吳雄,金惠明
(海軍裝備研究院,上海,200436)
國外艦載飛機飛行員培養模式發展啟示
吳雄,金惠明
(海軍裝備研究院,上海,200436)
通過對國外強國海軍艦載飛機飛行員培養模式進行梳理,分析了美俄等國海軍艦載飛機飛行員培養模式、訓練特點和教練機使用情況,探討了以美、俄海軍分別代表的“生長模式”和“改裝模式”下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需求和發展特點,并得出適應艦載機飛行員規模化培養和戰斗力生成的發展啟示。
艦載飛機飛行員;培養模式;訓練體系;教練機
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與陸基飛行員的訓練相比,由于受到六自由度艦體運動、復雜艦尾氣流、有限長度甲板跑道、多因素艦面交互信息等不利影響,對艦載機飛行員上艦駕駛技能、判斷決策、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據俄海軍艦載戰斗機團司令員介紹,飛行員首次進行航母著艦訓練的前夜,往往因緊張不安而導致徹夜失眠,由此可見,航母著艦訓練會對飛行員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
要成為一名海軍艦載機飛行員,不僅要經歷與陸基飛行員相似的篩選/初級訓練、基礎訓練、高級訓練、作戰飛機改裝訓練等階段的訓練,而且還要額外增加訓練難度更大、風險更高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特有的兩項訓練內容,即陸基模擬艦載起降訓練(FLCP,Field Carrier Landing Practice)和航母上艦資格訓練(CQ,Carrier Qualification)。只有當飛行學員完成上述一系列階段訓練,循序漸進、由易到難地掌握飛行駕駛技術、艦上起降技術,培養駕駛“第二天性”,提升態勢感知、任務管理、自主決策、武器運用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才有資格成為艦載機飛行員中的一員。
目前世界上雖然有十幾個國家擁有航母,但是能夠獨立培養艦載機飛行員的國家只有美國和俄羅斯等少數軍事強國。其他國家包括英國、法國等,在飛行院校階段并沒有裝備一型能夠上艦使用的艦載教練機,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一般采取委托培訓或從陸基戰斗機飛行員中選拔改裝培訓等方式來實施。為此,本文主要是通過梳理美、俄、英等國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情況,分析不同訓練模式下的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特點,進而得出幾點啟示。
1.1 美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情況
二戰結束后,美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體制經過多次調整,逐步形成了當前較為合理的飛行員培養流程,即在航空俱樂部用塞斯納172或T-67“螢火蟲”教練機完成篩選訓練后,進入航校依次采用T-6A教練機完成初級和基礎訓練、T-45A/C艦載教練機完成中/高級訓練(含FCLP和CQ訓練)。美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模式及流程見圖1。
美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培養體系流程有三個顯著特點,即“橫向分軌”、“縱向分級”、“上艦通訓”。
“橫向分軌”——即在完成篩選訓練、初級/基礎訓練后,按照不同機種進行分軌訓練,分為艦載固定翼飛機(F/A-18、EA-18G、E-2/C-2)、艦載傾轉旋翼機(MV-22)、艦載直升機(SH-60F/B、MH-53、MH-60R/S)三個專業,其中艦載固定翼飛機專業進一步細分為艦載戰斗/攻擊機專業(F/A-18、EA-18G、EA-6B)、艦載預警/運輸機專業(E-2、C-2);

圖1 美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模式及流程
“縱向分級”——即同軌同機種專業進行分級分階段訓練,由低到高依次為“初級/基礎訓練、高級訓練、作戰飛機改裝訓練”等。如,F/A-18艦載戰斗/攻擊機的飛行員,依次采用T-6A飛機完成初/基礎訓練,用T-45A/C艦載教練機完成中/高級訓練、陸基模擬艦載起降訓練以及航母上艦資格訓練,取得航母上艦資格證后,再使用F/A-18雙座戰斗機進行改裝和補充訓練,最終成為合格的艦載戰斗機飛行員;
“上艦通訓”——即所有固定翼艦載機飛行學員的陸基模擬艦載起降訓練(FLCP)和航母上艦資格訓練(CQ)均采用一型T-45A/C艦載教練機來承擔。目前美海軍裝備使用有200余架T-45A/C艦載教練機,截止2007年,T-45機隊總飛行小時已突破70萬,培養了艦載機飛行員3000余名。
1.2 俄羅斯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情況
目前,俄羅斯海軍僅有一艘“庫茲涅佐夫”號航母和一個艦載戰斗機團(第279團),艦載戰斗機數量少,艦載機飛行員規模小。為滿足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需求,俄海軍長期以來從作戰部隊選拔成熟的三代機飛行員進行改裝和上艦訓練,使其掌握艦上起降駕駛技術。俄海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培養模式及流程見圖2。
俄海軍從三代機部隊中選拔成熟的飛行員,經過一定的檢飛和理論培訓后,第一階段在“尼特卡”上依次采用Su-25UTG艦載教練機、Su-33艦載戰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第二階段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依次采用Su-25UTG艦載教練機、Su-33艦載戰斗機進行航母上艦資格訓練。

圖2 俄海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培養模式及流程
1)“尼特卡”陸基模擬著艦訓練
飛行員先采用Su-25UTG艦載教練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訓練,再過渡到Su-33艦載戰斗機,在Su-33上完成陸基模擬著艦訓練后(即具備在“尼特卡”單飛的能力)進入下一階段的上艦訓練。正常情況下,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每年在陸基訓練場的訓練時間進行不到2個月,主要是圍繞適應航母進行專項起落航線訓練。
2)庫茲涅佐夫”航母上艦資格訓練
完成第一階段訓練后,飛行員開始在“庫茲涅佐夫”號航母上進行上艦資格訓練,一般先采用Su-25UTG艦載教練機行起落航線熟悉飛行、著陸下滑軌跡控制飛行、觸艦復飛訓練等,飛行員建立足夠信心時才正式進行艦上攔阻著艦訓練。之后飛行員再用Su-33艦載戰斗機進行航母上艦資格訓練并取得上艦資格,航母上艦資格訓練一般持續約1個月。
1.3 英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情況
英國海軍航空兵部隊作戰飛機主要是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多用途戰斗機和旋翼飛機。英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體制與美、俄等國的常規起降固定翼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體制有所區別,是短距滑躍起飛、垂直降落艦載機飛行員培養的典型代表,其飛行員培養模式及流程如圖3所示。

圖3 英國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培養模式示意
飛行學員在完成高級訓練后,進入空軍部隊采用垂直/短距起降“鷂”式飛機進行改裝訓練,飛行員主要掌握如何使用“鷂”GR7執行精確對地攻擊和偵察任務,如何操作“鷂”式飛機及其武器系統。完成上述一系列訓練后,飛行員進入皇家海軍航空兵第800或801中隊,在“鷂”GR7A/9A飛機上執行改裝訓練和改裝訓練。經過上述一系列的“篩選/初級訓練——基礎訓練——高級訓練——陸基改裝訓練——艦上改裝訓練”,飛行員逐步掌握駕駛垂直/短距起降飛機在航母上起降的能力。
通過對美、俄、英等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訓練模式發展進行梳理,可以總結出在不同機隊規模、飛行員數量培養需求下的訓練特點:
1)體系化模式對規模化培養艦載機飛行員至關重要
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改裝模式”是以成熟岸基戰斗機飛行員為基礎,省去航校階段和三代機改裝訓練,可以在較短的周期內培養出艦載機飛行員,能滿足小規模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急需。俄海軍采用“改裝模式”是由于俄海軍艦載戰斗機數量少(僅1個團),艦載機飛行員需求量少(艦載戰斗機飛行員人數維持在20名左右)。同時,Su-25UTG無法完全獨立承擔航母資質訓練和考核任務,還需使用Su-33艦載戰斗機進行大量補充訓練,造成戰斗機的大量訓練消耗、訓練效益低。因此在“改裝模式”下能夠小規模培養艦載戰斗機飛行員,但長期從作戰部隊選拔飛行員,必將影響部隊戰斗力,難以維系飛行員規模化培養。近年來,隨著Mig-29K艦載戰斗機重返俄海軍,艦載機飛行員需求必然有所增加,其訓練模式和教練裝備將會發生新的轉變。
艦載機飛行員培養“生長模式”是相對“改裝模式”而言。“生長模式”是指從學員招飛開始,歷經初級、基礎、高級訓練等階段的訓練,逐步培養成為艦載機飛行員。美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培養采用“生長模式”,長期大批量培養艦載機飛行員,奠定了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的人才基礎。但當前美國海軍的“生長模式”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其T-45A/C艦載教練機平臺性能相比艦載戰斗機差距較大,飛行員在T-45A/C艦載教練機上完成高級訓練后,其三代機駕駛技術和戰斗入門技術還需使用F/A-18雙座型在艦隊補充中隊(Fleet Replacement Squadron)進行大量補充訓練。由于美國海軍裝備了近千架F/A-18系列艦載戰斗機(含相當比例的雙座型),且飛機壽命超過6000飛行小時以上,在相當長時期內可以支撐“補課”訓練方式。但隨著2020年前后F/A-18A/B/C/ D機型逐步退役,使得“補課”模式難以維持規模化培養艦載戰斗機飛行員。因此,在《美國海軍航空兵2030遠景》中,已經規劃了T-45A/C教練機的替代機型,計劃發展一型更為先進的艦載高級教練機(即T-X計劃),在滿足艦上起降訓練要求的基礎上,能夠更好地承擔艦載機飛行員的訓練任務。
2)完整的教練裝備體系是構建先進訓練體制的裝備基礎
完整的教練裝備體系和先進訓練體制才能確保高效、持續地大批量培養艦載機飛行員。由于俄羅斯海軍艦載機部隊規模小,未構建完整的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體制,艦載機飛行員是從俄羅斯航空兵部隊優秀飛行員中選拔出來的,在Su-25UTG上進行陸基改裝訓練、上艦改裝訓練后,飛行員還需在Su-33上完成上艦改裝訓練,這種“改裝模式”在短期內可解決艦載機飛行員培養問題,但長期使用艦載機雙座型培養艦載機飛行員,造成戰斗機非作戰訓練消耗大,訓練成本高,最終難以維系規模化培養需求。
美國海軍擁有當今世界上數量最多的航母和艦載飛機,每年需要培訓大量的艦載多用途戰斗機、艦載反潛機、艦載預警機、艦載巡邏機等機種的艦載機飛行員。艦載機飛行學員從招飛開始,歷經初級、基礎、高級訓練、部隊改裝訓練等階段,逐漸成為艦載機飛行員。美國海軍這種“生長模式”,歷經幾十年不斷調整優化,形成了當前較為完善的艦載機飛行員培訓體系,不僅為美海軍培養大量的艦載機飛行員,還幫助英、法、印等其他國家培養艦載機飛行員。
3)能夠上艦使用的高級教練機在訓練體制中起著重要的支撐作用
艦載高級教練機在訓練體系中前接基礎教練機,后接艦載戰斗機,起到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是固定翼艦載機飛行員培養不可或缺的教練裝備。高級教練機具備艦上起降訓練能力,可承擔艦載戰斗機和其他固定翼艦載機的艦上起降訓練任務,實現一型高級教練機的上艦通訓,有利于理順艦載機飛行員的培養流程,降低訓練風險,節省訓練成本。俄海軍Su-25UTG雖然訓練任務單一,但由于具備艦上起降能力,在培養飛行員上艦技能、適應航母起降中仍扮演重要角色,也是俄海軍艦載戰斗機飛行員能夠維持訓練、保持編制的一個重要因素。美海軍采用一型能夠上艦使用的T-45A/C來承擔艦載戰斗機和其他固定翼艦載機飛行學員的培養,長期大批量培養艦載機飛行員(每年可培養150~200名艦載機飛行學員),從而奠定了美國海軍艦載機部隊的人才基礎。而與美、俄不同,英、法等其他國家海軍由于缺乏能夠上艦使用的艦載教練機,一般都委托美國海軍來培養艦載機飛行員。因此,能夠上艦使用的高級教練機是艦載機飛行員規模化培養的基礎和關鍵,在構建先進、高效的艦載機飛行員訓練體制中發揮重要的裝備支撐作用。
通過對美、俄等國海軍艦載機飛行員培養模式和特點分析,其訓練模式和教練機裝備的發展均結合本國艦載機飛行員培養的實際需求,從戰斗力生成的源頭抓起,引入能夠上艦使用的高級教練機,同時注重發展以教練機為核心的綜合訓練系統,充分采用機載嵌入式訓練模擬系統,從飛行員培養鏈條上為海軍航空兵戰斗力生成提供保障,帶來的發展啟示有以下幾點:
一是引入能夠上艦使用的高級教練機。在艦載機飛行員“改裝模式”下,由于艦載戰斗機的非作戰訓練消耗巨大,使得飛行員整體訓練效益不高,無法持續、成規模地培養艦載機飛行員。通過引入一型能夠上艦使用的高級教練機,來構建先進、高效、經濟的艦載機飛行員培養“生長模式”,可以實現艦載機飛行員的規模化培養,能夠為海軍航空兵飛行員戰斗力生成提供保障。
二是注重發展以教練機為核心的綜合訓練系統。由于現代教練機的研發已經不再局限于單個教練機平臺,而是涵蓋地面到空中的集訓練理論、訓練方法、訓練技術為一體綜合訓練系統。配套發展教練機為核心的綜合訓練系統,一方面通過地面模擬訓練、空中模擬訓練、空中實機飛行訓練進行有機結合,循序漸進提升飛行學員技術水平,新機裝備后快速形成戰斗力;另一方面通過訓練資源優勢組合,降低訓練成本,提升訓練質量。
三是充分采用機載嵌入式訓練模擬系統。為進一步提升飛行員的技戰術水平,通過發展教練機機載嵌入式訓練系統來“貼近實戰”模擬訓練,摸索現代作戰方式下的訓法、戰法,不僅可以讓飛行員“早熟悉,早養成”作戰飛機的基本作戰流程,還可以降低組訓難度,提高訓練安全性。同時機載嵌入式訓練模擬系統功能擴展性強,能夠適應未來訓練的新要求。
[1]蔣都庭.海軍航空兵[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6.
[2]U.S.NAVY Program Guide.2016.
>>>作者簡介
吳雄,男,1977年出生,2007年畢業于國防科學大學,現從事裝備發展論證研究工作。
Inspiration from Development of Pilots’Training Mode for Carrier Aircraft at Abroad
Wu Xiong,Jin Huiming
(Navy Equipment Research Institute,Shanghai,200436)
Based on the combing on pilots’training mode for carrier aircraft in powerful foreign countries,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n pilots’training mode,training feature and trainer operation for carrier aircraft in America and Russia etc.After presenting the training demand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for pilots of carrier aircraft via a discussion on Growth Mode and Conversion Mode respectively represented by USA and Russian Navy forces,it concludes that the development inspiration of scaled pilot training and generation of fighting capability is suited for training pilots for carrier aircraft.
Carrier aircraft pilots;Training mode;Training system;Trainer
2016-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