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曉玲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瀝海鎮小學)
淺談《弟子規》在小學品德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應曉玲
(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瀝海鎮小學)
品德教育是一種潛藏于人的內心思想教育,它的目標是要規范人的行為。而被人們譽為“童蒙養正寶典”的《弟子規》是依據圣賢孔子的教誨、采用儒家《論語》思想而編寫成的做人之生活規范,是教育人敦倫盡份、防邪存誠、啟蒙養正的最佳讀物。那么在品德課中如何科學、創新、自然地滲透《弟子規》呢?筆者從透析、精選、巧學三方面闡述了一些《弟子規》在品德課中的滲透、學習方法,以促進品德教學改進,提高品德教學的實效。
透析 精選 巧學
《弟子規》內容涉及孩子在家、外出、待人、接物、求學等方面處事過程中應該遵守的禮儀規范和行為準則。它所強調的道德教育思想,無論對于維護親情倫理,還是對于建構和諧社會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學習,讓孩子們結合日?;顒右幏蹲约旱男袨椋芎玫貛椭麄凁B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為其一生幸福積累財富。那么如何科學、創新地運用《弟子規》教材,設計有效的品德教學活動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教師是知識的化身,道德的楷模,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應該成為學生學習取之不竭的“源頭”。所以,品德教師必須先準確把握品德教學目標,透徹品德教材,學習、了解、熟知《弟子規》。尋找兩者的契合點,使品德教學與《弟子規》有機結合,自然滲透。
1.教材內容再挖掘:品德課程的教材根據兒童品德發展的規律和認知特點,在整個教材中滲透對兒童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重視兒童良好品德與行為習慣的養成。品德課程標準指出:品德課程承擔著學生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重要任務,課程資源不限于傳統意義上的教材,要使學生廣泛地接觸和了解社會,就必須充分開發、利用校內外的各種課程資源,以利于課程目標的實現。因此,我們可以基于教學目標,挖掘品德教材與《弟子規》相結合的內容,自然滲透。
2.教學內容再整合:《弟子規》涉及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等內容分散在不同年級、不同的主題單元中,如果按原來的教材順序來教學,那樣的引導是零碎的,不能較好地把教材和孩子的生活體驗進行對接,無法達到預設的教學目標。為了達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可以把教學內容再調整,以《弟子規》的思路組合主題單元,把原先教材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做相應變動,整理出一套以《弟子規》為主線的品德教學體系。
根據《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的內容可以看出,要讓《弟子規》的品德教學真實、有效,我們必須要根據孩子們的當下生活,對《弟子規》的內容進行精選,對其含義再創新,對其容量再擴充。為孩子提供科學而有實效的行為準則、選出為孩子們生活“保駕護航”的“弟子之規”。
1.《弟子規》內容再精選:《弟子規》涉及各個方面,對于規范孩子們的行為的確有其科學性與道理。如“父母命,行勿懶”讓孩子學會了幫父母做事,“借人物,及時還”讓孩子們明白“有借有還”,“心眼口,信皆要”讓孩子們明白了讀書的方法……但從歷史唯物主義與辯證唯物主義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其中也有不少糟粕。如“喪三年,常悲咽”似乎很難做到,如“居處變,酒肉絕”是否太不近人情,再如“不關己,莫閑管”那就沒有正義可言了等等。對于懵懂無知的少年兒童,我們教師要幫助孩子選取,幫助孩子們分析,幫助孩子們取舍。我們應該吸取其科學性精華,剔除其封建性糟粕。我們教師要學會“選取有度,把握尺度”。同時,讓孩子們學習《弟子規》應該根據孩子們身、心發展特點,選擇跟孩子們生活相聯系的內容為重點,其他為延伸的原則。
2.《弟子規》含義再創新:《弟子規》是清朝的產物,必然有著一定的封建思想,必然與孩子們生活的現代社會現象有著不協調或不一致。所以,我們要對《弟子規》的含義再創新,讓它富有時代氣息,讓它適合孩子們的生活實際。如“親有疾,藥先嘗”中的“嘗”不應是讓孩子們先去嘗藥的冷暖與安全,而可解釋為:用手去摸一摸,感覺溫度是不是剛好;再如“諫不入,悅復諫,號泣隨,撻無怨”如若按原意,孩子們對父母的規勸是否太夸張了點,可以讓孩子們做到“父母有錯我們要好好規勸”就可以了。再如“路遇長,疾趨揖,長無言,退恭立”原義是“路上遇見長輩,應恭敬問好行禮,如果長輩沒有說話,應退后恭敬站立一旁,等特長輩離去”這樣的尊敬是否太死板了,我們可讓孩子們知道“尊敬長輩,見到長輩要問好”就足夠了。
3.《弟子規》容量再擴充:《弟子規》雖然三字一句,朗朗上口,但要讓孩子們能熟知它的內容和意義,把這些“規”牢記在心,還是存在一定難度的。所以,對于《弟子規》的內容,我們品德教師要再開發。如“兄道友,弟道恭”可補充為“哥愛弟,弟敬哥,互和睦”讓孩子們更能明白,如“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可改編為“有仁德,人敬畏,不隱瞞,不討好”讓孩子能更能理解。同時,由于時代的不同,現代社會紛繁復雜的生活環境是古代賢人們所未知的,日新月異的時代變遷更是蘊含了無窮的教育資源。如乘公交車,我們可以編出“上公交,先買票,見老幼,即讓座”讓孩子們明白如何文明乘車;關于上網,我們可以讓孩子記住“若上網,學知識,時間短,效率高”等等。我們可以根據品德教學目標和內容補充、改編和創造,以滿足孩子們當下生活的需要。
純粹的讀、背《弟子規》,對于孩子們來說必然是枯燥,難懂的。所以,我們要會有機融合,巧設《弟子規》的學習時機,提高孩子們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樂學、愛學。
1.教學情景再創設:品德課應該創設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的真實可感的教學情境,以達到知行合一的教學目的?!兜茏右帯返倪\用,把教學有機的滲透到孩子們的生活中。班級環境的布置,營造一種與教育和學習相融合的外部文化環境,既能增添學生學習生活樂趣,消除長期學習后所產生的疲勞,又讓學生養成良好文明行為習慣,培養正確審美觀。如在黑板報邊上設立“加油站”,貼出《弟子規》中的句子,把《弟子規》的內容編成書簽,孩子們人手一套,不時與《弟子規》親密接觸。整個教室環境,處處有《弟子規》的“影子”,時時都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從環境中渲染濃厚的學習氛圍。
2.教學時機再創造:在品德課堂上教師要運用多種形式,引經據典,適時展開,讓教學內容更鮮活、更生動,讓學生切實感受《弟子規》。如可以每節品德課前的五分鐘“《弟子規》微課堂”,用來誦讀。課堂可以更精彩,如:生動的講述——將《弟子規》中的經典故事,通過自己聲情并茂的講述,讓孩子們聽懂故事,輕松體會里面蘊含的道理;直觀的展示——把對于孩子們來說枯燥艱澀的文字轉化成視頻、動畫、圖片等,或讓孩子們自己給文字配上圖畫,從而加深孩子們對內容的理解和印象;真實的再現——教師可以為孩子們創設適當的情境,通過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奧難懂的經典變為直觀形象的表演,讓孩子們在演中學,在玩中學,從而學以致用。
品德教師應該不厭其煩地透析《弟子規》,把品德教材內容再挖掘,教學內容再整合;我們應該不斷反芻去精選《弟子規》,精選內容、創新含義、擴充容量;我們應該不失時機地巧學《弟子規》,創設情景、創造時機。品德課中科學、自然、有機地滲透中國傳統的啟蒙教材、圣學的根基——《弟子規》,兩者必然互相補充,必然全面合理地促進孩子們道德品質及行為習慣的養成。
[1]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國學課堂解讀版<弟子規>,吉林大學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