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琴
(甘肅省蘭州蘭州市第三十四中學)
學生自主發展與可持續學習力提升的研究
◆王雅琴
(甘肅省蘭州蘭州市第三十四中學)
學習力指的就是學生的學習動力、學習能力以及學習毅力的綜合體現,決定了學生學習的成果。自主發展指的是學生自己選擇發展的方向、確定發展的目標,在保證個性化發展的同時,逐漸提高學生的適應能力,讓學生獲得自主發展。因此學生如果想要獲得自主發展的主動權,就需要有可持續的學習力作為支撐,有益于學生日后的學習和生活。
學生自主發展 可持續學習力 提升策略
老師需要不斷的優化小組的合作機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分組工作,要保證組內的成員的不同,根據學習水平、性格、性別等方面對學生進行分組,一般每組的人數為4-6人,組員按長方形圍坐,方便學生在老師指導后能面對面的進行討論。科學的分組是小組合作的前提,除此之外還需要通過組內選舉的形式選舉出一個組長,要對組員統一進行考核,而不是對個人進行考核,這樣能夠有效的讓每位學生都參與到小組合作中,挖掘學生自主發展的潛能。在分組和選定組長后,每個小組都應該自己的小組文化,比如組內討論定下小組的名字,以及活動的口號等,一起制定小組的計劃和競爭目標。小組要多參加活動,班級內的組間的競爭也能讓小組的能力得到鍛煉不斷提高,比如班級內板報的布置、學校的各項活動、主持、策劃等,通過不同的方面讓組間進行競爭,不斷挖掘學生自主發展的潛力。老師還要創建小組的精神文化,將這項內容作為班級精神文化的一部分,比如作業以及作品的展覽、榮譽墻等,既為學生提供了約束作用,規范小組合作的行為,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生,讓學生能夠提高自主管理的能力以及組織的能力,通過各種活動和其它組的競爭,讓學生也有了競爭意識,讓學生意識到團隊合作的重要性,樹立團隊精神,在激發組內個體潛力的同時,還起到了增強小組凝聚力的作用。在組間進行競爭時,學生會認識到自己的主體地位,就能積極、自主的參與各種活動,主動的學習,讓學生的學習化被動為主動。
興趣決定一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決定了學生的學習成果,“錨點探究”的教學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學習方法,為學生的探究、合作學習的開展增加了很大的興趣。其具體的教學流程是:老師先依據課程的內容創設相應的教學情境,引入新課就是引錨,之后是探錨,就是讓學生自己學習感悟以及小組合作的形式學習,進行交流展示;在交流展示結束后,就是進行歸納總結以及自主檢測,這個過程是悟錨;最后就是省錨,對小組進行評價,并在此基礎上進行一定的拓展提升。這個進行模式之所以會取得很好的成效,就是因為其錨點的設計,能夠有效的調動學生,讓學生能夠自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在進行課程設計的時候,可以設定一個主問題,接著設計一連串的追問,讓學生的好奇心被調動起來,有探究的想法,讓學生自主的參與到學習中;還可以是由一個問題解決的方式探究,讓學生能夠將問題分類,分析同一類型的問題,要讓學生能夠熟悉掌握這一類型的問題,能夠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教學的結構可以設計成并列式,也可以設計成層遞式。這一錨點探究的教學模式中,各個錨點的設計都有不同的作用,引錨是將以往的老師指導教學改變為問題導學,最終實現自主學習;探錨就是將學習的主線定位問題,老師和學生都是發現、探究和解決問題;悟錨就是由學生自己進行,自己進行總結和質疑,加上老師對組間的評價和歸納,讓學生能夠自主的檢測;省錨在進行中很少進行實踐,但其實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為每個學生都會在意對自己、組間的評價,這對學生來說也是一種無形的壓力,但也是一種動力,讓學生更加投入、努力的去學習,能夠保證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能力。
自主發展并不意味著要讓學生自由的發展,可持續的學習力還要確保學生持續學習的毅力問題,因此就必須有終身學習的意識,形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的習慣,還需要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能夠有效率的學習。自主發展的前提是學生能夠有良好的自我管理的能力,能夠在主動規范自己的行為基礎上進行發展。但是學生在這方面都較為缺乏,在遇到學習壓力時就更加無法保證。因此要想讓學生從自主發展向可持續發展,就需要提升學生方可持續學習力,制定出健全的班級制度、規范,為學生提供約束,比如班級公約、課堂紀律、作業交納、衛生考評等全面的規范和考核,在有健全的規范作為保障的同時,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手段,來實現這些目標,可以是定期的檢查、自我檢查、學期總結等,要讓學生、老師以及家長等都參與進來,能夠互相的進行督促,對照各種學習目標,對于學生出現的偏差行為要及時的矯正,讓班級和個人能夠同時成長和發展。自主學習的效果要靠學習習慣來實現,因此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基礎,為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提供保障。班級各種制度是為了約束學生的行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而老師在教學中給學生留出更多思考問題的時間,讓學生多進行提問,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樣就可以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主動性和合作研究的學習方法。學生在自己學習和進行自我管理中,從中能夠看出學生的個性和才華,也讓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比如家長會,傳統的家長會都是老師向家長傳達學生的學習情況,說明學生的近況,但是最后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但是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參與到家長會中,讓學生自己進行策劃、主持和匯報,每個班的家長會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內容也變得更加生動和豐富,比如學生講成長的故事,將學生的學習生活情景展現出來,教育優秀的家長進行表揚等,讓學生和家長都能很好的投入到家長會中,讓家長從中能夠看到學生的另一面,讓家長重新認識自己的孩子,為孩子的成功感到高興和自豪,在這種氛圍下,家長會讓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效果也會提升,對于家長會的創新,會帶來不一樣的景象,讓學生能夠進行自我教育,也向老師和家長證明了終身學習的理念。
綜上所述,學生的自主發展需要有可持續的學習力為保障,因此應該不斷的提升學生的可持續學習力,發掘學生的潛能,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
[1]蔣曉美.學生自主發展與可持續學習力提升的探索[J] .學校管理,2013,(01).
本文為2015年度單位資助教育部規劃課題:學生自主發展共同體建設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FHB150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