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靜
(吉林省汪清縣第三小學校)
論《新課程標準》促進教師專業成長
◆李廣靜
(吉林省汪清縣第三小學校)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與發展,《音樂新課程標準》如一縷春風吹進了每座校園,也走進了每一位教師的心里。《新課標》的學習不僅改變了我的教學觀念,促進了我的專業成長,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讓教師體會到了教學的生命過程。
新課程標準 教師 專業成長
《新課標》的學習不僅改變了我的教學觀念,促進了我的專業成長,而且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提升了學生的音樂綜合素質,使課堂教學煥然一新。新課程改革讓我體會到了教學的生命過程,下面,我就結合《新課程標準》,談一下我在教學中的一些做法。
《新課程標準》告訴我們:要想讓自己成為一名成功的課堂引導者,首先備課時應進行“教學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重心轉移——由原來確定教學內容轉變為明確教學目標,但教學目標一定要明確具體、簡明扼要、切合實際,同時找準重難點,只有這樣,課堂教學中才會有的放矢,再加上教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學生才會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從不好到好,從而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相反,高要求、多樣化、空洞的教學目標是難以完成的。因此,在制定教學目標時,我首先對教材進行透徹的分析,通過反復聆聽把對本課涉及到的音樂要素分析透徹,并把自己對音樂作品的感觸和理解記錄下來,再以理解音樂和表現音樂的基點上進行整理,最后把音樂作品中那些對學生真正有用的音樂要素制定到教學目標中。為了完成總目標,每節課我還會設立幾個有針對性、有坡度的小目標解決教學重、難點,讓學生的思維和音樂實踐經過“爬坡”的過程,不斷激起學生“跳起來摘果子”的熱情和欲望。
音樂課是學生享受美、體驗美、感受美的場所,音樂體驗不僅可以在“動”中參與感受,也可以在“靜”時細細品味,關鍵就在于老師如何調控教學節奏。教學設計時,我都會創設動靜結合的課堂結構。這里的“動”與“靜”,是指教學形態的表現而言的。所謂“動”,是指課堂教學活動的一種活躍狀態。如學生積極參與、涌躍發言、熱情舞蹈、愉快歌唱等,是“有聲有色”的教學。所謂“靜”,是課堂教學中的一種相對安靜狀態,如學生靜心聆聽、深入思考等,是“無聲世界”的境界。如果一堂音樂課一直處于動態,“動”多“靜”少,以至于學生興奮過度,容易使課堂處于失控狀態;如果自始至終寂靜,課堂氣氛十分沉悶,“靜”多“動”少,則學生容易疲勞,抑制學生的思維,也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因此教學設計時我會讓“動”“靜”合理搭配。低年級以“動”為主,但也要有適當的“靜”進行調節。讓學生在激烈的活動后靜下來,給他們以舒緩調節的空間和時間,往往能達到出其不意的效果。隨著年級的升高,在增加“靜”的次數,延長“靜”的時間,給學生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
傳統的音樂課堂結構一般包括發聲練習、復習舊歌、節奏練習、視唱和學習新歌五個環節。唱歌教學中我要求學生整齊統一,音調準、節奏穩、動作齊。學生經常都是一味機械地模仿,被動地接受知識,按照這種傳統的課堂結構,我上了一節又一節音樂課,雖然始終覺得缺少點什么,但一直都沒有找到更好的教學方法。自從學習《新課程標準》后,我的教學思想有了一定的改變。我發現:音樂教學應以審美為核心。進行教學形式和教學方法的運用一定要具有音樂審美的特點,并符合學生的年齡、心理和生理的特點。有了這樣的想法,我打破以往的一些常規,讓學生通過音樂要素和肢體語言等感受音樂,加強審美體驗。首先,我精心設計每一遍聽賞音樂的要求,讓學生帶著不同的目的去聽音樂,并把它放入相應的音樂活動中,提醒學生聽的時候“用心感受”,使學生在重復聽賞中全身心融入音樂,這樣,一首歌也就在不知不覺中融入于心了。其次,我在提出要求,強調讓學生對歌(樂)曲進行音樂情緒體驗,并讓學生根據歌曲情緒做出相應的動作表現歌曲。久而久之,學生對優美、歡快、活潑、天真、有趣的音樂情緒都能形象的創造表現,進一步激發了學生學習歌曲的興趣。除此之外,我還讓學生對節奏、速度、節拍、力度、音色等音樂要素參與體驗。因為音樂藝術是一種內心體驗,是一種審美愉悅的體驗,如果沒有親身參與到音樂活動之中,是不可能獲得這樣一種體驗的。學生只有在重復的興致的審美體驗中,才能在能力上獲得對音樂自主的感受和表現。以下案例就是我在教學過程中的嘗試:
1.例如,我在教學三年級歌曲《噢,蘇珊娜》時,我將黑鴨子組合演唱的版本安排在課的開始部分,首先是讓學生聽賞,學生先是被動感活潑的旋律感染。接著我又趁熱打鐵、隨樂舞動,學生們從試聽感官中接受到了我傳遞的信息,表現的躍躍欲試。在這個基礎上我在樂曲的第二段時讓學生們跟唱并跟著我舞動,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了。孩子們的表情喜悅、放松,簡單的律動讓孩子們的身心走進了音樂,有了這個鋪墊,我開始了《噢,蘇珊娜》的歌曲教學,這節課出奇的順利,學生們也從音樂中體味到什么是友情,學會了用歌聲把內心的快樂通過歌聲傳遞給別人。
2.學唱歌曲《火車開啦》時,我運用音樂要素中的節奏、速度和力度設計了三個問題。問題一,火車啟動時會發出什么聲音?學生回答有嗚、轟隆、咔嚓、咔嚓三種聲音,接著再給出三組不同的節奏x、xx、x-,讓學生根據節奏的不同進行探索模仿,體驗感受節奏美。問題二:一列火車從遠處開到汪清站,聲音和速度會有什么變化?問題三:一列火車從汪清站出發了,一直開到遠方,這時火車的聲音和速度又會有什么變化?這兩個問題具有對比性,然而,這兩個問題的提出卻都可以讓學生小組合作進行創造表現,從而感受從快到慢、從弱到強以及從慢到快、從強到弱的音樂效果。
1.重復法。曾有一段時間,我在上音樂課時不愿意設計重復的環節,一節課下來,學生玩得很高興,自己累的筋疲力盡,一節看似熱鬧、氣氛活躍的一堂課,學生沒學會多少真正和音樂有關的知識。學習《新課程標準》后,讓我徹底轉變了這個教學觀念。
《新課程標準》提出:重復是學習音樂最重要的方法,也是音樂創作中最主要的手段。心理學研究:“音樂聽90次,可以終身不忘。”所以,作為一名音樂教育者,我們要敢于重復,學會重復。
2.小組合作法。小組合作作為一種學習方式,但卻有著本質上的不同。在其他全學科中,小組合作學習是為了完成共同的學習任務而進行合作交流,而音樂課中的合作學習是為了把個人的靈感、體會與創造與其他同學共享,在經過幾個人或幾個小組以音樂中的各種形式表現出來。如:唱歌教學中,同學之間聲部的合作演唱;器樂教學中,分聲部器樂合作演奏或分小組為樂曲加裝飾音,進行匯報后再資源共享;打擊樂伴奏中,小組與小組間不同節奏型的配合。所以,作為一名音樂教師,我們必須把自己的觀念從形式化的小組合作學習中轉變過來。這樣,音樂課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才有實效性,學生也能從中體驗到合作的樂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體驗到成功的樂趣時,興趣也悄然而至,他們吹奏豎笛時變得守紀律、自覺起來,有時還會提出不懂的地方。總之,一節課下來,同學們的進步很大,同時也體現了“要我學”變為“我要學”的教學理念。
以上幾點是我學習《新課程標準》后的點滴體會,在以后教學中,我還會不斷的學習,探索與實踐,讓自己的教學思想與《新課程標準》碰撞出更多“智慧”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