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艷群 濰坊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濰坊 261041
和諧理念下城鄉規劃從技術支撐向制度設計的角色轉換
文/李艷群 濰坊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山東濰坊 261041
自2004年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和諧社會,明確了和諧社會以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特征以來,城市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基本載體,其規劃也更多地向著和諧發展,但是傳統的以技術為支撐的城鄉規劃卻越來越無法滿足和諧規劃目標實現的需求,那么在現行城鄉規劃制度下,如何達到和諧規劃的目標呢?
城鄉和諧規劃;技術支撐;制度設計;缺點;轉換
和諧社會是我黨孜孜以求的社會理想,是人類不懈追求的美好社會,也是社會進步的一個系統概念,自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建立和諧社會以來,“和諧”的理念成為我國社會建設過程中的價值取向。和諧社會的建立離不開和諧城鄉的支持,城鄉作為社會的基本載體,其直接體現著和諧社會的建設水平,因此,和諧城鄉的建設是我國全面建立和諧社會的基本前提。
近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建設步伐也隨之加快,但是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卻越來越大,城鄉差距逐步擴大,社會階層也出現嚴重分化,貧富差距過大,尤其是在很多城市,高樓與危房并存,現代化的都市生活與城中村貧民生活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加劇了社會矛盾。經濟的快速發展,也使環境質量持續下降,內澇、霧霾、交通堵塞阻礙著城市健康、快速的發展。這些問題成為建設和諧社會的絆腳石。
和諧社會的建設離不開和諧的城鄉建設,而城鄉規劃作為城鄉建設的靈魂,指引著我國城鄉的發展。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環境下,我國現階段城鄉規劃的保護和修復城鄉空間環境、人居環境,為城鄉經濟的穩定持續發展以及社會和文化的協調而服務,為人們創造健康、安全舒適的空間環境以及公正的社會環境,構建和諧社會。和諧的城鄉規劃可有效促進區域和城鄉的協調發展,其從區域的角度,對人口、土地以及資源的發展和利用進行調控,發揮出區域協調的特點,統籌城鄉發展;其從整體角度對資源和生態環境加以保護和規劃,使其更好地與國民經濟發展中長期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以及生態環境規劃、基礎設施和社會設施等專項規劃的銜接,有效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動地區平衡發展的和諧社會構建。
黨的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不單單是經濟和收入的發展,還包括國民素質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顯著提高以及生態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我國城鄉規劃工作也逐步轉換理念,有效推進了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工作,促進了和諧社會的發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也出現了很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環境問題。和諧社會的建設,其內容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然而,在許多地方片面的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在城鄉規劃工作中,忽視了生態環境,盲目加大工業投入,破壞綠地和植被,至于保護環境方面只是象征性的做做文章,在具體的規劃工作中,并沒有把保護生態環境問題放在相對等的位置上,導致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人們生活環境水平下降,比如城市中常見的霧霾,都成了人們的心病,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持續突出。
2缺乏前瞻性。我國許多城市規劃工作都存在著一邊建設一邊規劃,城市規劃缺乏前瞻性,對城市未來發展需要估計不足,導致許多城市一到雨季遇到大雨或者暴雨天氣,城市道路成河,城內變成汪洋;城市道路嚴重滿足不了城市發展需要,城區道路擁堵,尤其是在上下班高峰期,可以說是寸步難行,雖然在大多數城市,交通主管部門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實行限號等辦法,但是這些治標不治本的措施,根本無法徹底解決道路問題,人們的出行和工作都受到了很大的限制,這與建設和諧社會的為人們創造舒適、安全、健康的生活環境的目標背道而馳。
3.無法滿足城鄉空間利益協調需求。傳統的城鄉規劃的主要工作就是城鄉空間資源的配置,其通過設計和統計分析等手段,實現城鄉空間資源配置的科學性以及空間美得塑造。然而自2007年我國《物權法》頒布實施以來,城鄉規劃內容不再單單是空間資源的配置,還涉及到了空間利益的協調,逐漸成為多方利益集團博弈的平臺,而以技術為支撐的城鄉規劃,很顯然并不具備空間利益協調的功能,更無法滿足規劃過程和諧的要求。
4.無法滿足現代城鄉發展需求。傳統的城鄉規劃以實證主義為主要理念,以技術支撐位主要手段,其運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在不斷的假設、實驗以及修正過程中,解釋城市建設過程中的一切現象,進而指導城市的建設和發展,但是對著現代城市的發展,其規模越來越大,功能也越來越多,城市已經成為一個巨系統,單純的增加數據量和增強模型的復雜程度已經無法解決城市建設中的各種問題,城鄉規劃工作理念從實證主義逐步向人本主義、結構主義和經驗主義轉變,理念的轉變,也使城鄉規劃中的核心技術不復存在,進而導致以技術為支撐的城鄉規劃無法滿足現代城鄉發展需求。
1.規劃編制的轉換。和諧社會的建設不單單要做到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而且要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內容和目標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因此,和諧理念下的城鄉規劃編制模式,要從以往以空間、形態為主導的規劃模式,逐步向以循環經濟、節約資源為前提的人工與自然雙空間體系的構建,城鄉規劃編制工作的出發點要從單純的滿足建設需求向生態容量和建設需求的雙向協調轉換,視角要向區域和城鄉協調發展轉換,指導思想要向建設節約型、和諧型的城市轉換,內容要向經濟、資源以及環境相互協調的城鄉空間關系轉換,重點要向人工與自然、生態優先的雙空間自然體系建設轉換,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和發展。
2.體制設計的轉換。我國城鄉規劃法根據城鄉機制中的制定修改、監督、實施三個環節,將規劃事權劃分為三個部分,但這3個部分法律主體之間卻有重疊的部分,根據我國政府體制三分離的改革原則,城鄉規劃三個部分也應當相互獨立,保證規劃的科學性和嚴肅性,避免領導決策、多頭執行、無人監督等情況的出現。
3.機制設計的轉換。我國現行城鄉規劃一般時間都在20年左右,這個長時間的城市發展藍圖,往往與實際建設脫節,雖然有的地方分階段落實的方法,但并未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和諧理念下的城市規劃機制,把近期計劃轉換為年度計劃,長期計劃與年度計劃相互銜接,指導城鄉的建設和發展,加快和諧社會的建設。
[1]王保森.基于“和諧”思想的城市規劃理論研究[J].城市規劃,2008年02期.
[ 2]葉興平,陳燕飛.城市總體規劃中的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探討——以拉薩市城市總體規劃為例[A].城市規劃和科學發展——2009中國城市規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樓梅竹.基于“和諧”理念的城鄉規劃初探[J].城市地理,2015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