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佳男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城鄉規劃調研工作中應用自媒體工具的幾點作用
文/高佳男 沈陽城市建設學院 遼寧沈陽 110000
城鄉規劃前期調研工作是規劃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效扎實的調研工作能夠為規劃的制定提供充實可靠的城市信息。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規劃調研工作也在不斷創新,在保留傳統規劃調研習慣方式的基礎上,將自媒體運用為信息處理方面的工具,開展調研工作得心應手。
自媒體;規劃調研;公眾參與
1.1應用自媒體工具調研可以涵蓋傳統調研方式傳統調研方式一般分為文獻資料收集、現場踏勘、居民訪談及問卷等幾個部分,依照一定的工作順序完成調研。自媒體方式的介入可以將傳統調研的各個部分有機整合,即使用自媒體平臺在線調研、整合資料,同步完成多種工作內容,節約調研時間,高效完成調研工作。
建立規劃調研地區公眾參與平臺,參與者應涵蓋相關政府部門、民眾、規劃者三方,確保平臺的公正公開,各方發言平等。利用該平臺獲取規劃地區相關資料、向民眾發放問卷、了解規劃地區現狀情況、居民對于規劃反響等,由此展開一次調研,整合結果。二次調研即可著重記錄村容村貌及規劃者主觀感受等。
1.2自媒體工具的擴展
自媒體具有強大的分享功能,規劃工作者在利用自媒體工具調研的同時可以將每一步的調研成果實時的更新在平臺中,方便記錄規劃調研進展,整理調研日記,同時也起到了向民眾公開規劃工作內容的作用,幫助民眾更好的理解規劃工作。自媒體還具備一定的追溯性,其搜索功能支持關鍵字或詞查找,方便后期整理和規劃制定過程中資料查找。
2.1公眾參與的重要意義
城鄉規劃的具體實施理想方式應包含如下階段:
政府部門定期向民眾收集城市意見和建議,總結城市發展的進步和城市基本問題,即為前期調研階段;經由規劃部門制定近遠期規劃以解決或緩解以上城市問題,促進城市發展,即為規劃制定階段;規劃成果交由政府部門審批,同時將其面向民眾公示,收集民眾看法,即為規劃審批階段;最終整合所有反饋信息進行規劃內容修改并再次審批和公示,如此反復直至規劃成果滿足城市要求。
公眾參與出現在規劃過程中的第一階段和最后階段,如此可以看出公眾參與對于城市規劃的重要性。我國雖然已在多數領域開放公眾參與,但缺乏對其平臺的管制和維護,無法對公民的發言和權限進行公平化處理。其主要原因為兩方面,一方面民眾自身對于公眾參與的性質理解不夠,對于自身權利尚不了解,缺乏對規劃的關心導致參與不夠積極;另一方面,政府或規劃部門在城市規劃過程中對于民眾意見的采集不夠重視,缺乏耐心,單向運作,回避公眾參與環節,導致反饋信息單薄不能起到實際作用。
2.2自媒體在公眾參與中扮演的角色
一般來說民眾參與城鄉規劃有如下過程,即:
了解、理解、利害、參與
民眾在初步了解城鄉規劃的內容和目的后,還需進一步理解規劃的本質。規劃本身是與民眾密不可分的,規劃的制定與實施將直接影響民眾在城市中的居住、工作、游憩、交通。民眾是規劃中的一個部分,規劃應始終保證有利于民。當民眾通曉規劃與自身存在的基本利害關系后,才能主動參與到規劃過程中。
自媒體在這一過程中所扮演是信息傳播的角色,相對于其他信息平臺自媒體有三個突出特點:
(1)普及率高:自媒體的興起依托于手機、電腦等電子產品的發展,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的第3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互聯網普及率達到51.7%,而中國的手機網民在上半年達到6.56億。自媒體的快速發展將有利于信息的廣泛傳播,加快民眾對新鮮事物的認知。
(2)方便快捷:手機的普及為自媒體提供了極大的便利,收發信息皆可在手機端實現。即民眾可以通過手機隨時隨地接收信息、作出評論、發布信息、分享信息等。
(3)公開平等:自媒體平臺為典型的開放性信息共享平臺,信息發布者可以保證被發布信息的公開性及參與者接收信息的公平性。平臺中言論自由,反饋信息普遍真實。
自媒體的興起為公眾參與提供了一個便利的基礎條件。其突出代表為微博、微信公眾平臺等。利用自媒體平臺一方面可以方便規劃工作者及時宣傳規劃活動;另一方面民眾參與意見反饋的方式更加直接、透明。自媒體可以提高民眾對于社會活動參與的積極度,促進公眾參與的發展。
傳統調研絕大部分仍采用紙質文檔保存方式,這種方式傳統有效,內容真實可靠,但紙張記錄有限,文件形式單一,易損壞或丟失,不易保存和整理,后期規劃制定過程中查閱費時費力。
電子文件的形式多種多樣,如文檔、表格、錄音、視頻、照片等,利用多元化的存儲方式記錄調研結果可以獲得更全面、更立體的城市信息。同時自媒體平臺強大的記錄和存儲功能可以更方便的記錄和整理文件,也可以提供查找功能,方便后期查閱。
結語:
我國城鄉規劃工作仍處于發展中階段,離不開民眾的支持,調研工作更是規劃者與民眾之間的互動,民眾對規劃的了解程度直接影響規劃成果的有效實施。
自媒體是規劃工作者手中的一項工具,我們可以利用自媒體信息傳播的特性來宣傳城市規劃工作與民眾自身之間的利害關系,加強民眾對規劃的理解和認知,從而促進民眾積極參與規劃活動,自下而上完善規劃組織模式,實現“以人為本”的規劃工作本質。
[1]莫文競,夏南凱.基于參與主體成熟度的城市規劃公眾參與方式選擇[J].城市規劃學刊,2012(4):79-85.
[2]王青斌.論公眾參與有效性的提高——以城市規劃領域為例[J].政法論壇: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12,30(4):56-61.
[3]徐明曉,陶德凱._新時期公眾參與城市規劃編制的探索與思考——以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修編為例[J].城市規劃,2012,36(2):73-81.
[4]付健.城市規劃中的公眾參與權研究[D].吉林大學,2013.
[5]劉宛.公眾參與城市設計[J].建筑學報,2004(5):10-13.
[6]孫施文,殷悅.西方城市規劃中公眾參與的理論基礎及其發展[J].國際城市規劃,2004,24(1):15-20.
[7]嚴涵.新媒體時代的城鄉規劃公眾參與研究[J].南京大學,2013.
[8]劉永鋒,陳靖誼.自媒體時代的公眾權利和城市規劃公眾參與路徑探討[J].建材與裝飾,2016(11).
課題:20161320800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