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滿全水、陳晨、黃磊昌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大連 116000
可持續水景觀設計技術研究
文/滿全水、陳晨、黃磊昌 大連工業大學 遼寧大連 116000
本文基于我國城市水資源不均,水景設計不合理等背景下,通過定義可持續水景觀設計相關概念的同時對于當今水景觀設計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討論,最終提出可持續水景觀設計原則和策略,旨在完善水景觀設計的可持續性設計法。
水景觀設計;可持續設計科學發展觀;生態建設;節水技術
我國是一個水資源分布嚴重不均的國家,南多北少,東多西少,南方受洪水困擾,北方則受干旱困擾,而且我國人口基數大,資源利用率低,浪費率高。水資源的短缺和利用不合理嚴重制約了我國各方面的發展,再加上我國對水景觀的設計有相當的局限性及后期維護管理不善,使得水資源難以達到可持續的發展。
2.1水景定義
水景一般指利用水體元素造景,對于在城市中的水景,則應該定義其為整個城市環境所涉及到的水元素和水循環,其中包括城市中自然水來源,例如河流湖泊,溪流泉水,沼澤濕地,還有降雨過程;還有涉及到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景觀娛樂之用,灌溉之用,和經過人為凈化處理的水資源。可持續的水景觀設計則是基于環境友好發展理念的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協調的過程。
2.2可持續設計發展觀的定義
可持續設計是指建立在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前提下,基于環境友好型社會,針對滿足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場所環境的設計,它是以人為本,為他人和后人考量的時間性的設計理念,也是一種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設計觀和道德觀。
3.1水質惡化,水資源緊缺
對于資源緊缺這一世界性的問題,我國受之困擾制約尤甚。我國人口的基數龐大,水資源分布十分不均衡??傮w來說我國水資源東南較多,西北較少,東南洪澇災害,西北干旱缺水的同時全球水環境受到各種各樣的污染,可用性水資源更是少之又少。人類有著天生的親水性,向往與水有更為親密的接觸,城市水景觀的存在在美化環境,維護區域生態平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也無疑給人們帶來了更愉悅的生活體驗,但是由于前期規劃的不完整,后期維護不力,管理監督系統的缺失等,導致水質急速惡化,景觀效果也大大降低,甚至嚴重影響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破壞區域的生態系統,影響了城市的形象。
3.2水景設計不合理
我國大部分城市在針對水景觀設計過程中,并沒有一個完整的規劃方案。在一些城市中,廣場的水體只有在節日或是紀念場合才會開放,平時則是一片干枯的水池,沒有絲毫的景觀效果,也占用了城市居民的大部分活動空間。還有某些商業居住區等,水景觀只有在建成的初期能夠正常運行,一旦進入了日常不是因為疏于管理導致水體變質影響居民的正常生活,就是原先得以吸引居民的一泓碧水消失成為了枯水池,喪失了原先的觀賞性,也給整體的居住環境帶來了極不好的影響。
4.1可持續水景觀設計原則
4.1.1整體性原則
城市水景觀設計的整體性原則首先要“因地制宜”,基于所在的城市區域環境特征,考慮到當地自然環境、風土人情、居民的生活習慣等,從整體的規劃到細節的設計,將城市水景觀要素進行組織的優化,以期實現所設計的水景觀融合于周邊環境,滿足當地居民的所需所求,同時調節整個城市的環境,穩定城市的生態系統。
4.1.2可持續性生態原則
城市水景觀設計必須要考慮到水景的可持續性,而不是“一次性”的景觀展示,也不是以對環境造成破壞為目的,因此,水景觀的可持續設計其根本就是建立在自然的承載能力之內的前提下,滿足人類的生活生產需要的,創造人類的合理之美的同時兼顧自然生態平衡。
4.1.3人性化設計原則
可持續水景觀設計的基本理念應是“以人為本”,基于人性化的考慮層面,水景觀設計應更為多樣化和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考慮城市居民的參與性和娛樂性,把握好人與自然的尺度和權衡比例,鼓勵人與人,人與自然的親密和諧接觸。
4.2可持續水景觀設計策略
4.2.1污水再利用系統
污水再利用系統就是將城市居民生產和生活過程中使用過的水經過處理后二次使用的系統。該系統有兩種不同程度的利用方式:一種是將污水經過處理達到可以供居民日常生活飲用的程度;另一種則是將污水經過處理達到可以供人類生產活動中使用的程度。由于前一種的處理工藝復雜,投資成本也較高昂,除非特殊情況,一般地區不會采用。多數國家則會將使用過的水資源處理到非飲用水這個級別,也就此出現了中水的概念。中水就是將人們生活生產過程中使用過的優質雜排水以及生活污水經過收集再生處理后再次利用,充當洗車擦地,澆花沖馬桶,消防等不與人類直接接觸的用水。中水的再利用過程也就是污水再利用系統。
4.2.2雨水循環系統
自然降雨經過人工處理,即可作為一種可利用的水資源,在水資源嚴重緊缺的影響下,雨水的利用逐漸被人們重視起來。雨水的利用就是經過一定的設施和藥劑作用處理后,得到符合一定水質標準的水再利用的過程。處理過后的雨水可以應用于人類生產過程中的諸多方面,例如園林綠化的灌溉系統,道路的清潔,環境衛生的維護等等。當今,世界上很多國家在對雨水收集處理系統進行研究,同時人們也在自覺的使用雨水作為日常的非接觸身體的用水,以節約水資源減輕用水負擔。
4. 2. 3 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是由人工建造控制的仿生系統,其充分利用了濕地對于污水的凈化能力,利用了物理、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知識,通過過濾、沉淀、吸附等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人工濕地是仿造自然濕地進行實施建造的,有著跟自然濕地生態系統同樣的功能效果,對于城市熱島效應,霧霾天氣,人工濕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內緩和。人工濕地既可以對城市污水進行自然深度凈化,又可以調節城市氣候環境,提升人居生活自然空間水平,因此也被稱之為“城市之腎”。
結語:
古往今來,人類都有著對水的親近與依賴,水景觀的可持續設計是基于創造改善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外部環境,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為核心的設計發展觀,水有著無限巨大的潛力,如果能夠發揮其自身的優勢,必將給自然和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體驗。
[1]李俊奇,車伍.德國城市雨水利用技術考察分析[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2(1).
[2]車伍,李俊奇.劉紅,等,現代城市雨水利用技術體系[J].北京水利,2003,(3),p16-p18.
[3]魏永安.城市節水與雨水利用初探[J].甘肅水利水電技術,2006,42(2),p110一pll2.
[4]周立平.人工的“自然之腎”一人工濕地處理系統[J].環境導報,2003,22:p6-p7.
滿全水(1989-),男,漢族,山東省滕州市,風景園林景觀設計碩士,單位:大連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研究方向:現代景觀規劃設計方法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