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芹,孫大武,司宏明,楊玉紅
(江蘇方強農場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大豐224165)
江蘇沿海墾區水稻缽苗機插與毯苗機插的對比研究
李忠芹,孫大武,司宏明,楊玉紅
(江蘇方強農場集團有限公司,江蘇大豐224165)
本研究對大穗型品種光燦1號、穗粒兼顧型品種南粳9108、小穗型品種淮稻5號3個不同穗型水稻品種缽苗機插與毯苗機插進行了對比研究。結果表明:缽苗機栽秧苗素質優于毯苗機栽,穗粒結構協調,增產幅度大(平均8.7%),達極顯著水平(P<0.01),其中,穗粒兼顧型品種南粳9108缽苗機插增產幅度最大。因此,在江蘇沿海墾區宜推廣穗粒兼顧型水稻品種缽苗機插模式。
水稻;缽苗機插;毯苗機插;對比研究
近年來,水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是江蘇沿海墾區農場稻作現代化的主攻方向,而水稻全程機械化的關鍵就是栽插機械化。目前,缽苗機插和毯苗機插是2種主要的水稻機栽方式,毯苗機插模式在方強農場應用近15年,取得了非常好的技術效益,但此種植方式存在移栽植傷重、緩苗期長等問題,制約水稻增產。本試驗選用江蘇沿海墾區3個類型不同品種(大穗型、小穗型和穗粒兼顧型),采用缽苗機插和常規毯苗機插2種方式,通過比較秧苗素質及產量形成等指標,探索水稻缽苗機栽模式的增產效果,篩選適宜本地缽苗栽插的水稻品種。
1.1 試驗概況
試驗在方強農場農科所水稻展示基地內進行,土壤類型為潮型壤質土,基礎地力425 kg/667 m2,前茬大麥。供試品種分別為大穗型品種光燦1號、小穗型品種淮稻5號、穗粒兼顧型品種南粳9108。
試驗基施三元復合肥(15-15-15)25 kg/667 m2+尿素10 kg/667 m2,插后10 d施尿素10 kg/667 m2,抽穗前40 d左右施三元復合肥(15-15-15)15 kg/667 m2,抽穗前30 d左右施尿素8 kg/667 m2,生育期按常規超高產栽培模式進行。
1.2 試驗設計
大田用缽盤40張/667 m2。5月18日采用洋馬VP8-D型配套播種機播種,每盤用種110 g,大田用秧盤25張/667 m2。播種后擺好暗化,出苗后再集中擺入秧田進行管理,秧田管理同大田超高產栽培技術。6月6日移栽,缽苗機栽(缽)用常州亞美柯缽苗高速插秧機[2ZB-6A(RXA-60T)],株行距設置為12 cm×33 cm,每穴3~4苗,基本苗4.5萬~6.0萬/667 m2;毯苗機栽(毯)用洋馬VP8-D型插秧機,株行距設置為12 cm×30 cm,每穴3~4苗,基本苗5萬~7萬/667 m2。田間管理同大田超高產栽培技術。
1.3 調查項目與方法
缽苗秧苗素質:6月6日移栽前,每處理隨機5點取樣,每點取1盤苗調查根數、根長、苗高、莖基寬、鮮質量、干質量和秧齡等指標;
成熟期隨機取樣調查產量結構,開展實收計產;收獲后隨機取樣調查稻谷出糙情況。
2.1 不同處理方式對不同品種水稻秧苗素質的影響
常規毯苗機插秧使用毯狀苗移栽,對秧齡的要求較高,單盤用種量也較缽苗的多,致使秧苗的單株地上部鮮質量、干質量、莖基寬、根數和苗高均低于缽苗處理的,而缽苗處理的秧苗秧齡明顯高于毯苗處理的;且由表1可見,不同栽插方式對光燦1號的秧苗素質影響最大,對南粳9108的秧苗素質影響相對較小。同一品種水稻秧苗缽苗模式明顯好于毯苗模式。

表1 不同栽插方式對水稻秧苗素質的影響

表2 不同栽插方式對水稻植株性狀與出糙的影響

表3 不同水稻栽插方式對產量結構的影響
注:同列數據后不同小寫或大寫字母表示處理間在0.05或0.01水平上差異顯著。
2.2 不同處理方式對不同水稻植株性狀的影響
由于缽苗機栽處理的播種密度和田間移栽密度小,個體具有相對均勻寬松的生長空間,其株型相較毯苗機栽的更為健壯抗倒,而產量潛力也更大。
由表2可見,光燦1號缽苗機栽方式的株高為94.50 cm,較毯苗機栽處理的低,而其穗長達14.74 cm,較毯苗增長7.36%;淮稻5號缽苗機栽方式的株高為94.35 cm,較毯苗機栽處理的低3.92%,而其穗長達14.46 cm,較毯苗增長7.59%;南粳9108的株高在3個品種里最高,其缽苗機插方式處理的株高為102.80 cm,低于毯苗機插方式的103.10 cm,穗長達14.87 cm,較毯苗增長4.72%。
2.3 不同處理方式對水稻產量及其構成因素的影響
表3結果表明,3個不同穗型水稻品種中,缽苗機插產量結構優于毯苗機插,其增減情況如下:每穗穎花數,光燦1號、淮稻5號、南粳9108分別增加5.16%、11.62%、19.03%;結實率,光燦1號增加0.46%、淮稻5號增加0.03%、南粳9108減少0.63%;千粒質量,光燦1號減少1.93%,淮稻5號增加1.28%,南粳9108減少2.86%;有效穗數,光燦1號增加8.72%,淮稻5號減少3.53%,南粳9108減少4.35%。從產量構成因素來看,缽苗機插模式處理的水稻結實率、千粒質量與有效穗數較毯苗模式有增有減,而每穗穎花數則明顯較毯苗模式多,平均增達11.86%。
由表3可見,3品種產量增加均達極顯著水平(P<0.01),其中,穗粒兼顧型品種南粳9108缽苗機插的產量最高,在本地的缽苗機插增產優勢最為明顯,增產達10.43%,大穗型品種光燦1號缽苗機插增產優勢稍差,增產達5.99%。從理論產量和實收計產方面來看,3品種缽苗機插模式處理的理論平均產量和實收平均產量較毯苗機插模式分別增產達10.53%、8.70%,反映出缽苗機插水稻穗粒結構更加協調,群體生產力更強,增產優勢明顯。
缽苗機栽秧苗素質優于毯苗機栽,穗粒結構協調,增產幅度大(平均8.7%),達極顯著水平(P<0.01)。其中,以穗粒兼顧型品種南粳9108缽苗機插處理的產量最高,增產幅度亦最大??梢娫诜綇娹r場水稻生產中,以南粳9108為代表的穗粒兼顧型品種,采用缽苗機插模式種植,更加有利于充分發揮增產潛力。
[1]霍中洋,魏海燕,張洪程,等.穗肥運籌對不同秧齡機插超級稻寧粳 1 號產量及群體質量的影響[J].作物學報,2012(8):1460-1470.
[2]張洪程,朱聰聰,霍中洋,等.缽苗機插水稻產量形成優勢及主要生理生態特點[J].農業工程學報,2013(11):50-59.
S511;S223
A
1673-6486-20160218
2016-07-04
李忠芹(1969—),男,高級農藝師,主要從事農業技術推廣與研究。E-mail: 13814305910@13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