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萍,王 為,潘宗瑾,洪 鍵,王海洋,耿榮慶*
(1.鹽城師范學院,江蘇鹽城224002;2.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
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及其高效配套技術
王蘭萍1,王 為2,潘宗瑾2,洪 鍵1,王海洋2,耿榮慶1*
(1.鹽城師范學院,江蘇鹽城224002;2.江蘇沿海地區農業科學研究所,江蘇鹽城224002)
因地制宜,發展循環生態農業,是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方向。構建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并形成高效配套技術。通過在本地區農業生產中應用該模式,實現了良好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
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高效配套技術
傳統種植業和養殖業中的廢棄物幾乎全部重新返回大氣圈和生物圈,造成了較為嚴重的環境污染,傳統農業生產的增長也是以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為代價的。為了解決傳統農業生產方式帶來的諸多弊端,循環農業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循環農業分為種植業內部循環、種養結合循環、水域農田循環和多層復合循環等模式[1-3]。循環農業模式作為封閉、半封閉生物鏈循環系統,形成生產因素互為條件、互相利用和循環持續的機制,整個生產過程做到了資源再利用,實現了廢棄物的減量排放,甚至是零排放,大幅度降低了農藥、獸藥和化肥等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從而形成清潔生產、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生產格局[4-5]。
鹽城市地處江蘇沿海地區,鹽土資源極為豐富,發展生態農業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本研究通過構建沿海地區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探索沿海地區發展雙鏈型循環生態農業模式的高效配套技術,實現合理利用動植物和自然資源、提高資源利用率、優化地區農業產業結構、提高農村經濟水平、改善生態環境的目標。
通過因地制宜、全面規劃、綜合開發,以循環生態農業為著眼點,充分考慮江蘇沿海地區特點,提出適合本地區發展的雙鏈型循環生態農業新思路,使種植業和草食家畜養殖業協調發展。
在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中(圖1),一條食物鏈通過牧草飼喂羊,羊糞生產有機肥料,有機肥料返還到牧草田作為有機肥施用,產出的無公害農產品是肉羊;另一條食物鏈是通過羊糞生產的有機肥料種植鮮食玉米,鮮食玉米的秸稈制作青貯飼料,制作的青貯飼料再飼喂肉羊,產出的無公害農產品是肉羊和鮮食玉米。以所建的1個占地33 333 m2的種養示范基地為例,年存欄量為300只肉羊,羊舍及配套用地的面積約為2 700 m2;每只羊每年的平均鮮牧草飼喂量約700~1 000 kg,全年需要牧草210 t以上,牧草種植區的面積達到20 000 m2;余下的10 633 m2土地種植玉米,收獲玉米鮮果穗1.5萬kg左右,鮮玉米秸稈可制作優質青貯飼料30 t以上。因此,實施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不僅要合理規劃,建設配套基礎設施,而且需要對耐鹽牧草的篩選與種植、肉羊養殖、羊糞有機肥料生產、鮮食玉米種植、秸稈青貯飼料制作等配套技術開展研究,以形成集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俱佳的循環生態農業模式。

圖1 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及主要技術實施環節
2.1 耐鹽牧草種植技術
經過選擇性地試種紫花苜蓿、多花黑麥草、甜高粱、苦荬菜等牧草,根據耐鹽性、適口性、產量等指標,發現紫花苜蓿、黑麥草更適合在本地栽培。
紫花苜蓿采用春播,在4月上旬播種,種子用量為1.5 kg/667 m2,夏、秋季刈割;多花黑麥草采用秋播,在9月下旬播種,種子用量為2.5 kg/667 m2,冬、春季刈割。2種牧草的播種方式均采用播種機全田條播,行距為40 cm,深度為1.5 cm。做好田間管理,根據牧草的生長需要合理追肥,適當灌溉,及時去除雜草。種植的牧草適時收割后,為肉羊提供了青綠飼料。
春播的紫花苜蓿可以刈割3~5次,在孕蕾期刈割的產量最高,年總鮮草產量在4 000~6 000 kg/667 m2;秋播的多花黑麥草在冬前即可刈割1次,次年盛夏前可刈割2~3次。在長至35~40 cm高時刈割,留高2~3 cm,年總鮮草產量在8 000~10 000 kg/667 m2。
2.2 鮮食玉米種植技術
根據本地消費者喜歡食用甜糯玉米的習慣,種植適應本地氣候的抗逆性強、高產的蘇玉糯1號品種。采用早春半地膜覆蓋法,在3月中旬開始點播,每穴播入2粒種子,種子用量為1.2 kg/667 m2左右。播種時施優質復合肥35 kg/667 m2。行間距0.5 m,株間距0.4 m,4 500~5 000株/667 m2為宜。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進行葉面追肥,人工除草,跟蹤做好病蟲害預測和防治。
當鮮食果穗籽粒飽滿、軟而無漿時即進行采收,鮮果穗產量在700~850 kg/667 m2。采收后當日上市銷售,以保持鮮食的品質。
2.3 秸稈青貯飼料制作技術
將果穗采收后的玉米秸稈(水分含量保持在65%~75%)及時刈割后,粉碎成3 cm左右長度。采用地上青貯窖的方式制作玉米秸稈青貯飼料,當天裝滿后封嚴,中間不停頓,做到快割、快運、快切、快裝、快壓、快封,盡量保持營養成分不損失。當裝填至離窖口約30 cm時,在窖壁上鋪塑料薄膜以備封窖。注重青貯后期管理,定期檢查,防止雨水滲入池內,保證青貯質量。秸稈青貯后的飼料無霉爛變質現象,顏色為亮淡黃綠色,酸味濃郁,有清香味,柔軟、濕潤不粘手。
鮮玉米秸稈可制作優質青貯飼料2 t/667 m2,生產的秸稈青貯飼料用于冬、春季肉羊的飼料,既利用了秸稈資源,又解決了這2個季節青綠飼料不足的問題。
2.4 羊糞有機肥生產技術
定期收集羊糞,利用微生物發酵法生產無公害有機肥料。將羊糞與適量秸稈粉混合,摻入量視羊糞含水量而定(一般按體積比,在羊糞中加入60%左右的秸稈粉);添加玉米面和菌種(乳酸菌、酵母菌和放線菌等組成的混合菌群);將配好的混合料攪拌均勻,堆成寬1.5 m、高0.8 m長條,每2 d翻拋1次,一般10 d左右發酵成肥。制作的羊糞有機肥可直接用于牧草和鮮食玉米種植,實現羊糞的無公害利用。由于羊糞比豬、牛、雞等畜禽糞便含水量低(約20%左右),通過這種生產方法,2 t羊糞可出產1 t有機肥料。
通過建立起耐鹽牧草種植、肉羊的適度規模養殖、羊糞有機肥料生產等關鍵配套技術體系,并將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種養模式在江蘇沿海地區現代農業生產中進行應用。建立了占地33 333 m2的種養示范基地1個,年出欄無公害商品肉羊300多只,出產綠色生態鮮食玉米1.5萬kg,年總凈增經濟效益15萬元;在周邊地區示范推廣,培訓農民和各類技術人員150人次;輻射周邊地區農戶,形成規模種養戶6個,解決農村勞動力50多人就業。
綜上所述,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實現了良好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值得在本地區的循環生態農業生產上積極推廣。
[1]尹昌斌,周 穎,劉利花.我國循環農業發展理論與實踐[J].中國生態農業學報,2013,21(1):47-53.
[2]孟祥林.循環農業的國內外發展模式與我國的發展選擇[J].河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5(4):22-28,35.
[3]崔新衛,張楊珠,吳金水,等.我國循環農業的誕生與發展現狀[J].山地農業生物學報,2015,34(5):74-80.
[4]高 深,馬國勝,陳 娟,等.農牧配套種養結合型生態循環農業技術模式[J].江蘇農業科學,2014,42(1):307-309.
[5]秦翠蘭,王磊元,劉 飛,等.畜禽糞便生物質資源利用的現狀與展望[J].農機化研究,2015(6):234-238.
The Recycl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 and High-efficient Integrated Technology of Salt Tolerant Forage-Goat- Fresh Maize
WANG Lan-ping,WANG Wei,PAN Zong-jin,HONG Jian,WANG Hai-yang,GENG Rong-qing
(1.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China;2. Research 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of Jiangsu Coastal Area, Yancheng 224002, China)
Developing recycl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based on local conditions is the trend of developing modern agriculture in our country. The recycl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 model of salt tolerant forage-goat-fresh maize was constructed, and the high-efficient integrated technology was also established for its implementation. Through its application to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in Yancheng region, this model has achieved good economic benefit, ecological benefit, and social benefit.
Salt tolerant forage;Mutton goats;Fresh maize;Recycling ecological agriculture;High-efficient integrated technology
2016-10-02
鹽城市農業科技創新專項引導資金項目(YK2014005);國家星火計劃項目(2014GA690260,2015GA690262)。
王蘭萍(1976—),女,碩士,副教授,主要從事生態農業研究。E-mail:lpwang76@163.com。
*通訊作者:耿榮慶(1976—),男,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生態農業研究。E-mail:rqgeng@163.com。
S8; S314
B
1673-6486-20160264
王蘭萍,王為,潘宗瑾,洪鍵,王海洋,耿榮慶.耐鹽牧草-肉羊-鮮食玉米循環生態農業模式及其高效配套技術[J/OL].大麥與谷類科學,2016,33(4):67-69[2016-12-19].http://www.cnki.net/kcms/detail/32.1769.S.20161219.1715.0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