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迎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安 710082)
西安生態格局的探索與思考
白迎
(西安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西安 710082)
針對西安城市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目標,在對西安城市生態基底審視的基礎上,就目前的生態現狀進行研判,對其生態格局的戰略構思加以梳理,分析總結生態保護和建設的主要做法和特點,同時結合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區的規劃實踐,探討城市生態格局構建的基本經驗和規律。
生態格局;生態敏感性;生態功能區劃;生態適宜性
【DOI】10.13616/j.cnki.gcjsysj.2016.07.108
1.1 生態要素概況
西安位于黃河流域中部關中平原,平均海撥400~450m,南部多山,北部為平原,地勢東南高,西北與西南低,呈簸箕形狀,山、川、塬并存。其中平原面積43.674萬hm2,占全市總土地面積的43.7%。境內河流眾多,涇、渭、灞、浐、灃、滈、潏、澇等傳統的“八水”以及徑流較大的黑河共9條河為主要河流,素有“八水繞長安”之說。西安地區植被種類豐富,區系古老,森林覆蓋率達38%。西安地區人工栽培植被主要有大田農作物、蔬菜、果園及公共綠地等類型。
1.2 總體評價
按照生態規劃的基本步驟,我們需對整體區域進行客觀的生態評價。目前西安這方面量化指標體系尚有缺失,我們綜合各方面情況做出定性分析如下:(1)山地、臺塬、丘陵植被破壞嚴重,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能力降低。(2)自然飄塵和二次揚塵嚴重,環境空氣污染明顯。(3)水資源短缺和水資源浪費并存,地表水利用率偏低,地下水開采過量。(4)河流水系污染嚴重,水利設施陳舊,水環境建設滯后。(5)城市生活垃圾處理落后,對環境的破壞和壓力嚴重。(6)生態治理和建設步伐緩慢,邊治理邊建設邊破壞的現象仍然存在。
2.1 主要生態要素的空間結構
2.1.1 總體布局
目前,生態文明建設被提高到更加迫切而重要的地位上來。2008年西安市將秦嶺生態保護區列為特殊管理區域,后來國務院印發的《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秦嶺被列入秦巴生物多樣性生態功能區,這些都是總體規劃層面需要解決的全新課題。我們在《西安城市總體規劃(2004—2020年)》中,遵循城市可持續發展、城市功能分區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繼承和發揚城市特色、城鄉生態協調建設發展的原則,在宏觀的生態空間格局方面也進行了重大調整,規劃出新的形態。2012年完成的《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和《大秦嶺西安段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對秦嶺區域進一步細化,規劃確定了主線明確、組團發展、城鎮點綴、山水掩映、田園襯托的“一軸、六縱、六片區”的空間結構模式,實現“山、水、田、城”的生態格局。
2.1.2 發展目標
水資源的供需基本達到平衡;平原區要基本形成點、帶、片、網相結合的綠化林和防護林體系;山區和臺塬、丘陵生態區全面實行林草植被覆蓋;建設和恢復西安涇渭灞濕地;城市綠化覆蓋率50%以上,主城區人均公共綠地面積大于9.5m2;城市空氣質量好于或達到二級標準;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大于85%,工業廢水達標排放達到95%,工業用水重復率大于80%。
2.2 以改善水生態為核心的重點突破
西安城市生態系統維系的核心是水的問題,水旺則城興。為此,我們在總結多年持續推進的大水大綠工程、重點水利工程等經驗的基礎上,深化和細化了水的主題,將過去“八水繞西安”提升到“八水潤西安”,切實做好水文章,規劃上實現又一次突破。八水潤西安規劃以城市生態水系(庫、河、湖、池、渠)規劃與水源工程建設為主要內容,堅持生態性、功能性、文化性、價值性、和諧性原則,遵循“保護利用建成的、改造提升原有的、科學規劃未來的”思路,圍繞提升城市環境素質和生活品質、延續古城歷史文脈,以人工河系促進水循環,規劃建設 “5引水、7濕地、10河系、28湖池”,并開展水資源配置,使水生態的改善促進城市繁榮發展。規劃實施后,將形成西安城市“庫、河、湖、池、渠”連通的水系網絡體系、防洪安全體系、水生態修復體系、水資源保障體系、水景觀文化體系。
3.1 文化特色保護
我們在秦嶺生態保護規劃中還充分注意到秦嶺的個性和特質,它不僅是一座生態山,還是一座文化山。對秦嶺的保護不僅要保護秦嶺的生態環境,更要保護秦嶺的人文資源、歷史遺跡;不僅要展示秦嶺的自然魅力,更要展示秦嶺的文化魅力;不僅要把綠色還給秦嶺,而且要把文化還給秦嶺。因此,我們將其中的文化資源保護也作為一個重要部分納入規劃體系之中。規劃按照整合文化資源,提升歷史文化遺存品質的原則,劃定保護范圍界限,嚴格保護文物本體及其周邊環境。
3.2 輔助系統規劃
制定了礦產資源保護規劃、地熱資源保護規劃、文化保護規劃、區域旅游及旅游環境保護規劃、道路交通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峪口保護規劃、村莊保護及整合建設規劃、綜合防災規劃、污染防治基礎設施規劃等,使之相互補充,形成體系(見表1)。
西安生態格局的構建尚在繼續探索和實踐中,我們在目前工作基礎上認為,如下幾個基本認識可供后續參考:(1)城市生態規劃是由一個變動的、多元化的系統構建而成的,西安通過生態點、生態斑塊、生態區域的逐級推進應該是一種有效路徑選擇;(2)歷史狀況、資源稟賦、地域差異與眾多生態因子的關聯值得以充分關注,只有從遴選和對照中找出關鍵要素,這樣才會有所突破,并增加規劃科學性和可行性,以最好的發揮其社會經濟效益;(3)生態適宜性、生態容載力是處理城市發展和生態保護的基本前提,整體生態格局的構建必須以此為基石;(4)要突出核心要素,抓住主要矛盾,解決關鍵問題,使重要生態要素的效益達到最大化;(5)以人為本、關注民生是生態格局構建的重要尺度,只有立足于這一點才能合理解決保護與利用、利用與控制的辯證關系。
【1】呂向華,馬喜鋒,曹愷寧.大秦嶺西安段生態環境保護規劃探析[J].規劃師,2015,31(1):101-108.
【2】于海霞,徐禮強,張強.城市水域生態格局的內涵及作用機制[J].水資源與水工程學報,2010,21(6):8-11.
【3】李中強,王雙玲,楊梅.基于生態敏感性分析的湖泊保護與利用[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10,19(6):714-718.
【4】楊少俊,劉孝富,舒儉民.城市土地生態適宜性評價理論與方法[J].生態環境學報,2009,18(1):380-385.


2.2.4 社會環境
該指標的反映參數包括居民生活質量、基礎設施以及與發展規劃的相符性,應由專家來評價這3個定性指標。
【參考文獻】
【1】吳春林,王雪青,劉炳勝.建設項目環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工程管理學報,2011(3):296-300.
【2】韓鵬,鄭光玉,吳展波,熊春梅.鐵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后評價指標體系初步研究[J].鐵路節能環保與安全衛生,2012(3):125-129.
【收稿日期】2016-6-8
Exploration and Thinking of Xi 'an Ecological Pattern
BAIYing
(Xi'anCityPlanning&DesignInstitute,Xi'an710082,China)
This article focuses on the overall goal of xi 'an urban development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survey of the urban ecological basement in Xi'an,studies and determins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ecological , combings the strategic conception of ecological pattern, analyse and summarizes the main practic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on , combines with the planning practice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protectioninQinlingMountainsDistrictanddiscusses thebasicexperienceandrulesoftheconstructionofurbanecologicalpattern
ecologicalpattern;Ecologicalsensitivity;Ecologicalfunctionregionalization;Ecologicalsuitability
TU985.2
A
1007-9467(2016)07-0170-02
2016-5-27
白迎(1968~),女,陜西西安人,工程師,從事生態景觀設計研究,(電子信箱)74117730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