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農資》記者 趙光輝
品牌故事與故事營銷(78)
“故事新娘”之米:學會做農資營銷“導演”
□《中國農資》記者 趙光輝
在美國專業口才調教師比爾·麥克高文總結的“精準表達”七條原則中,第二條是“說有畫面的故事,像拍電影”。夫君,今天我們就說說怎樣講出吸引人的“電影化故事”。
比爾認為:視覺故事感是良好溝通的一個美妙特點,溝通高手通常都會像電影導演,在聽眾心中彩繪出視覺圖案、闡述故事,提供相近細節,同時維持緊湊內容。因此,我們在營銷溝通和業務培訓時,一定要成為你所講內容的“導演”,而非僅僅是個背書人、轉述者。
我認為這個角色的轉變極為重要,它直接影響著溝通效果與業績。你想,如果僅僅是把產品和功效一字不錯一字不落講給人聽,任何一個會認2000個漢字的人都能做到;但如果你把自己當成是一個導演,那些產品和功能介紹僅僅是“臺詞”,人物呢?場景呢?情節呢?矛盾沖突呢?發展變化呢?最終結局呢?這些都需要你設計。這樣的溝通表達效果自然就不同了。這個區別就相當于“廣播”與“廣播劇”的不同。你想呀,廣播就是字正腔圓念出來;而廣播劇就要用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腔調、生動有趣地演出來傳播出去。可以說,營銷溝通高手都“不是一個人在戰斗”。他一定調動和運用多方面的資料與技巧,才能為聽眾呈現一部誘人的電影、一組生動的畫面。
對于沒做過導演的人來說,這個建議好像很“可口”,但從哪里“下嘴”呢?比爾作為資深調教師給出了一套“公式”來幫助新手做好導演課:
第一,設定——安排故事的時機,但別預告。人們很容易說出這樣的話——“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小故事”。比爾告誡說一定要壓抑住預告或者告知的沖動,別讓你的故事像講完一段平淡無奇的報告后,硬扯進來的附屬品。
第二,鋪陳——設定有畫面的場景、人物、沖突……在這個環節,他特別提醒了要避免的敗筆:比如“以為聽眾什么都知道”,因而不去介紹人物、地點、原因等,結果在敘述中不得不顛三倒四去補充介紹;比如“故事的角色越多越好”,這樣熱鬧呀,結果是過猶不及。正確的做法是“故事中角色越少越好”;比如“故事開場太宏大”,結果需要根據情況盡快結束的時候發現收不了場了。正確的做法是陳述要有彈性,如有必要可在15秒內撤退;再比如“缺少期待感”,在鋪陳之后要適時恰當挑逗聽眾,制造出緊張刺激的效果,讓聽眾集中注意力接收你要傳達的重要信息——“然后他做出了一件不像他會做的事”“然后他說了一句話,所有人都折服了”等等。
第三,爆料——制造意想不到的驚喜。在已經吊起聽眾胃口之后,一定要有“出人意料,情理之中”的高潮。這種歐·亨利式的結尾雖然不容易設計,但經過訓練,結合你對產品、產業和對象的了解,還是可以捕捉到的。
第四,收尾——停頓一兩拍,讓聽眾沉淀。故事結束后,先停頓一兩拍子。很多經驗不足的人在遇到停頓時會緊張,擔心聽眾分散注意力,還擔心自己忘詞。所以經驗和準備不足的人講起來一定會越來越快。停頓是非常必要和有價值的節奏,可以沉淀故事主題,還可以幫助你確定聽眾是否完全聽懂了你的意思。如果你精心設計的故事在高潮處戛然而止,那幾個空白節拍恰恰會讓你的故事從“入耳”到“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