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曉丹 山東省壽光市規劃局 山東壽光 262700
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及發展趨勢分析
文/王曉丹 山東省壽光市規劃局 山東壽光 262700
當前人類社會發展面臨的兩大主題是環境和發展。近些年以來,全球經濟發展較快,這加速了城市化的進程。與此同時,也導致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和能源問題。為此,本文闡述了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以及發展趨勢。
城市;規劃;現狀;發展趨勢
在當前形勢下,我國的城市規模日益擴大,而城市規劃決定了城市的發展,只有確保城市規劃的質量,才可以更加有效地推動城市的發展。下面,筆者對我國城市規劃的現狀及發展趨勢等問題進行了簡要地分析。
1.1 隨意性地規劃城市
在建設城市中,會經常改變城市的規劃,這種隨意性非常強。這首先是由于地方政府為了謀取財力,會轉讓土地,這跟規劃城市密切相關。其次是個人自身的利益,一些個人為了自身的經濟利益而調整城市規劃,這導致城市規劃過于隨意性。
1.2 嚴重地破壞生態環境
當今,我國的城市規劃一是推動了城市面貌的更新與社會經濟的發展,二是嚴重地沖擊了城市的生態環境。盡管我國制定了有關的法規,像是水土保持法、環境保護法,且評價建設大型項目帶來的環境影響,可是在操作的時候,不管是建設部門,還是有關的領導,常常會忽視,這造成難以有效地執行有關的法規。
1.3 忽視了保護文化遺產
一個城市由形成至發展的過程都是長時間的,而文化與遺跡會形成于這個過程中。然而,在改造舊城的時候,歷史文化街、風景名勝、文物古跡等會被破壞。
1.4 不具備前瞻性的規劃
近些年以來,因為私家車越來越多,城市道路的寬度與數量難以實現實際的要求,凸顯出行路難的問題。并且,在不少舊城中,因為人口數量多,缺少廣闊的戶外活動空間與公共設施,所以難以確保公眾的利益與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這都是由于缺少前瞻性的城市規劃,未曾在較長的時期之內保留相應的發展空間,因此造成一些拆遷的情況。
1.5 盛行照搬照抄的情況
在規劃城市的過程中,存在趨同化的情況,規劃者往往照搬照抄,實行拿來主義,這導致特色不同與風情各異的城市景象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雷同的城市。如此的城市僅僅是一個個的羅列,進而導致傳統的城市文化、活力、靈魂等消失,最終使城市的發展優勢喪失。
1.6 忽視質量注重速度
在城市化的進程中,一部分城市一味地注重政績,搞一些形象工程,僅僅注重建設的速度,這會損失很多的人力、財力、物力。
2.1 城市規劃理念的發展趨勢
城市規劃不可以只是應用理想的模式,還應當重視實效性,立足于我國的實際國情,實時地優化思路,注重分析規劃理論,對城市規劃中的一系列問題進行有效地解決。可以說,城市規劃中,對規劃理論的分析是前提,而執行規劃是根本所在。
2.1.1 注重和諧的城市規劃理念
在建構和諧社會的發展形勢下,城市的規劃應當重視布局的科學性、產業的協調性、生態的平衡性。而科學性不決定城市的土地應用與空間結構布局,而是由價值判斷與利益沖突決定的。以此作為視角來講,城市規劃屬于一種意識形態,因此在此整個的過程當中應當兼顧各方的利益,從而使和諧的終極目的實現。
2.1.2 人性化的城市規劃理念
城市規劃這種主體性的行為活動跟社會的發展與城市的進步緊密聯系,也牽涉到人跟自然之間的聯系、人跟自身發展之間的聯系、人跟人之間的聯系。為此,無論如何進行規劃,我們需要增強服務于人民的意識,倘若一個城市的規劃不能夠以人作為視角,那么即使是再完善的技術、再大的物質投資都是泡影。我們需要以人作為視角看待城市規劃的問題,以使人文關懷滲透于城市規劃中。
2.1.3 可持續發展的城市規劃理念
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選擇是可持續發展,即實現人口、文化、社會、經濟的協調發展,這也是當前城市發展的方向和潮流。對于城市規劃來講,不可避免地會破壞城市的生態環境,然而應當借助合理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減少這種不利影響,應當在規劃的一系列層面上執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2.2 城市規劃實施的發展趨勢
2.2.1 城市規劃實施的科學化管理
城市規劃管理指的是政府部門結合有關的法規管理城市規劃。從本質上來講,其是協調、控制、組織城市的一系列建設項目的整個過程。政府部門應當時刻保持先進性,動態地監測與管理城市建設。并且,規劃部門應當全面地考核論證反饋的一系列信息,且結合改變的現狀實時地調整和完善規劃方案。只有如此,才可以合理、科學地進行城市規劃和建設。
2.2.2 城市規劃實施的嚴肅性
對城市規劃法制化的重視,涵蓋在規劃時期與實施時期都體現法律的關鍵功能,實現規劃嚴肅性的提升,這跟城市規劃的性質密不可分,而城市規劃正常進行的重要保障是法制建設。在我國在1989年頒布和實施《城市規劃法》之后,我國城市規劃切實地步入了法制化的軌道上,然而,急需完善我國當今的一些地方性法規。為此,為了提高規劃的有效性,讓城市規劃實現人類的期望值,務必完善法規、執行法規,注重約束規劃的客體與主體。
2.2.3 城市規劃實施注重生態性
在上個世紀70年代的時候,生態城市被提出。國家也以此作為契機,注重建設生態城市,且保護環境,明確提出不可以犧牲下一代人的利益取得當今的發展和利益。而西方發達國家在建設生態城市方面具備大量的經驗,我們應當注重吸收與應用,在規劃和建設城市的過程中保護水資源,注重環境的保護,從而加速建設生態城市。與此同時,政府部門不斷地完善關于生態城市的法規與制度。
總而言之,我國城市的發展恰恰從量變轉變為質變,因而城市規劃也會從量邊跨越為質變。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影響下,出現的新理念、新文化、新技術會沖擊著我國城市的發展。為此,我們需要以此作為契機,實現城市規劃的和諧化、人性化,從而服務于城市的建設,共同建設美麗的城市。
[1]劉爽,趙明亮,包姹娜,劉靜.基于交通結構發展情景分析的城市交通碳排放測算研究[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15(03)
[2]弓媛媛.武漢市交通碳排放足跡測算及其驅動因素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5(S1)
[3]于洪濤,董雅.微生態景觀設計體系的實踐探索與構想[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