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軍

2015年7月8日,在韓國首爾以北的京畿道議政府市駐韓美軍基地,戴著防毒面具的美軍士兵在參加技能競賽
2016年1月19日,美國知名智庫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表了一份長達275頁、題為《亞太再平衡2025》的報告。這份受國會和國防部委托、以中國崛起為“靶標”的政策建議報告的主旨大意是:面對中國軍事和經濟的快速崛起,美國在亞太地區已經出現了“軍事資源荒”,為此政府和國會必須達成共識取消“債務上限”增加資金投入,重新規劃加強版的“亞太再平衡戰略”。隨后有媒體記者問我:這份報告背后的意圖是什么?我的回答很簡單:要錢。
說到“要錢”,不能不提到同一天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發布的另一份報告——《2016~2026預算和經濟前景摘要》。這份報告被媒體引用最多的內容是,2016財年聯邦財政赤字自2009年以來將首次提升,預計為5440億美元。而且聯邦財政赤字到2026年一直處在上升段。如果將1月19日同一天出來的兩份“報告”放在一起看,就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若奧巴馬按照CSIS報告中的建議增大對亞太地區的軍事投入,要么在今年2月提交2017財年預算時繼續突破財政赤字上限,要么“出爾反爾”地壓縮去年12月與共和黨達成的延長減稅計劃讓民眾負擔更多的亞太軍事資源開支。而這兩個選擇對民主黨而言,無疑都會在今年舉行的總統大選中“減分”。
那么美國在亞太的軍事資源是不是像CSIS報告中所描述的那樣捉襟見肘呢?客觀地說,CSIS報告中對中國軍事和經濟崛起的分析及預測,并非沒有一點客觀的依據。而根據今年1月14日CBO公布的另一份報告——《2016財年后國防預算的長期影響》中的數據顯示,按2016年美元計算,2016~2030財年國防支出總成本將比CBO的估算超出3180億美元,增加約4%。這份報告認為,這些增加成本中的40%必將依賴于政策調整,需要國會的批準。很顯然,CSIS的報告是要倒逼政府和國會在國家未來預算平衡與增加亞太地區軍事投入之間做出選擇。而倒逼的“理由”,就是列舉了一系列中國軍事和經濟崛起“依據”的《2025亞太再平衡》報告。
接下來的問題是,奧巴馬政府或繼任的下屆政府會不會按照CSIS“報告”中的建議為解決亞太的“軍事資源荒”增加投資呢?說到這兒,有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上世紀80年代初上任的里根政府。根據資料顯示,里根政府在第一任期的國防開支比上一任總統卡特后五年的國防開支規劃高出了14%。而里根政府增加國防開支的理由也十分充分,即蘇聯試圖通過入侵阿富汗進入印度洋和蘇聯海軍力量試圖以越南為支點強勢進入太平洋。里根政府的國防部長溫伯格在其“回憶錄”中對里根的描述是,如果要在平衡預算與增加開支以恢復和保持他們的軍事實力之間做選擇,他將始終選擇后者。
最后我想說的是,中國不僅不可能左右美國的總統大選和為美國制定評估其軍事實力強弱的標準,而且也不可能因為擔心與美國進行地區級的“軍備競賽”而放棄自己的核心利益及在太平洋和印度洋上的發展利益。眼下中國所能做的,只能是按照《中央軍委關于深化國防和軍隊改革的意見》中制定的時間表,到2020年時完成領導管理體制、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優化規模結構、完善政策制度、推動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等方面的國防與軍隊改革目標。事實上,就中國目前的體量而言,外部安全環境的塑造更取決于對內部問題的解決。從這點上說,當年里根政府那14%的國防開支增量未必就是將蘇聯拖垮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