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海洋
翻山越嶺,跨境老撾,4000公里行程,我們一家自駕到了泰國。在泰國加到了合人民幣每升4.20元的汽油,還駕駛了大段大段的無收費道路,一路上可謂苦盡甘來。東盟大通道上,中國的高速路大干快上;老撾則是農耕社會,車少人少,但過境費嚇人;泰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物流費用即將降至GDP的12%,使人汗顏。
從重慶到昆明的G85高速公路,云南昭通段過去一直沒貫通,需要走國道。這段國道是一條國家二級路,路窄、車多且經常有山體滑坡的情況,100公里的山路需要走上6小時,重慶人視之為畏途,寧可多走幾百公里繞道貴陽。去年12月底恰巧這段高速公路竣工了,讓我見識到道路建設者的工程奇跡。這里高速公路幾乎全程從大山里鉆過,隧道連著隧道,橋梁和隧道構成了公路的主體。而整個大西南,中國建設者創造的工程奇跡還在不斷上演,如全球第二高、橋面至谷底深達406米的清水河大橋,而全球第一高度的大橋也在中國,是湖北四渡河大橋。這些工程奇跡實現了國人幾千年“天塹變通途”的夙愿,但代價也是不應該忽略的,這座清水河大橋,耗資15.4億元,需要用未來的通行費收回成本。具體到本人這次旅程,新開通的這段全長104公里高速路,500米及以上的橋梁隧道小車每公里收費1.4元。而自北京至云南邊境,高速路通行費近1500元。

話題至此,似乎是一位自駕者的矯情話,畢竟有不收費的國道可通行,選擇高速路,無非是駕駛者在費用和效率上的取舍罷了。但只要在云南的國道上走過,你就知道高速路是你不得不做的選擇。那里的國道常年失修,坑洼不平,這些道路上跑的多是運貨的大車,下坡路已經被超載的大汽車頻繁剎車軋成了波浪路,而上坡的時候,大貨車牛喘著,后面的小汽車被壓制,開一擋都艱難。出行前研究自駕攻略的時候,看到最多的提醒是老撾的道路難走,沒想到全程走下來云南的國道路況比老撾還差。這就使人頗為不解,老撾車少人均收入低,難以籌集到修路費,可國內的汽油費里包含著道路維護和修造的費用,錢都用哪里了?新修道路全集中在開發區,離城區稍遠的地方就不再修路了,取而代之的是郊縣與省城之間都在修高速。帶著疑惑我仔細觀察,發現電子監控或是路政部門投入最多的一塊,超速監控、違章抓拍和闖紅燈監控密布于各級別的道路上,也不管路面有多差,監控卻深入大街小巷。幸虧有了電子導航的時時提醒,可駕駛者還是時時緊張。這時候想起網友的提醒來:在沿海地區,釣魚執法非常嚴重,經常是上下行六車道的大馬路限速40公里,一個不算太重要的路口攝像頭36個、照明強光燈32盞。
中國西南多山,險冠全球,這或許可以解釋我們為什么要打穿大山,架橋越谷,走出一條跨越式發展山區交通的戰略。到了泰國有了比較,才意識到這種看似完美的自圓其說并不具有天然合理性。泰北多山,可這里的公路四通八達,高等級公路設計得跟高速路一樣,卻并不收費。因為沒有封閉的收費口,沿線居民沿路而居,家門就開在公路旁,交通出行的成本也就降低了。邊遠山區的低等級公路,雖山高路險,卻時時看到有人在維修,而所有這些,都建筑在遠比我們廉價的汽油之上。泰國人均收入早在三年前就被中國超過了,自亞洲經濟危機后就沒有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社會動蕩經常性地打斷其經濟發展的進程,但從物流這一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看,無疑已經大幅領先了。
供給側改革以降低企業運行的綜合成本為要,一次自駕旅行,使我看到了我們這個物流費用占到GDP18%的國家,通行成本對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真實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