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1月25日,美國森特維爾,暴風雪基本停止,當地交通逐漸恢復。圖/CFP
赤道中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持續變暖,使全球天氣亂了套。大名鼎鼎的厄爾尼諾現象,本來還在為暖冬背黑鍋,轉眼間又成了世紀寒潮的罪魁禍首。地球到底是在變暖還是變冷?還是別問科學家了,他們已經打得不可開交了。
去年年底,北半球大多數地區冬季氣溫持續偏高,暖冬似乎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實。圣誕節的時候,美國東部一些地區的氣溫竟然高達20多度,連櫻花也提前開放。
連續數年都碰到了“世紀超級大風雪”的美國人,原以為好不容易熬過了冬天,卻發現,更殘酷的事實在等著。進入2016年后,北半球開啟了“冷凍模式”,美國紐約一下子好像迎來了電影中的“后天”,從美國到英國,從英國到土耳其再到中國,一股股寒潮席卷而來,多地氣溫找到自己的新下限。
這次奇寒天氣,歸根到底是由“極渦”天氣系統引起的,即原本應該老老實實待在北極圈里的極地冷空氣因為異常大氣環流狀況而向南突圍,南下到中緯度地區,造成短時間內氣溫猝降。
前兩年,極渦選擇的突圍方向是西半球,于是美國頻頻發生極端罕見的寒冷暴風雪天氣,導致一季度的經濟活動數據慘不忍睹,甚至當年美聯儲主席耶倫上任后的首次國會聽證會,也曾因為暴風雪天氣肆虐而被迫推遲。
今年,在強厄爾尼諾的助推下,一股位于冰島的強大風暴,幾乎卷起了整個北大西洋的熱量,撲向北極,使得北極點12月的氣溫歷史性地被提升到零度以上。而被視為“冷氣之王”的“北極渦旋”,也因這股風暴將中心遷到西伯利亞,讓廣州的孩子都能玩雪了。
《科學美國人》雜志表示:“我們不會在該現象正式帶來影響之前去做出太多的預測。但我們相信,此次厄爾尼諾將會是史上最嚴重的三個之一。”用美國航空航天局(NASA)氣候學家的話來說就是:“如果它真的發揮所有潛力,將帶來降水、泥石流和混亂。”
1997年的那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海平面水溫比正常高出約3℃,曾讓颶風席卷墨西哥和美國南部,造成大規模洪水、城市內澇和數百人死亡。而從目前的趨勢來看,此次厄爾尼諾的不少指標已經超過了1997年,級別為“極限”。
據說,這股全球性寒潮是厄爾尼諾氣候現象活動達到頂峰的標志,從4月開始它將逐漸減弱。不過,這類寒潮從持續時間、出現頻度,到極寒氣溫等各類指標,均會在未來幾年頻繁出現。極端氣候和“百年一遇”將成為當下人類的新常態。
雖然厄爾尼諾每過2~7年就來一次,但地球人顯然還沒有準備好。世界衛生組織日前發表的一份報告指出,今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會對全球約6000萬人的健康造成影響,導致全球衛生緊急事件劇增。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厄爾尼諾年,秘魯漁場內性喜冷水的魚類會大量死亡;美國部分地區出現雨水增多;南部非洲的干旱天氣導致糧食產量下滑;對流活躍區東移,印度尼西亞甚至澳大利亞的降水也將顯著減少,發生干旱。
無疑,這將導致世界經濟雪上加霜。美國這幾年都碰到大風雪,受寒潮氣候影響,當季 GDP最高曾萎縮2.9%,失業人口增加了幾萬。雖然從理論上看,一些計劃中的交易和生產只是因極端氣候而被迫延遲,但統計數據表明,延遲往往導致最終沒有真實的交易和生產的發生。天氣上的寒潮固然是來去匆匆,但是,面對殺傷力更大的經濟寒流,在凜冬將至之際,大家又該如何抱團取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