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經濟學人》1月23日
石油危機有著釋放猛獸的罕見力量。經驗法則是,油價下跌10%會提振經濟0.1-0.5個百分點。但過去18個月里油價跌了75%,益處卻沒那么確定。世界幾乎快要溺亡在石油里。沙特正近全速開采石油,普遍認為沙特想擠掉高成本生產商,包括美國頁巖油和仇敵伊朗。但事實證明,只要油價還能應付日常開支,他們就不會打包走人。收入塌陷也會給脆弱地區帶來政治不穩定,如委內瑞拉和海灣國家,助長中東的沖突。長期來看,廉價化石燃料削弱了應對氣候變化的動力。在全球經濟脆弱的背景之下,油價大跌會觸發違約。油價下跌可能造成的金融溢出難以評估。在新興市場,石油扮演著核心角色,如俄羅斯政府將在未來數月面臨預算危機,通脹超140%的委內瑞拉已宣布經濟進入緊急狀態。富裕國家也有壓力。此次石油危機來臨之際,世界經濟還在應付金融危機余波。
美國《時代》2月1日
2014年4月,為節省成本,近10萬人的弗林特市不再從底特律購買休倫湖水,轉而從當地河流取水。此后,當地居民開始出現皮膚灼熱、手顫、脫發乃至癲癇等癥狀。原來,弗林特河水含氯高,沒有采用阻蝕劑,水流經老化的鉛管時受到污染。然而,當地官員反復表示水沒有問題。如今,弗林特水危機終于浮出水面,也成為總統辯論的熱門話題。
德國《明鏡》1月23日
默克爾的難民政策不僅讓德國民眾疑慮重重,心感不安,也使執政聯盟內部產生分歧,甚至擔心對執政黨地位產生負面影響。默克爾迄今在公眾中良好的形象已經受損。那么,默克爾對難民奉行開放門戶方針的動機是什么,她為什么至今堅持這一政策,不愿讓步?
美國《新聞周刊》1月29日
2011年,丹尼爾·加拉格爾自稱在10歲和11歲身為祭壇男孩時曾遭兩名神父和一名天主教教師強奸,此事登上美國頭條,加拉格爾也以化名“比利”廣為人知。隨后,四人因此入獄,其中一人死在獄中。然而,比利去年被發現患有突出的妄想性(精神)障礙癥狀。比利講述故事前后矛盾,存在重大事實偏差。此外,還有足夠理由相信比利慣于說謊。
新加坡聯合早報網 1月25日
全球仍有53個國家存在歧視女性的國籍法律,如在女性嫁給外國人后褫奪她們的公民權,導致她們失去工作、受教等福利的權利。這些國家中,有20個是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國家,16個是中東及北非國家。
日本共同社 1月25日
為應對“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日本各地力爭出口農林水產品的勢頭不斷增強。小規模且精心打造的產品作為高檔商品引發關注。此外,日本產品之間的競爭或趨于激烈,如何扶植“日本品牌”需要政府高度的協調能力。
英國《金融時報》1月25日
世界第一大三文魚出口國挪威的三文魚達到創紀錄的高價,而第二大出口國智利則陷入需求低和價格下滑。原因是油價下跌及此事對大宗商品出口國貨幣匯率的影響。這昭示了,無處不在的市場經濟之手如何探入貿易中的各個領域。
俄羅斯衛星網 1月26日
俄羅斯和西方似乎已經厭倦了相互對抗,中東地區局勢緊張之際,烏克蘭危機已退居次要地位。反俄制裁也或將解除。難民危機,敘利亞的復雜局勢,沙特和伊朗的對立同樣復雜,這可能會讓西方更加傾向尋找與俄羅斯的交匯點。
韓聯社 1月26日
去年海外86個國家的韓流同好會數量達到1493個,會員多達3559萬人,較前年增長63%。去年韓流現象的特點可以概括為“K-POP氣勢不減”與“韓國料理熱潮”,特別是韓國網絡劇和韓式說唱(K-hiphop)正在掀起一股新韓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