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利華
語文課堂的文學接受活動研究
范利華
文學接受活動在語文教學中是非常值得關注的一個組成部分。文學接受活動如果得到了老師的重視,并且老師對其進行了重點講解,那么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寫作能力、文學創新能力都能得到非常好的發展,為學生成為高素質人才,具備豐厚的文學內涵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可是,現在的高中語文課堂,不管是文學接受活動的理論教學,還是實踐教學,都得不到語文老師的重視,并且文學接受活動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也存在一些問題,所以,對此進行深入研究和探討,有十分強烈的現實意義。
1.文學接受活動的定義
文學接受其實就是指通過文本教學,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促進學生文學素養的提高。文學接受活動對于優秀文章的價值體現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對此進行歸納總結,并將其給學生講述清楚,學生才能真正地去了解優秀的文學作品,加深自我的文學素養。文學接受活動的形式有很多,比如文學閱讀教學、文學欣賞教學等。
2.文學接受活動的意義
(1)提高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
在文學接受活動中進行相關文章的鑒賞時,有一些高中生并沒有涉獵的文字或者是其他的語法知識,如果老師在課堂中加入了文學接受活動的教學,那么學生的語文基礎能力就會得到提升。通過學習這些陌生的知識,學生的求知欲會被激發,相應的語文基礎能力就會不斷補充加強。
(2)促進學生文化思想的提高
優秀文章往往具有非常豐富的文化內涵和較高的思想,比如哲學思想、歷史知識、多民族文化等等。在語文課堂中開展文學接受活動教學,學生可以從文學作品中了解到這些信息,使學生的思想水平提高到相應的水平,同時加強學生的民族團結,了解民族文化的意識。
近幾年來,雖然文學接受活動已經逐漸被各大高中學校所重視,并且已經在語文課堂教學得到推廣,但是因為研究不夠深入,教學方案設計不合理,老師教學思想不準確等問題,導致了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文學接受活動教學進行得不太順利。
1.老師的教學思想存在錯誤
很多教師仍然存在著“老師主講,學生主聽”等錯誤的教學思想,所以在文學接受活動的課堂教學中,對于優秀文學作品的解讀也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進行,沒有讓學生去充分了解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文學接受活動教學中本應該是充分地讓學生積極發表自己對文學作品的解讀,進行不同文化思想的分享,但是老師一直堅持以老師主講為主,不與學生進行互動,不讓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導致學生學習文學接受活動的積極性大大降低。
2.文學接受活動的教學模式單一
很多語文教師只是局限在現在的教學形式中,不進行教學方式的探索和創新,導致文學接受活動教學方式過于單一。目前文學接受活動的教學一般就是以測試題的形式進行教學,針對一篇優秀的文學作品,老師只是簡單地設置幾個問題,讓學生進行解答,容易形成學生為了做題而去閱讀文學作品的情況,導致學生無法真正地了解優秀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不利于學生的未來發展。
3.老師對文學作品解讀不到位
語文老師如果想要更好地進行文學接受活動的教學,首先要對文學作品進行充分的解讀,才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文學作品。可是在學生分析能力比較差,需要老師正確引導的情況下,老師的工作態度不認真,對于文學作品只有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去進行教學,對于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等把握不充分,這樣的文學接受活動教學的效率是非常低的,阻礙了課堂教學的發展。
1.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學
為了避免教學方式的單一死板,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語文老師應該進行新的教學方式的探索,加強與學生之間的課堂互動。在進行文學作品的鑒賞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在充分閱讀后,積極地回答問題,或者是通過一問一答的方式,不斷引導學生思考深入,加強對文學作品的文化內涵的深入理解,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
2.教學方案要準備充分
語文老師一定要在充分解讀作品的基礎上,進行文學接受活動的教學方案設計。對以前教學方案存在的不合理的地方及時進行修改,對于文學接受活動的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都要進行充分的設計,在保證相應的文化知識準確地教授給學生之后,也要注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和學習積極性的提升,在文學鑒賞方面提高學生的相關能力,擴大學生的閱讀視野,只有這樣才能夠有利于學生成為未來的高素質人才。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文德’思想觀照下的高中生寫作道德規范構建之研究”(課題批準文號:B-b/2015/02/05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江蘇連云港市開發區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