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欣欣
漁父:一顆自由的靈魂——我教《漁父》
彭欣欣
近日因為開設公開課《漁父》,筆者在一直反復研讀文本、查找相關資料,發現了一些問題,并逐步形成了這節課的教學思路,現總結如下:
在筆者以往教授《漁父》的過程中,基本也和大多數老師一樣,將文中屈原形象作為主要教學對象。但在本次教學準備過程中,筆者產生了一些疑問:文章為何是“漁父”而非“屈原”作為標題?文本主體內容雖以漁父與屈原對話為主,但為何對漁父的描述明顯要多?文章雖以屈原開篇,又為何要以漁父結尾?帶著這些疑問,筆者做出大膽猜測,莫非作者就是要重點突出“漁父”這個人物形象,而“漁父”形象也并非是往常所認為的隨波逐流的否定形象。于是,筆者標新立異,大膽地將“漁父”作為主要教學對象,而邊緣化了“屈原”形象,這也算是筆者本次授課的一大創新之舉。
在確定“漁父”為教學主要對象之后,筆者在備課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如何解讀“漁父”涵義,最后確定從三個層面加以詮釋:
1.“漁父”何意?主要從標題“漁父”作如何解釋切入,引導學生思考“漁父”的基本涵義。根據課文注釋,“漁”指捕魚;“父”同“甫”,男子的美稱;故“漁父”乃捕魚的男子,基本等同現在的“漁父”、“漁翁”。
2.“漁父”何形?文本中“漁父”以何種人物形象出現,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內容進一步思考“漁父”的深層涵義,可以抓住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首先,文本開篇漁父詢問屈原的話很值得分析,“子非三閭大夫與?”如果漁父是一位普通的捕魚人,在那個缺少媒體交流的封閉時代,他能認識三閭大夫嗎?“何故至于斯?”“斯”指“這種境地,即屈原被流放之后,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悲涼境遇”,如果漁父只是普通的捕魚人,又怎么知道屈原的遭遇呢?從這些內容來推測,漁父想必也是世外高人。
其次,漁父與屈原的對話表現了人物的人生態度。當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漁父善意規勸“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眾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這是治亂之世,窮達之間的兩種不同處世原則,漁父規勸屈原要懂得“與世推移”,表現了他隨遇而安,知天達命的性格特點。
再次,《滄浪歌》是解讀“漁父”心靈的密碼。漁父在規勸屈原無效的情況下,歌唱《滄浪歌》,飄然而去。歌以詠志,《滄浪歌》則成了解讀“漁父”形象最關鍵的內容。“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喻指天下的整體局勢,“水清”則喻太平盛世,“纓”指代帽子,象征地位,故“濯我纓”喻做官封爵,參與政事。天下太平就出仕,為國效力,此句乃勸人積極進取。“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水濁”是喻動亂之時,“足”指代身體,故“濯吾足”指保全自身,不問世事。天下渾濁就歸隱,終老山林。此句乃勸人面對無力改變的渾濁世界,須以超然豁達之心去面對。《漢書新注》中評述:滄浪歌的正確解讀應該是“君子處世,遇治則仕,遇亂則隱”。
文中對漁父的描述,還有“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遂去,不復與言”等內容,面對屈原堅持自己的價值追求,漁父雖表面不慍不怒,劃著小船,哼著小調,飄然而去,但“不復與言”里似有“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輕蔑之意,而“漁父”那種順應自然,不偏執僵化,灑脫豁達,超然自樂的隱者形象則躍然紙上。王逸在《楚辭章句》中云:“漁父避世隱身,釣魚江濱,欣然自樂。”《楚辭》中的漁父,應是避世埋名的隱士,而并非靠捕魚為生的漁人。
3.“漁父”何蘊?文本中“漁父”到底蘊含著怎樣的文化意蘊。筆者引導學生通過討論來解決這個問題。
歷代評論者大多認為這篇文章是歌頌屈原的,通過將屈原與漁父對比,反襯屈原光輝峻潔的精神品質、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堅貞不渝的愛國情操,那到底該如何看待這樣的問題呢?筆者讓學生將屈原和漁父對比分析。其實,他們的對話是一場關于在亂世安身立命的思想交鋒,屈原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以死明志,代表了儒家積極入世的人生態度,屈原是一位理想主義者;漁父引導屈原悟道的話語重心是對心靈的關懷,與世推移,超然而活,以隱守志,擁有一顆自由的靈魂,代表了道家的出世思想,是一位睿智的現實主義者,這其實是屈原精神和莊子哲學的碰撞。
《楚辭·漁父》面世之后,“漁父”就不再是某個具體人物,而逐漸成為傳統文化中典型的文化意象,是隱士的象征,堅持操守、追求自由、超脫曠達、恬淡自適是“漁父”的文化意蘊。
長期以來,漁父意象寄托著中國文人對與世無爭的超然生活的向往,得意出仕兼濟天下,失意歸隱吟風嘯月,給后世帶來深厚的文化影響。直至今日,“漁父”形象仍然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蔡凌在《唐宋詩詞中漁父形象的現實意義》中認為,當下隨著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的變革,價值取向的多元化,唯金錢是舉的思想應運而生,追功逐利的實用價值觀日益凸現,使得很多人心理失衡,而漁父形象就為這些人提供了完善人格的精神支撐,漁父超然閑適的灑脫情致,從容自由的生命意識給了人們很多現實的啟示。我們改變不了現實,但我們可以改變自己,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在生命的得失中,不忘擁有一份超然豁達,享受生命的魅力。
《漁父》一文的教授,筆者并非在否定屈原的精神追求,而是在探尋“漁父”身上的積極意義。畢竟每一種選擇都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都從內心深處作出了對人生極度負責任的抉擇,以此提升了他們的生命價值,而這些情懷也構成了中華民族深沉飽滿的精神財富,源遠流長,至今不息。
★作者單位:江蘇吳江盛澤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