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玲鳳
愛在詩意的表達中流淌——談《盲孩子和他的影子》的語言品讀教學
吳玲鳳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這一篇童話,有別于其它的童話,富有詩意,耐人尋味。傳遞的是關于愛的主題,作者用詩意的語言來表達人間這份美好的情感。正如作者所言:“我是帶著寫詩的激情,帶著寫詩的語感,來創作這篇抒情童話的。”課堂上,引領學生朗讀和品味本文詩意的語言是必要而有意義的活動。讀,屬于語感實踐;品,屬于語感分析。把語感實踐與語感分析結合起來,是語文教學的新思路,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極為重要的方法。如何操作呢?下面以我執教這一課為例進行說明。
文本語言的詩意體現在恰到好處地運用反復與排比。反復是詩歌創作中常用的方法,有詞匯和詞義的重復,作者不只把它當作修辭手法,還賦予它微妙的感受,廣闊的想象。并且安排它和排比混用,這些恰到好處的反復與排比句,構成精煉流暢的短句,句子之間長短交錯形成跌宕起伏、搖曳多姿的節奏感,朗朗上口,朗讀出來的時候效果尤其顯著。
文章一開始就用七個“他”,獨立成七個段落,強調他——盲孩子,處在黑暗中,很孤獨、很寂寞。這一部分內容就是很好的語言欣賞點。我拋出引發學生思考的問題:“七個自然段的內容用一句話來表達——他是一個很寂寞的盲孩子,但作者為什么用七個段落來寫呢?”學生發現:按句排行,短小、跳躍。“他”有時是修飾語,大多數是主語,作者描繪出盲孩子的世界,能讓人感同深受。學生感受到:“沒有光彩,沒有色彩”,“永遠生活在黑夜里”,用否定和肯定的句式描寫盲孩子的身份和生活狀態,不僅引發讀者對盲孩子的同情,也和后來盲孩子看見光亮的情景形成鮮明的對比,充分體現童話的美好和神奇。學生還感受到:作者寫盲孩子的動作——靜靜地坐著,靜靜地聽著,細致地鋪排出聽的內容,寫出盲孩子寂寞和渴望的內心世界。雖然有同伴,但他無法親近他們,同伴們也沒有人想要了解盲孩子。他只能聽,聽人聲,還有來自大自然的各種細微的聲音,留給讀者豐富的想象空間,同時和后文影子的出現并帶著他聽自然的聲音相呼應。學生有了這些語言品讀的感受,然后朗讀這七個自然段,讀出了盲孩子的淡淡憂傷,仿佛把人領進盲孩子的生活。
像這樣的用法,還體現在寫盲孩子獲得光明,看見了周圍的一切的內容上,作者用了四個“還看見”,分四個自然段來描述。我做示范朗讀時,故意漏讀“還”字,馬上有學生給我指正。于是,我趁機讓學生加上和去掉“還”進行朗讀體驗,在朗讀中,學生體會到:有了“還”字,表現盲孩子所看的事物很多,有目不暇接之感,這些自然中極其普通的事物,對盲孩子來說都是新鮮的、美好的,更表現出盲孩子驚喜、激動之情,這些情感在不斷迭加。學生建議,在“還看見”之前加上感嘆詞“哇”,在“哇”的感嘆聲中,盲孩子見到“太陽、月亮、螢火蟲組合的燈、彎彎的彩虹、花朵、綠草、露珠,這些明亮、美麗的景物”,百感交集的情感,就被學生演繹出來了。
緊密結合語境而對言語作細細的咀嚼,于吟誦中賞析作者在言語過程中“辛苦經營的功力”,進而升華到對言語美的一定高度的自覺,這就是品讀。這其中,教師的示范和點撥作為品讀必需的輔助手段可以起到引發感興、啟悟靈思的特殊功用。
文本語言的詩意還體現在用對話構成一個個充滿情感具有畫面感的場景。詩抒發感情的方式常常是直抒胸臆。寫童話就要曲折些,作者藏在作品的后面,作者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文中作者賦予影子和螢火蟲生命,注入自己的情感,借助對話,放慢敘事的節奏,展示它們的形象。它們是愛和光明的象征,它們和盲孩子交往的場景,引人入勝。
面對盲孩子的疑問“你是誰呀?”影子的回答細致又耐心,它對盲孩子解釋,覺得這樣回答太簡單了又補充,接著又問道,直至盲孩子明白影子是什么樣子。探究“影子對盲孩子的愛體現在哪里?”這一問題時,學生找出這部分內容,我追問道:“影子說話是不是很啰嗦,為什么?”學生們覺得影子說話不是啰嗦,而是能體察盲孩子的心,努力讓盲孩子知道影子“長得什么樣兒”,表現出影子對盲孩子體貼和關愛。有了這樣的理解,再讓學生分角色朗讀,學生很快進入情景中。其中“好聽、和氣、驚奇、高興”,這些表現盲孩子的感受和它們神情的詞,也為學生揣摩人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扮演影子的學生用溫柔、親切的語氣朗讀影子的話,扮演盲孩子的學生先是用驚奇聲音發問,而后驚喜地說。
面對盲孩子的疑問:“是你嗎?螢火蟲?”螢火蟲的回答,從一只變成幾只,變成一群。我請學生分組設計這部分朗讀,并說明設計理由。有一位學生是這樣設計的:一位同學讀一只螢火蟲的回答,三四位同學讀幾只螢火蟲的回答,全體同學讀好多好多螢火蟲的回答。他說:這樣的設計才能形象地體現螢火蟲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幫助盲孩子的情境。按照他的設計朗讀,聲音從弱漸強,織成了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境界。
以上兩個場景,用了慢速敘事,這是小說敘事節奏的一種。這種敘事的結果使讀者如同欣賞演出一樣,品味著整個過程。請學生在閱讀課文、感受人物思想性格的基礎上,分別扮演其中一定的角色,或為角色設計朗讀,讀讀議議,深入體驗作家筆下所塑造的人物的精神世界。
文本是學生學習語言的范例。在閱讀課堂上,應立足文本的閱讀,組織和指導學生學好文本提供的語言范例。特級教師洪鎮濤提出語文教學的重點是指導并幫助學生感受、領悟、積累、運用語言。基于這樣的認識,所以才有了以上執教的嘗試。
一篇文章獨有的語言特點,就像一張名片一樣,可以把它固化,留在學生的心中。《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這些特殊的語言現象,正是我要領學生欣賞的絕好內容。這就需要執教者能抓住文本語言的特點,借助語言品讀的方法,深入到語言里頭,品味語言運用的妙處。
★作者單位:浙江衢州市龍游縣第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