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摘編)
(1)指導思想(略)
(2)基本原則權責統一、合理補償;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統籌兼顧、轉型發展;試點先行、穩步實施。
(3)目標任務到2020年,實現森林、草原、濕地、荒漠、海洋、水流、耕地等重點領域和禁止開發區域、重點生態功能區等重要區域生態保護補償全覆蓋,補償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相適應,跨地區、跨流域補償試點示范取得明顯進展,多元化補償機制初步建立,基本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體系,促進形成綠色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
(4)森林健全國家和地方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合理安排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補助獎勵資金。(國家林業局、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5)草原擴大退牧還草工程實施范圍,適時研究提高補助標準,逐步加大對人工飼草地和牲畜棚圈建設的支持力度。實施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根據牧區發展和中央財力狀況,合理提高禁牧補助和草畜平衡獎勵標準。充實草原管護公益崗位。(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6)濕地穩步推進退耕還濕試點,適時擴大試點范圍。探索建立濕地生態效益補償制度,率先在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國際重要濕地、國家重要濕地開展補償試點。(國家林業局、農業部、水利部、國家海洋局、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7)荒漠開展沙化土地封禁保護試點,將生態保護補償作為試點重要內容。加強沙區資源和生態系統保護,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管護機制。研究制定鼓勵社會力量參與防沙治沙的政策措施,切實保障相關權益。(國家林業局、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8)海洋完善捕撈漁民轉產轉業補助政策,提高轉產轉業補助標準。繼續執行海洋伏季休漁漁民低保制度。健全增殖放流和水產養殖生態環境修復補助政策。研究建立國家級海洋自然保護區、海洋特別保護區生態保護補償制度。(農業部、國家海洋局、水利部、環境保護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9)水流在江河源頭區、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河流敏感河段和水生態修復治理區、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大江大河重要蓄滯洪區以及具有重要飲用水源或重要生態功能的湖泊,全面開展生態保護補償,適當提高補償標準。加大水土保持生態效益補償資金籌集力度。(水利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10)耕地完善耕地保護補償制度。建立以綠色生態為導向的農業生態治理補貼制度,對在地下水漏斗區、重金屬污染區、生態嚴重退化地區實施耕地輪作休耕的農民給予資金補助。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逐步將25度以上陡坡地退出基本農田,納入退耕還林還草補助范圍。研究制定鼓勵引導農民施用有機肥料和低毒生物農藥的補助政策。(國土資源部、農業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國家林業局、住房城鄉建設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負責)
(11)建立穩定投入機制中央財政考慮不同區域生態功能因素和支出成本差異,通過提高均衡性轉移支付系數等方式,逐步增加對重點生態功能區的轉移支付。中央預算內投資對重點生態功能區內的基礎設施和基本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予以傾斜。各省級人民政府要完善省以下轉移支付制度,建立省級生態保護補償資金投入機制,加大對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域的支持力度。完善森林、草原、海洋、漁業、自然文化遺產等資源收費基金和各類資源有償使用收入的征收管理辦法,逐步擴大資源稅征收范圍,允許相關收入用于開展相關領域生態保護補償。完善生態保護成效與資金分配掛鉤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對生態保護補償資金使用的監督管理。(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稅務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負責)
(12)完善重點生態區域補償機制健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森林公園和國家地質公園等各類禁止開發區域的生態保護補償政策。將青藏高原等重要生態屏障作為開展生態保護補償的重點區域。將生態保護補償作為建立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重要內容。(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會同環境保護部、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務院扶貧辦負責)
(13)推進橫向生態保護補償鼓勵受益地區與保護生態地區、流域下游與上游通過資金補償、對口協作、產業轉移、人才培訓、共建園區等方式建立橫向補償關系。鼓勵在具有重要生態功能、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受各種污染危害或威脅嚴重的典型流域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在長江、黃河等重要河流探索開展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試點。繼續推進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對口支援、新安江水環境生態補償試點,推動在京津冀水源涵養區、廣西廣東九洲江、福建廣東汀江—韓江、江西廣東東江、云南貴州廣西廣東西江等開展跨地區生態保護補償試點。(財政部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負責)
(14)健全配套制度體系加快建立生態保護補償標準體系,根據各領域、不同類型地區特點,以生態產品產出能力為基礎,完善測算方法,分別制定補償標準。研究建立生態保護補償統計指標體系和信息發布制度。加強生態保護補償效益評估,積極培育生態服務價值評估機構。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統一的確權登記系統和權責明確的產權體系。強化科技支撐,深化生態保護補償理論和生態服務價值等課題研究。(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會同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統計局負責)
(15)創新政策協同機制穩妥有序開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試點,加快形成損害生態者賠償的運行機制。健全生態保護市場體系,完善生態產品價格形成機制,使保護者通過生態產品的交易獲得收益,發揮市場機制促進生態保護的積極作用。建立用水權、排污權、碳排放權初始分配制度,完善有償使用、預算管理、投融資機制,培育和發展交易平臺。探索地區間、流域間、流域上下游等水權交易方式。推進重點流域、重點區域排污權交易,擴大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逐步建立碳排放權交易制度。建立統一的綠色產品標準、認證、標識等體系,完善落實對綠色產品研發生產、運輸配送、購買使用的財稅金融支持和政府采購等政策。(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環境保護部會同國土資源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稅務總局、國家林業局、農業部、國家能源局、國家海洋局負責)
(16)結合生態保護補償推進精準脫貧生態保護補償資金、國家重大生態工程項目和資金按照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向貧困地區傾斜,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傾斜。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要考慮貧困地區實際狀況,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實施范圍。加大貧困地區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力度,合理調整基本農田保有量。開展貧困地區生態綜合補償試點,創新資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態保護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生態保護人員。對在貧困地區開發水電、礦產資源占用集體土地的,試行給原住居民集體股權方式進行補償。(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扶貧辦會同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水利部、農業部、國家林業局、國家能源局負責)
(17)加快推進法制建設研究制定生態保護補償條例。(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務院法制辦會同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水利部、農業部、稅務總局、國家林業局、國家海洋局、國家統計局、國家能源局負責)
(18)強化組織領導(略)
(19)加強督促落實(略)
(20)加強輿論宣傳(略)
(本欄編輯:周慧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