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華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 (321000) 鄭俊杰 何 婕
?
金華市“十三五”美麗鄉村建設對策研究
浙江省金華市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 (321000) 鄭俊杰何婕
浙江省委、省政府2003年作出了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的重大決策。十三年來,金華市緊緊圍繞這一決策部署,“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美麗鄉村建設始終保持轉型提升態勢。“十三五”時期是建設高質量全面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美麗鄉村建設實現全域美麗、全面美麗目標的攻堅時期,進一步總結經驗,理清發展思路至關重要。
(1)空間布局優化全市所有縣(市、區)均完成村莊布局規劃。經過村莊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全市行政村數量由2003年的5 707個整合為2013年底的4 803個,縮減15.82%,村莊小、散、亂的問題得到有效改觀。啟動中心村建設128個,其中省重點培育示范中心村82個,撤并自然村323個,集聚農村人口3.12萬人,涌現出東陽市花園村、金東區下范村、永康市寺口呂村、義烏市七一村等典型。通過政策推動,累計拆除農村破舊房2234.6萬平米,探索了舊村改造的節約集約用地安置模式,為村莊內部布局調整、道路交通優化、公共設施興建騰出了空間。
(2)人居環境優化自2003年實施“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以來,全市4 803個行政村中,4 467個開展了村莊環境綜合整治,3 446個實施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所有行政村都建立了衛生保潔和垃圾收集長效管理制度。全市基本建成美麗鄉村風景線21條、精品村140個、秀美村240個。義烏市、磐安縣、金東區、永康市、東陽市先后獲評“浙江省美麗鄉村創建先進縣”,一鎮三村(金東區澧浦鎮、東陽市花園村、義烏市何斯路村、永康市園周村)獲評首屆“浙江最美鄉村(鎮)”。
(4)社區服務優化結合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社區服務中心建設同步推進,農村的教育、商貿和金融等社區服務協調完善。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基本建立,學前教育三年行動計劃有序推進,建成農村社區便民服務中心3 600個,農家書屋做到全覆蓋,建成農村文化禮堂433家,所有行政村都建有文化室和文體隊伍,建成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2 057家。
(1)經濟發展從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轉變金華市已進入產業結構調整優化的攻堅期,農村的生態資源、田園風光、農耕文化、特色產業、人文景觀等優勢,都將成為農業農村發展的發力點、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支撐。低碳生態工業、高效生態農林業、農村電子商務、民俗經濟、鄉村旅游、農村小微金融已是大勢所趨。然而,政策實施落地有限、農村改革推進慢、公共資源配置偏低、社會資本進入少、農民素質偏低等原因影響了農業的轉型升級。
(2)環境治理倒逼產業結構調整金華市大力推進“千萬工程”“三改一拆”“四邊三化”等工作,突出抓好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和“赤膊房”治理,加大了鄉村污染企業關閉、畜禽養殖場搬遷和“低小散”企業整治力度,生態優勢更加突出,農村環境大為改善。但是村容村貌不夠干凈整潔、村莊布局無序、農村建設水平低等現象仍然存在,尤其是經濟發展村的環境治理問題更是明顯。
(3)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近隨著城鄉收入比減少、政府強農惠農政策傾斜、社會投入的增加,城鄉一體化發展加快,農村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公共服務配套顯著增強。但不能否認的是,全市城鄉統籌工作力度還不夠,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仍是重點。如農村基礎設施依然落后,許多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功能老化;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尚不完善,農民“單打獨斗”現象普遍存在。
(4)農民收入不斷多元化全市農村居民收入穩步增長,從務工工資收入為主到工資收入、自主創業、財產性收入、轉移收入多元化轉變。來料加工業、農家樂、鄉村旅游等不僅帶動村民自主創業提高收入,更吸納了大量農村勞動力就業。農民土地流轉分紅、房屋出租、集體經濟股權分紅等財產性收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補充。農村電子商務先發優勢明顯,帶動農村經濟發展、農民收入增加。但是目前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較大,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僅為城鎮居民的40%左右,結構調整陣痛期小微企業發展困難、機器換人等引起的農民失業潮,農業收入增長緩慢、農民收入差異大等問題都使得農民持續增收困難。
(1)推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一是全面完成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采用處理方式和技術工藝,全面規范開展隱蔽工程、終端工程和接戶工程等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設,做到農村的人糞尿、洗滌、洗浴和廚用后廢水等應納盡納、應集盡集、應治盡治、達標排放。以縣為責任主體、明確主管部門,普遍建立 “第三方專業機構為服務主體、縣鄉村戶各司其職”的“五位一體”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設施運行維護管理體系,確保污水治理設施正常運行、長久運行。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通過投資、捐助、認建等形式助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項目建設和運行維護。
二是全域開展農村生活垃圾分類。鞏固“戶集、村收、有效處理”的農村垃圾集中收集處理體系,做好村道沿線、河溝池塘的衛生保潔、清淤清理,做到垃圾日產日清,基本實現農村衛生保潔的全域化、長效化、一體化。探索實施建立健全 “農戶一級分類+村保潔員二級分類+有機垃圾村就地處理+可回收垃圾資源利用”四位一體的衛生長效保潔機制。完善相關政策制度,動員社會參與,多元化籌集美麗家園維護基金,做到 “有人做事、有錢辦事、有章理事”,保障垃圾分類減量工作的持續長效開展。全面開展垃圾分類合格村創建,進一步規范提升分類減量水平。
三是扎實推進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加快畜牧業轉型升級,實施規模畜禽養殖場標準化、生態化改造,按照農牧結合、生態循環要求,建設一批與美麗鄉村相適應、適度規模的標準化生態型家庭農場。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減少化肥使用量。提升科學施藥水平,農藥用量實現逐年縮減,實施廢棄農藥包裝物回收處置;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土壤質量得到改善提升。
四是整體實施治亂美化專項行動。以“三改一拆”“無違建鄉村”創建為載體,深入開展農村亂搭亂建整治。加強農房建設規劃設計的引導、管控和服務,繼續實施赤膊房整治,實現空間布局合理、農房整齊美觀。
(2)提升農村整體環境面貌一是深化美麗鄉村風景線創建。按照“村點出彩、沿線美麗、面上潔凈”的總體要求,本著建設鄉村休閑旅游景區的目標,根據沿線村莊的自然生態、建筑特色、民俗風情等提煉規劃建設主題,以立面統一、綠化彩化、水系流通、景觀打造等為建設重點,突出精品村、歷史文化村落、秀美村等重點節點培育提升,努力建設各具風情的美麗鄉村風景線。
二是加強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繼續實施歷史文化村落保護利用工作,圍繞“修復優雅傳統建筑、弘揚悠久傳統文化、打造優美人居環境、營造悠閑生活方式”目標要求,持續實施100個左右歷史文化村的建設工作。實施“婺派民居”改造,修復1 000幢有價值的古民居,保護修復村落的格局、風貌、以及存有環境的空間形態。規范歷史文化村落的新建、改建行為,完善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使保護與更新和諧統一。在條件成熟的歷史文化村開發旅游產品,配套旅游接待設施,適度發展鄉村旅游,形成保護、利用良性循環。
三是協調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城鄉基礎設施聯通,實施農村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到2017年力爭實施農村公路等級提升600公里、農村公路維修800公里、完善農村公路安保設施600公里、建設港灣式停靠站1 000個。統籌農村路網、電網改造與管線下地、飲用水提升、生活污水治理等項目建設,減少路面開挖修復,改善提升農村安全飲水人口60萬人。
四是統籌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大力發展農村社會事業,推動城鄉教育資源布局調整,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均衡配置。完善農村文化基礎設施,構建較為完善的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絡。擴大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群覆蓋,提升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水平和低保救助水平,建立科學合理的調整機制。繼續推進社會養老服務工作,實現農村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服務標準化、規范化,形成20分鐘左右的居家養老服務圈,探索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服務模式。
(3)激發農村內生發展動力一是培育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效生態精品農業,培育新型經營主體,提升現代農業發展水平。大力發展鄉村休閑旅游、健康養生等產業,強化市場營銷,推動農家樂特色村(點)發展,到2017年,力爭創建鄉村3A級以上景區10個,培育發展100個鄉村旅游精品村(基地)、100個民宿精品點(戶)。扶持培育一批電子商務集中村、來料加工特色村,搭建好創業就業平臺,2017年建成20個鄉鎮電子商務創業園、1 000個村級電子商務服務點。
二是提升鄉風文明。堅持物質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重,通過開展“千村故事”編寫、家訓家規挖掘,全面挖掘、整理歷史文化村落里的建筑形式、社會習俗、傳統工藝、制度禮法等非物質文化遺存,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鄉村記憶,構筑鄉村精神家園。以農村文化禮堂建設為載體,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群眾道德教化,提升鄉風文明水平,力爭每年建設農村文化禮堂100個。
三是完善治理體系。以平安鄉鎮創建、民主法治村創建、農村法律顧問聘任、村規民約范本推廣等工作為抓手,深入開展農村法治宣傳教育,完善農村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提高基層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引導和支持農民群眾合法維權、理性表達,妥善處理各類矛盾糾紛,推進基層依法治理。明確村級組織的權利和責任邊界,完善村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村民自治機制,擴大民主懇談、民情溝通、民主聽證等民意表達方式,充分發揮民智民力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
四是促進協調發展。深入實施產業開發扶持、農民異地搬遷、就業創業服務、社會幫扶關愛、金融服務支持、改革創新促進、公共服務提升七大行動,提高扶貧開發的精準性、有效性、持續性,逐步縮小收入差距、優化社會結構。
(本欄編輯:張竹葉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