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淳安縣發展和改革局 (311700) 方 林
浙江省淳安縣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 (311700) 余文海
?
現狀及對策淳安農業龍頭企業
浙江省淳安縣發展和改革局 (311700) 方林
浙江省淳安縣農業和農村工作辦公室 (311700) 余文海
2015年,浙江省淳安縣有農業龍頭企業133家,其中國家級2家、省級6家、市級38家、縣級87家。是年,全縣農業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30.53億元,出口創匯3 300萬元,上繳稅金1.39億元,凈利潤2.38億元。主要呈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是建立了與農民利益攸關的聯結機制。2015年底,農業龍頭企業規模經營在10畝(1畝=667平方米,下同)以上的連片土地流轉面積5.49萬畝,占全縣流轉面積的87.4%,土地租賃金額達4 300余萬元。2015年農業龍頭企業收購各類農產品25億元,按合同訂單價收購比按市場價收購向農民多支付金額7 000余萬元。據調查,本地農民在龍頭企業就業達1.1萬人,工資收入2.22億,有效提高了農民工資性收入。
二是推進了農業結構調整和農產品精深加工。近幾年,食用菌年產值達1億,又新發展良種茶園8萬畝,白枇杷、葡萄、獼猴桃、櫻桃、草莓、藍莓等新品種水果5萬畝,鐵皮石斛、西紅花等名貴中藥材近千畝,這得益于龍頭企業經營生產和新技術的廣泛推廣應用。
三是加快了農業科技成果的研發和轉化。全縣有19家企業建立了專門的研發機構,其中國家1家、省級2家、市級16家,擁有技術研發人員近300人,獲得省級以上科技成果獎14個,40件自主研發的產品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四是提升了農產品品牌和市場競爭力。2015年底全縣已有600余個農產品商標通過了國家商標注冊,3個國家馳名商標,9個省級著名商標、25個市著名商標。全縣已有260只農產品通過無公害認證,230個基地60萬畝通過無公害基地認證,10只食品通過綠色認證,39家企業55只產品通過有機認證。
(1)政策扶持幾年來,淳安縣不斷完善規范扶農強農惠農政策,突出了產業規模、品種改良、產品質量、科技投入、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農業園區建設、農產品品牌整合、新型產業發展的扶持力度。在省政府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的基礎上,縣財政對應安排發展資金預算7 000萬元,有力地調動了農業企業發展的積極性。
(2)構筑平臺一是通過“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的模式,分別在杭州、臺州開設了3家千島湖名特優農產品展示展銷中心,還鼓勵企業到縣外設立農產品專賣店、銷售點,已在縣外設立80余家農產品專賣店,促進了農產品銷售。二是甄選了全縣120家優質水果、食用菌、蔬菜、畜禽等農產品基地和21家星級酒店、40家旅行社,方便酒店、旅行社與農產品基地的聯系溝通對接。三是組織企業外出參加各種展銷會,年均在10次以上,規模達到100家次。四是鼓勵企業加快電子商務發展,有190余家企業建立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網站及網店,銷售份額1.39億元。
(3)創新突破一是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增加新技術和設備的投入,縣財政支持從3%提高到30%,有力地推動了企業轉型升級。二是創新農產品銷售方式積極配合籌建農村電子商務協會,建立電子商務公共服務平臺;安排專門經費,每年開辦3~4期150人的電子商務培訓,強化電子商務人才培養。
(4)整合品牌縣政府收購整合了“千島湖”品牌,每年安排400萬元的農產品扶持專項資金,用于支持千島湖農產品品牌建設。從2010年開始,許可使用千島湖商標的企業達到60余家,特別是千島湖桑木耳、水果等農產品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品牌效果十分顯著。
(5)優化服務縣級主管部門主動與金融部門聯系溝通,組織召開銀企對接座談會,重點與銀行進行推薦和溝通,爭取金融部門的大力支持。同時還設立了農業產業基金、銀行業補償基金、企業轉貸資金、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商標使用權質押、林權抵押融資等融資方式,有力地推動了企業增加投資,推進了企業的規模提升。
(1)規模偏小,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大多數企業規模偏小,缺乏市場競爭力,有不少企業產品單一,加之人才匱乏,多數集中在農產品初級加工區域,缺乏精、深加工能力,產品鏈條短,產品檔次和附加值低。
(2)體制不健全,運行機制不活,發展后勁乏力全縣部分農業龍頭企業是家族式管理模式,企業內部缺乏激勵機制,市場運行機制不靈活,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弱,難以做大做強。
(3)融資渠道不暢,資金瓶頸制約發展當下全縣農業龍頭企業大多處于發展擴張階段,資金需求缺口較大,收購農產品季節性強,時間相對集中,融資難融資貴的現象始終制約著企業規模拓展。
(4)利益分配體制不健全,利益聯結機制欠緊密全縣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和農戶之間很大一部分關系不穩定,沒有真正形成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利益共同體。同時基于受市場變化、自然風險以及企業追求自身利潤最大化等因素,既有貨緊價高時農民不履約的情況,也有貨余價低時企業壓價的行為,嚴重影響了農業傳統優勢發揮和農民收入的提高。
(5)政策和資金難形成聚合效應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阻礙龍頭企業發展壯大的融資難、用地難等問題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同時部分財政資金使用上“撒胡椒”的現象,致使政策扶持和資金支持難以形成聚合效應。
(1)加大扶持力度認真落實好農業產業化的扶持資金和優惠政策,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導向性作用。整合財政支農資金和各類涉農資金以及其它開發項目,實行捆綁使用,通過貸款貼息、技改扶持、項目支持等多種方式,重點扶持龍頭企業的基地建設、科研開發、技術改造、質量標準、檢測體系和信息網絡建設等。
(2)扶大扶強扶優一是按照“扶大、育新”的思路,對全縣農業龍頭企業進行摸底分析,對那些市場潛力大、發展前景好的高科技、有特色、深加工的龍頭企業進行重點扶持。二是鼓勵農業龍頭企業建立合同訂單生產基地,把產品需求與農戶的生產經營相聯系,實現雙贏。三是幫助引導龍頭企業抓緊建立健全標準化體系,全面推行標準化生產,嚴格標準化管理,加強監督規范農產品的加工生產,形成一批較強競爭力、較高市場占有率的名優農產品。
(3)做強核心競爭力一是政府職能部門要通過加大科技支持力度,引導并鼓勵龍頭企業把科技創新放在重要位置,加強高新技術的引進和開發,加速優良品種的選育和推廣運用,引進、開發一批市場潛力大、附加值高、特色明顯的農產品,提高農產品及其加工品的科技含量,有效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加強對農民的實用技術培訓,提高農業經營者和勞動者的素質。三是指導企業建立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完善經營運行機制,增強市場競爭力和發展后勁。四是深化“品牌強縣”戰略,完善商標培育基礎,積極培育優質農產品牌。
(4)提升市場能力一是積極推行新營銷方式,抓好“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拓展農產品銷售空間,盡快形成市場多元化格局。二是發揮“連鎖效應”,引導龍頭企業開展連鎖經營、抱團銷售,搞好農產品配送,鞏固提高現有市場。三是總結完善農產品訂貨會和推介宣傳,有利市場占有份額。
(5)切實轉變作風一是深入企業及時了解情況,積極為龍頭企業排憂解難辦實事。二是加強信息服務,幫助龍頭企業與大專院校、科研單位聯姻,幫助引人才、引技術、引項目,提高企業科技水平。三是強化指導工作,進一步落實與龍頭企業聯系制度,打造一些能夠參與市場競爭的骨干龍頭企業。四是完善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工作的考核評價工作機制,納入目標管理和績效考核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