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勇
(瀾滄縣畜牧工作站,云南 瀾滄 665600)
規模化養殖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保護對策
陳勇
(瀾滄縣畜牧工作站,云南 瀾滄 665600)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規模化畜牧業生產得到迅速的發展,但畜禽養殖生產帶來的環境污染問題,在城市和農村生活中已日益顯現。因此,要掌握畜牧業發展與環境保護、生態平衡的原理,采取減少環境污染與加強生態保護的措施,推動我國畜牧業的規模化發展。
畜禽養殖;污染;生態保護
當前,隨著我國經濟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規模化養殖事業也在迅速發展,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畜牧業生產方式由傳統的、粗放的、分散的家庭經營型逐步轉向規模化、集約化、環保化、畜產品安全化的畜牧業生產經營型,極大地擴展了畜牧業的發展深度和廣度。
1.1 牲畜糞便污染
規模養殖場中的牲畜和家禽,都會造成日常糞便污染,這是畜牧業污染環境的主要方式之一。僅就我國而言,規模化養殖場中,每年每頭成年公、母豬平均要產生糞便1.1 t,成年公、母牛每年每頭平均要產生糞便12.6 t,全國每年大約產生19.0億t的大量畜禽糞便,是我國工業行業每年產生固體廢物量7.9億t的2.4倍,有的省、市畜牧業發達的地區甚至超過4倍,大多數地區平均超過1倍[1]。
1.2 規模化養殖廢水污染
規模化養殖場每年要產生大量的廢水垃圾,再加上雨水、污水的沖刷,會制造出很多廢水污染環境。同時,由于規模化養殖場的存在,因此污染物中含有大量的高生化指標。有關報道顯示,一個年產萬頭的規模化商品豬場,每天將排放污水200~300 m3,年排放污水高達7.5萬~11.0萬m3,并且COD含量高達1.0萬~1.2萬mg/L,BOD含量達9 500 mg/L,有害懸浮物含量達2.1萬~13.0萬mg/L,氨氨(NH3-N)含量達3 000 mg/L,總氮含量達30 mg/L。
1.3 有害氣體污染
規模化養殖場會產生上述的大量糞便和廢水污染,在收集、運輸、堆積和加工利用過程中,糞便中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在微生物和酶的作用下水解成單糖、氨基酸和脂肪酸,使有機酸和可溶性含氮化合物水解成氨、胺、二氧化合物、甲烷等,從而降解為二氧化碳、甲烷,并產生氨氣、硫化氫、胺類、二硫化物等,釋放出大量的有害氣體和惡臭氣體,其中產生量最多、危害性最大的有害氣體是氨、硫化氫、一氧化碳和惡臭物質[2]。如果沒有有效處置畜禽糞便、污水、污物,其散發出來的有害惡臭氣體和惡臭物,就會對周圍的空氣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影響養殖場生產和周邊人民群眾生產生活。
2.1 完善生態保護自上而下的制度
生態保護是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各個主管部門應當在認識到規模化養殖場生態保護重要性的基礎上,統一制定自上而下的生態保護制度。同時,避免出現先污染后治理的不良發展模式,提升整個部門的環保意識,提升和保障養殖場的安全能力,在制度的保障下進行養殖場的管理和發展,這樣才能保障生態安全和生產安全。
2.2 構建人工生態規模養殖場
作為一種生態化的嘗試,構建人工生態化的規模養殖場,主要是指充分結合當地的資源,利用畜牧業和生態圈的內在平衡性,通過現代化的人工生態技術,利用“養殖場核心+糞便與污水凈化和核心”的人工生態規模養殖場技術,利用生產過程中的沼氣進行生態化利用。
2.3 大力構建生態化養殖草原
在推廣推行舍飼半舍飼的過程中,還需要大力構建生態化養殖草原,加大對養殖草原的保護,將畜牧業發展和生態構建相結合,將生態草原的保護和構建作為一項重要任務,提升生態養殖場的規模化程度,進而提升整體畜牧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總之,需要針對當前規模化畜牧業發展中的污染問題,從建立制度、人工生態養殖廠和養殖草原構建3個角度入手,推動我國規模化養殖場的可持續發展。
[1]鄭昆藎,華兆才,葉夏,等.上杭縣生豬養殖污染治理規劃研究[J].農學學報,2016(7):83-89.
[2]王維春.如何加強養殖業環境管理以促進牲畜業健康發展[J].山西農經,2016(11):69.
X713
A
1674-7909(2016)24-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