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正巧朱紅鵑
農機基層隊伍持續弱化問題探析
季正巧1朱紅鵑2
近年來,在國家、地方政府重視和政策扶持下,浙江省浦江縣的農機化工作取得了較快的發展。截至2015年底,全縣農業機械總動力達14萬kW,全縣水稻生產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68%,縣內10余戶6.7hm2以上規模種糧大戶的機械化水平最高,耕種收基本實現機械化。農機安全生產形勢持續好轉,包括上道路運輸拖拉機在內的安全生產控制指標近年來均未突破上級下達的指標。但在農機化工作取得進展的同時,基層農機隊伍的戰斗力卻在不斷弱化,情況一年比一年明顯,須引起重視和關注。
全縣15個鄉鎮(包含街道,下同)均設有農機站,實有鄉鎮農機編制人員22人,有8個鄉鎮農機站編制內人員在2人或2人以上,能較好地完成一般性的工作;有5個鄉鎮已沒有農機編制人員,農機工作基本是應付完成。鄉鎮農機人員的結構,從職稱看,暫無高級職稱,中級職稱8人,占36%,初級職稱12人,占55%;從學歷看,具有大學本科學歷16人,占73%,大專4人,占18%,中專2人,占9%;從年齡看,30歲以下2人,占9%,30歲至50歲18人,占82%,50歲以上2人,占9%。
(1)鄉鎮農機人員在編不在崗情況突出。浦江縣鄉鎮農機人員被分配從事鄉鎮政府中心工作的現象極為普遍,編制是農機,可從事著鄉鎮安排的其他工作,而農機工作倒成了兼職。在崗的農機人員“行政化”現象普遍,農機人員一年當中有95%以上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與農機工作無關的鄉鎮中心工作。由于農機人員職能的錯位,從表面上看似較為龐大的農機隊伍,實質上真正從事農機工作的力量卻十分薄弱,使得鄉鎮農機技術推廣服務和安全監管工作基本浮于表面。
(2)鄉鎮農機人員素質不適應現代農業要求。目前,在崗從事農機推廣工作的鄉鎮農機人員,農機專業的還不到一半,即使是農機專業的,也已不能適應現代農機發展的需求。對高端設施裝備、機具的知識和操作技術水平還不如農機大戶、種植大戶,鄉鎮農機人員缺乏業務指導的能力,很難擔當起做好農機推廣服務、發展現代農業的重任。
(3)縣級農機主管部門與鄉鎮農機機構體制不順。目前,鄉鎮農機站隸屬鄉鎮,由于縣級農機管理部門對鄉鎮農機人員只有業務指導關系,沒有直接管理權限,所以無法采取有效措施來穩固基層農機管理服務機構隊伍,對近幾年來農機管理服務人才的流失與經常被抽調無能為力。更令人擔憂的是,有的鄉鎮農機管理機構沒有專職人員,縣級農機管理部門布置的工作,如農機安全生產、拖拉機年檢年審、農機購置補貼政策等不能很好落實,不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這樣的鄉鎮農機站實際上成了“空殼站”,目前全縣有6個“空殼站”。
(1)當前農機推廣管理工作在鄉鎮工作中排不上位。“上面千條線,下面一根針。”上面所有的方針政策,最后都得經過鄉鎮來落實到每一個點。鄉鎮每個時期都有一定的工作重點,如美麗鄉村建設、“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鄉鎮工作人員要完成整個鄉鎮的工作,集中資源、人力完成重點工作。不少鄉鎮在沒有專職農機員的情況下,就只能隨便安排人員將就應付一下。
(2)沒有系統有效的鄉鎮農機人員人事管理制度。對包括農機人員在內的所有農技人員,沒有系統有效的鄉鎮農技人員人事管理制度,有的農機人員為了自身的生活和待遇考慮,想方設法調往條件相對較好的鄉鎮,導致鄉鎮農機人員分布很不均衡,山區鄉鎮往往沒有專職人員,而平原鄉鎮往往有多名農機人員,影響了農機工作的正常開展。
(1)理順農機推廣體系的管理體制。對鄉鎮農機站的管理,應探索形成縣鄉共管、穩定隊伍的有效管理體制,有利于農機隊伍的相對穩定和農機化工作的開展,盡快扭轉基層農機管理服務人才流失與農機人員分布不均衡的狀況;同時,要明確鄉鎮農機人員的主要職責,對農機安全工作和技術推廣服務工作實施網格化管理和考核,對在專業崗位上取得較好成績的農機人員,給予職稱破格、職位提升等方面的獎勵。
(2)強化技術培訓提升基層農機人員的服務管理能力。進一步加強基層農機人員的技能培訓,加快農機科技知識更新,使鄉鎮農機人員熟練掌握當前先進農機化新技術,并能正確運用到農業生產中去,促進農業增產增效、農民增收。各鄉鎮應根據當地農業產業特色,通過創建農機化示范基地、農機安全示范村等工作來不斷提升本區域的農機化水平。
農業機械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基本要求,“機器換人”是大勢所趨,浦江縣“四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建設都離不開農業機械化,縣、鄉基層農機隊伍的穩定和健康發展,是全面推進農業機械化的根本保證,鄉鎮農機隊伍的建設尤需各級政府的重視。
作者信息:1 浦江縣仙華街道辦事處;2 浦江縣農機管理總站:322200,浙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