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中林
山楂又稱紅果、山里紅,果實營養豐富,食用、保健及藥用價值較高,鮮食、加工兼宜;適應性強、耐干旱、耐瘠薄、抗風耐寒、結果早、壽命長,是退耕還林的好樹種,已成為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之一,發展前景廣闊。
一、園地選擇
1. 園地選擇
①環境條件。無公害山楂園地的環境條件符合《國家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3095-82)、《國家農用灌溉水質標準》(GB5084-92)、《無公害水果產地環境要求》(GB/T18407.2-2001)的規定,遠離工業廢氣、廢水、土壤重金屬、農藥等污染源與礦山。
②氣候條件。北緯29°~48°之間,無霜期110天以上;年均氣溫2.4~22.6℃(12~14℃最佳);年有效積溫3000℃以上;年均降水量300毫米以上。
③土壤條件。沙質壤土或壤土,河灘沙土,山地礫質壤土;土壤酸堿度以中性或微酸性為佳,pH值7.4以下。
④地形地勢。山地、丘嶺、平原均可栽植,海拔1500米以下,坡度25°以下緩坡。
2. 園地規劃
①小區規劃。規模種植劃分為若干小區,面積依地勢地形而定,山地、丘嶺0.33~0.66公頃,平地2~2.66公頃。
②道路設計。便于管理、運肥、施藥、運果,并與四周防護林、小區相配套。大果園設干路、支路和作業道。
③排灌設施。以確保能旱灌、澇排為原則。由干渠、支渠和灌水溝組成,也可埋設地下管道,位于干、支路一側。
④栽植密度。依據地形、土壤等條件而定,條件好的稀植,反之密植,一般株行距為2.5~3米×4米,每畝55~66株。
二、品種選擇
選擇適宜當地發展的優良鮮食品種或適合加工的優良品種,如大金星、大五棱、敞口、京星、豫北紅、澤州紅、磨盤等。每個小區配置兩個以上花期一致或者相近的品種,可提高山楂果實質量。主栽品種與授粉品種比例為5~10:1。
三、建園
1. 整地改土
根據地形地貌、栽植密度,確定整地改土方法。平原整平,山地、坡地按等高線整成梯田。
①溝狀整地。平地或坡度在15°以下,若栽植密度較大,可采用溝狀整地,寬80厘米、深70厘米, 溝間距4米。
②穴狀整地。在坡度15°~25°的坡地建園,宜采用穴狀整地,穴長、寬、深各70~100厘米。
③改土回填。回填時按25~30千克/株有機肥標準,將粉碎的作物秸稈與行間表土混勻填入溝(穴)下部1/3,上部回填混有有機肥的表土,灌水沉實。
2. 苗木標準
苗木高100厘米以上,根系發達、須根多、側根6條以上,地徑1.2~1.5厘米以上,無病蟲害的嫁接成品壯苗。也可使用同等質量的山楂實生苗建園,生長1年后再按設計的品種于春季用芽接法或枝接法嫁接。
3. 栽前處理
栽植前1天,將苗木清水浸根24小時;臨栽前,再用100毫升/升的1號生根粉噴根或蘸泥漿。
4. 定植
①定植時期。定植分春栽和秋栽,春栽多在土壤解凍后至發芽前進行,秋栽于苗木落葉后到封凍前進行。
②栽植技術。在定植穴或溝內,按株行距挖30~40厘米3的小穴,穴底填肥土成饅頭狀,將苗木置其頂部,根向四周伸展與土密接,邊填土邊踩實;然后灌透水,樹盤覆地膜1米2。秋栽還需埋土防寒。
5. 栽后管理
①春季管理。秋栽苗木春季土壤化凍后,撤去防寒土,把苗扶正。灌萌芽水,覆地膜1米2,提溫保濕。
②定干。嫁接苗一般長到60~70厘米時定干;實生苗嫁接后待新梢長到50~60厘米時摘心,摘心后苗木留高60厘米。
③塑料套干。定干后,用稍長于樹干的塑料袋套干。
④撤袋。當苗木新芽展葉后,破袋放風,新梢長到5厘米時撤袋。
四、土肥水管理
1. 土壤管理
①深翻擴穴。配合秋施基肥深翻,深度20~30厘米,底土與表土分開放,回填時,將混有腐熟有機肥的表土填在根系分布層,翻后灌水防凍根。
②中耕除草。雨后或灌水后,及時中耕,切斷土壤毛細管,防止土壤板結、減少水分蒸發, 中耕深度以6~10厘米為宜。
③樹盤覆草。用碎干、鮮草等覆蓋物,平攤在樹盤上,厚度15~25厘米為宜,也可行間種植苜蓿等綠肥。
2. 施肥
①施肥原則。按照《肥料合理使用準則》(NY/T496-2002)規定執行,使用無污染、無殘留、無公害的肥料,提倡多施有機肥、腐殖質肥,合理巧施化肥,補充微肥。
②施肥時期及數量。基肥:9月下旬至10月底采果后施入,以腐熟有機肥為主,10~35千克/株。追肥:萌芽前、開花前后,尿素0.1~0.2千克/株2次;7月中下旬,復合肥或磷酸二銨0.2~0.4千克/株;果實膨大期,復合肥0.3~0.5千克/株。采收前30天不施肥。
③施肥方法。土壤施肥,在樹冠外緣挖穴(溝),春夏淺、秋冬深,有機肥深、化肥淺。施肥方式有穴施、溝施等。葉面追肥,4月下旬、 5月中旬噴0.3%尿素2次,花前噴1次氨基酸肥,7月上旬、8月中旬噴0.3%磷酸二氫鉀2次。
④注意事項。禁止使用未經處理的城鄉垃圾或有重金屬等有害物質的垃圾肥料,控制使用含氯化肥。
3. 灌水及排澇
①灌水時期。根據氣候、土壤墑情進行灌水。一般萌芽前、開花前、花芽分化期、果實膨大期及封凍前要灌水。
②灌水方法。采用平地漫灌,山地樹盤灌、穴灌等傳統方法,或采用噴灌、滴灌等先進節水方法。
③排澇。山楂忌澇,雨后應及時排出積水。
五、樹體管理
1. 整形
①主干疏層形。適于肥水條件較好的果園。干高50~70厘米,樹高4米。全樹選留6~8個主枝,分2~3層交錯排列,每個主枝選留2~3個側枝。第一層選留3~4個,主枝角度60°~70°;第二層選留2~3個,主枝角度40°~50°;第三層選留1個。1~2層間距80~90厘米,2~3層間距60厘米。
②開心自然形。適于山地瘠薄果園密植整形。干高40~50厘米,樹高3~4米。全樹選留4~5個主枝,不留中心干,主枝角度45°~50°;每個主枝選留3~4個側枝。
2. 修剪
冬季修剪為主,冬剪夏剪結合。
①幼樹期修剪。修剪原則:加速擴冠、輕剪緩放、配養枝組,充分利用輔養枝,開張骨干枝角度,重視夏剪。定干當年,對主枝留50~60厘米短截,不足50厘米的待翌年5月再摘心。2~3年生幼樹,主、側枝每年冬剪,剪去1/4~1/3,留外芽開張角度, 其他枝不短截,通過拿、拉、壓等方法培養成結果枝。5月中旬后,對旺枝摘心、環切,有空間的每隔15厘米留1枝,長到30~40厘米時留20~30厘米摘心,促生分枝與花芽形成,當二次稍長到20厘米時再次摘心,培養成緊湊型的結果枝組,無空間的新稍要及時疏除。8月~9月下旬,拉枝開角,提高樹冠通風透光條件。
②初果期修剪。修剪原則:輕剪緩放,增加促花措施,繼續完成整形任務,增大結果量,以果壓冠,繼續枝組培養。第四年開始結果,按整形要求,理順各級枝條,重視側枝的選留,主枝開角分層。多數枝甩放不截,疏除密集枝、交叉枝和重疊枝;將輔養枝短截培養結果枝組。6月中旬~7月上旬,對初果期旺樹進行主干環剝,以利于成花,剝口距地面高20厘米,寬約1.5厘米。旺枝剝口在基部,寬度為枝粗度的1/10。
③盛果期修剪。繼續培養豐產樹形,對樹冠上部小枝緩放或短截,增加冠幅,過大枝回縮或疏除。對結果枝組,在3~4年生處輕剪,修剪量占全樹枝組總量的1/4~1/3為宜。根據樹冠層間大小,利用山楂頂芽結果的優勢更新枝組,留壯枝壯芽結果,疏除弱枝,對小枝組先緩出分枝,待結果后再根據空間大小適當回縮,逐步將輔養枝變為結果枝增產。
④衰老期修剪。更新復壯結果枝組,疏除回縮部分的中、大枝,更新骨干枝,利用輔養枝代替衰老骨干枝,恢復樹勢。
六、花果管理
1. 人工疏花
花量過多時,按照兩簇花間距不小于30厘米疏花,可以避免大小年現象,提高果實品質。
2. 果園放蜂
在盛花期,按每公頃果園放蜂1箱促進授粉。
3. 噴生長調節劑
①盛花期和花后10天,噴50毫克/千克的赤霉素各1次,可提高坐果率,增加單果重,提早成熟期。
②新梢旺長期,每隔15天噴2次多效唑,可抑制新梢旺長,促進花芽分化。
4. 人工疏果
生理落果期后,對掛果量多的樹進行疏果,主要疏除病蟲果、密生果、畸形果、弱小果。
七、病蟲管理
1. 防治原則
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以農業和物理防治為基礎,按照病蟲害發生規律,選擇其脆弱時期科學使用化學防治技術,控制危害。
2. 主要病蟲害
①主要病害。白粉病、葉斑病、輪紋病等。
②主要蟲害。山楂網蝽、紅蜘蛛、蚜蟲、小食心蟲等。
3. 農業防治
應用抗病蟲新品種,加強栽培管理,實施修剪、清園、控梢等措施,減少病蟲源,增強樹勢,提高樹體抗病蟲能力。
4. 物理防治
利用害蟲的趨光(色)性,采取燈光誘殺、懸掛粘蟲黃板、人工捕殺等方式進行誘殺。
5. 生物防治
包括使用植物源、動物源、微生物源農藥及放養天敵等。如使用除蟲菊素、春雷霉素等。
6. 有限度地合理使用化學防治
當其他方法不足以控制病蟲害的發生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對天敵殺傷小的化學農藥防治。注意安全間隔期,采收前1個月停止用藥。
八、采收與貯藏
1. 采收原則
適時采收,不宜早采。外銷時,適當提前采收。
2. 成熟標準
果實全紅、顏色亮麗,果點明顯,果肉微具彈性,略有香氣,風味良好。
3. 采收方法
目前主要是人工采收。采收時用雙手捧緊整束果穗,朝果柄方向用力一推,即可采下放入果籃中。
4. 低溫貯藏
貯藏點應遠離各種污染源。山楂果實預冷后,裝入內有硅橡膠袋的條框內,在-1℃~1℃的地窖或冷庫中貯藏可保鮮5個月以上。
5. 避免污染
貯藏地與貯藏過程中不能有污染物污染楂果,允許使用符合國家食品安全標準的保鮮包裝材料。
(作者聯系地址:山東省濰坊市鳳凰街75號區政府綜合辦公南樓主7樓東區702室 郵編:26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