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清峰

桃園機場捷運試運行
臺灣桃園機場捷運建了20年仍未通車、臺北大巨蛋棒球場“孵”了20多年仍未建成、“中研院”生技園區也難產。公共建設延宕,反映臺灣“失去的20年”的痛苦:民粹內耗、基建停滯、留美學生劇減、工資低落、人才流失、人均GDP居四小龍之末。
臺灣地區新領導人蔡英文即將面對的是藍綠長期惡斗、政局動蕩、經濟惡化的困境。這些政治和社會生態已對臺灣造成巨大傷害,并且使其在全球化浪潮中被邊緣化。
蔡英文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后,將面對臺灣“失去的20年”的痛苦,民粹內耗、基建停滯、經濟沉淪。在她未來四年任期內,到底經濟會繼續惡化下去還是能扭轉局面呢?
今年內蔡英文可能主持剪彩的桃園機場捷運,就是臺灣“失去的20年”的見證。這條由桃園機場到臺北市、短短51.3公里的工程,從1996年長生國際開發公司得標,到今年整整20年,歷經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時期和13位“交通部長”,工程因各種因素而延宕,投入1277億元(新臺幣,下同)。每到選舉時就承諾會通車,但每次都像“狼來了”般“跳票”;最新開的支票是今年3月通車,但是否能如愿仍不知道。由于一再跳票,造成民眾都已不再抱期望。
反觀中國大陸高鐵,只花十幾年時間,即從零到目前的1.9萬余公里,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高鐵里數總和,連接100多個城市。
此消彼長,不進則退
1994年臺灣的人均GDP為12160美元,超過韓國的10275美元,但到2014年韓國已增至近2.8萬美元,臺灣僅2.2萬余美元,居亞洲四小龍之末。
在金融方面臺灣更遠遠落后新加坡和香港,科技和電子業也逐漸被韓國追上,網絡產業更是被中國大陸狠狠拋在后頭。剛結束的2015年經濟情況依舊低迷,臺灣最高學術研究機構“中央研究院”(中研院)預測,去年經濟成長率預估很難“保一”(僅剩0.75%),在四小龍中敬陪末座。
臺灣生技研究園區,參與機關包括“中研院”、“科技部”、“衛福部”、“經濟部”等,計劃于2007年提出,原預計今年4月完工,但由于工程進度嚴重落后,需延宕一年,到明年5月才能完工。馬英九前不久到現場巡視工程時,才知曉工程進度落后,大為光火,質疑為何都沒人跟他報告。
臺灣棒球迷引頸期盼的臺北“大巨蛋”,更像是個遙不可及的夢。占地十公頃的大巨蛋為一座大型、多功能室內體育場,這顆外型像“馬桶蓋”的巨蛋已經“孵”了20多年,從前臺北市長陳水扁任內選址,馬英九任內完成招標、簽約,再交到郝龍斌手上,眼看棒球場夢即將實現。誰知柯文哲出任臺北市長后,高舉抓弊大旗,緊咬大巨蛋“有弊”,要求重新議約,負責興建的遠雄公司不從,掀起惡斗,蹉跎近一年;已經在最后完工階段的“大巨蛋”,硬是遭市府以“公共安全”理由要求停工,雙方都不愿妥協,還不知要如何解套。

桃園機場捷運建了20年仍未通車
面對困局藍綠束手無策
過去失落的20年,不論是陳水扁當局或馬英九當局,都對臺灣的困局束手無策。
臺灣經濟研究院院長、臺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建甫指出,最嚴重的問題是臺灣“分裂”,尤其是藍綠對抗,沒有對話造成政策推動非常困難,即使再好的政策,也因為兩邊的攻防而陷入僵局,像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簡稱服貿)、貨品貿易協議(簡稱貨貿)、自由經濟示范區(簡稱示范區)等全都卡住。
林建甫說,中國大陸的自由貿易試驗區(自貿區)早年是來臺灣取經的,臺灣在20世紀90年代末期有意發展“亞太營運中心”,正是自貿區的概念,但此一翻轉臺灣的跨世紀大行動,卻在2000年陳水扁上臺后遭到擱置,從此胎死腹中。大陸的上海自貿區早就在2013年9月掛牌,并如火如荼擴展成四個自貿區;而馬英九力推的示范區,卻因綠營杯葛而無以為繼,負責推動此一計劃的“國發會”主委管中閔憤而辭職。
藍綠長期惡斗是最大亂源
管中閔說,在目前的政治環境之下,推動的許多對臺灣有益的政策都卡在“立法院”,在綠營的杯葛下,甚至連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管中閔翻出自己十多年前在《中國時報》寫的一篇短文,其中有一段文字:“此刻的臺灣,內部鏖戰不休,無暇他故,以致對外一片沉寂,但只怕內斗結束,推門一看,那個世界已經不是我們原先認識的世界了。”他喪氣地說,十多年過去,“內斗”還在持續,一點都沒有緩和跡象。
工商業界對藍綠惡斗現象相當憂心,但也無能為力。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許勝雄指出,過去工總白皮書曾提到臺灣面臨缺工、缺電、缺人才、缺土地、缺水等“五缺”困境,現在還多一缺,就是缺“德”,社會氛圍執著于政黨惡斗,完全沒有相互尊重、容忍的氣度,如何打造更好的投資環境?
臺灣藍綠長期惡斗,形成嚴重內耗,導致政治不安定,無法全力發展經濟;“立法院”議事效率不佳、屢受詬病,正是藍綠惡斗的結果。包括服貿等重大法案皆卡在“立法院”,馬英九縱然想拼經濟,也難以施展。
不再胸懷大志,只盼“小確幸 ”
臺灣經濟不振,房價高昂,大學畢業薪資只有22K(2.2萬元,約660美元),越來越多人對前途感到悲觀無望,索性延畢(延遲畢業),窩在學校,晚一點進入社會。臺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黃益中表示,據2014年統計,以剛出社會的年輕人每個月基本薪資22K來算,在臺北市買房要花142年,諷刺的說:“他買的不是房子,他買的是靈骨塔。”
面對茫然未知的前景,不少人不再胸懷大志,只寄望“小確幸”,活在當下,麻醉自己。一項研究報告指出,美國21到30歲的年輕人里,約有五成九的人愿意到海外工作;臺灣沒有相關的統計,但從留美人數銳減不難看出端倪。
美國國際教育協會最新的報告指出,臺灣留美學生人數連續第八年下降,2014╱2015學年度為2.993萬人。反觀中國大陸留學生人數一舉突破30萬人,是臺灣留美學生人數的14.5倍。
人才流失已成臺灣大問題
臺灣景氣低迷,上班族成了“薪貧”階級,面對海外高薪挖角,幾乎毫無抵抗能力,人才空洞化危機迫在眉睫。
新加坡主要挖醫療人員;香港本來只挖教師,現在也挖大學生;大陸需要各種專業人才,前幾年高科技工程師和飛行機師看俏,近年服務業抬頭,吃喝玩樂、各行各業都要找人。
管中閔指出,臺灣社會面臨少子化與專業技術人才(高端人才)大量流出的雙重困境,必須要有積極的人才政策。但目前的政策只是枝節的技術性改變,無法真正解決人才困境。
管中閔進一步表示,人才流動是由市場決定,如果市場價格太低,人才不會只因為規定放寬就來臺灣。所以政策應該更積極,設法改變市場誘因。

仍未完工的臺北“大巨蛋”
從能源政策看民粹內耗
一位學者指出,臺灣每年公共建設預算將近2000億,大部分是來自地方要求,如高鐵加站、設高速公路出口等,主動權都操在地方。
他說:“因為預算有限,地方什么都來找當局要錢,當局擋不住壓力,全部答應,但沒錢,就用一種變通方式。”例如本來一年700億、為期三年的計劃,就化整為零,分10年平均分攤,一年只要200億,這種分期付款的好處是可以多答應幾個地方,后遺癥則顯而易見,造成所有公共建設進度緩慢,因為沒有錢,就慢慢拖。
前“內政部”部長李鴻源說,臺灣有三樣東西永遠不能談,油價、電價和水價。他曾經在好幾個場合談到合理水價應該是每度22元,相較于現在采取補貼措施、平均一度10元,價差超過二倍以上,立刻遭名嘴“修理”、“立委”痛斥。
臺灣很多問題都是深層結構的問題,不能寄望“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未來的挑戰相當嚴峻。?笏(摘自《亞洲周刊》)(編輯/立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