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莉,羅昌芹(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400062)
品管圈活動在降低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中的應用
盛 莉,羅昌芹△
(重慶市第五人民醫院普外科400062)
目的 探討品管圈活動在降低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2014年3~12月本院實施常規管理時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5年3~12月本院實施品管圈活動管理后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作為觀察組。管理結束后,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非計劃拔管率及護理質量評分。結果 觀察組患者的非計劃拔管率[2.00%(1/50)]低于對照組[14.00%(7/50)],而護理質量評分[(89.52±10.02)分]高于對照組[(70.77±10.82)分],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品管圈活動可以降低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提高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住院; 輸注,靜脈內; 導管,留置引流術; 品管圈; 非計劃拔管
靜脈留置針是重要的治療手段,但該治療方式的安全隱患較大,稍有不慎就容易造成留置針脫落,引發出血[1],給患者的治療效果和身心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管理措施降低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的發生十分重要[2]。為進一步探究品管圈活動在降低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中的應用效果,本文以本院收治的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4年3~12月本院實施常規管理時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作為對照組,選取2015年3~12月本院實施品管圈活動管理后收治的50例住院患者作為觀察組。觀察組患者中男24例,女26例;年齡16~78歲,平均(34.51±4.09)歲。對照組患者中男23例,女27例;年齡17~79歲,平均(34.32±4.61)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基線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較好的均衡性,可用于研究對比中。
1.2 方法
1.2.1 實施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管理法,科學排班,對患者靜脈滴注過程中的意外情況進行監督,并采取應對措施。靜脈滴注時給予患者一定的心理安慰和疏導,告知患者無需過于緊張和焦慮。觀察組采取品管圈活動管理,具體措施如下。
1.2.1.1 成立品管圈小組 設立組長1名,記錄員1名,組員5名,所有小組成員均參加品管圈知識培訓,學習循證醫學預防知識,擬定計劃、把握現狀、設定目標,并學會對非計劃性拔管進行風險評估,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采取前瞻性的預防措施。
1.2.1.2 活動安排 利用風險評估量表,對高風險的患者進行鑒別,并進行密切的監護,建立人工氣道非計劃性拔管流程化管理,對非計劃拔管預防措施進行監督和評價。
1.2.1.3 對策和實施 (1)加強健康宣教:告知患者靜脈留置針的重要性,避免患者自行拔管,在患者病情允許的前提下,盡早拔管;(2)加強溝通:通過肢體語言、寫字板等與患者進行積極的溝通,給予患者相應的精神支持。
1.2.1.4 流程評估 將擬定的對策運用于臨床中,使用PDCA循環法完善對策,告知患者注意事項,完成導管護理操作的標準流程,對操作過程中的不足之處進行評估和總結,并加以改進。
1.2.2 觀察指標 管理結束后,對兩組的非計劃拔管率、護理質量評分進行觀察。護理質量評分使用模糊數字評分法評定,總分在0~100分之間,得分越高表示護理服務質量越好;非計劃拔管率和護理效果呈反比關系,護理質量評分與護理效果呈正比關系。
1.3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非計劃拔管率比較 觀察組的非計劃拔管率[2.00%(1/50)])低于對照組[14.00%(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護理質量評分[(89.52±10.02)分]高于對照組[(70.77±10.8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在臨床較為常見,一旦發生就會影響患者的治療,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
導致患者出現非計劃拔管的因素包括以下幾點[4-6]:(1)患者的意識狀態較為模糊,情緒較為緊張和煩躁,加上對治療缺乏信心,治療依從性總體較差,容易導致拔管事件的發生;(2)患者受疼痛的影響,增高了意外發生的概率;(3)患者對治療的認知不足,對靜脈留置針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非計劃拔管;(4)護理人員未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評估,管路固定的方法不當,約束不到位也會導致非計劃拔管;(5)護理操作的疏忽,例如翻身、搬運過程存在失誤,也會導致非計劃拔管的發生。
傳統的靜脈留置針管理缺乏針對性和系統性,無法較好地避免非計劃拔管風險,品管圈活動則在非計劃拔管管理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7]。品管圈活動是指通過全員參與的方式,對自己的工作場所進行管理改進,以進一步提高護理管理質量[8]。成立品管圈小組、活動安排、實施預防非計劃拔管措施、流程評估等品管圈活動措施的實施,充分發揮了護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挖掘了個人潛力,并對患者發生非計劃拔管的風險進行評估,制訂針對性的導管護理操作步驟和流程,有效降低了非計劃拔管事件的發生率[9-10]。
本研究結果表明,觀察組的非計劃拔管率低于對照組,且護理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品管圈活動可以降低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提高護理質量,值得在臨床中應用。
[1]吳曉霞,董敏,吳玲燕,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老年鼻飼患者非計劃拔管中的效果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8):1649-1651.
[2]唐述華.品管圈活動對肝性腦病非計劃拔管的影響[J].世界臨床醫學,2016,10(2):4.
[3]李月美,張玉清,羅明琴,等.品管圈活動降低ICU非計劃性拔管[J].護理學雜志,2014,29(16):61-64.
[4]李里英.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氣管插管非計劃拔管中的應用[J].醫學信息旬刊,2013,26(15):141.
[5]宮玉翠,王梅,候春怡,等.品管圈在降低氣管插管非計劃拔管率中的應用[J].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15,21(21):3115-3119.
[6]郭學珍,方敏,鄧春艷,等.品管圈活動在ICU人工氣道管理中的作用[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5):824-826.
[7]李小玲,陳賢,張美蓉,等.品管圈在降低老年住院患者靜脈留置針非計劃拔管率中的應用[J].天津護理,2015,23(3):257-258.
[8]藍永貞,劉珊珊,陳澤燕,等.品管圈在降低胃管非計劃拔管率中的應用[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5,9(13):282-283.
[9]潘燕.品管圈活動在降低ICU中心靜脈置管患者非計劃性拔管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3,10(15):11-14.
[10]馬莉,鄭秀萍,鄭學章,等.品管圈在降低胃管非計劃性拔管的發生率中應用[J].海峽藥學,2015,27(11):291-292.
10.3969/j.issn.1009-5519.2016.16.058
B
1009-5519(2016)16-2583-02
,E-mail:253557006@qq.com。
201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