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興 民
(1.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境學院, 陜西 西安710062; 2.中佛羅里達大學 社會學系, 佛羅里達州 奧蘭多 32765)
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進展
史 興 民1,2
(1.陜西師范大學 旅游與環境學院, 陜西 西安710062; 2.中佛羅里達大學 社會學系, 佛羅里達州 奧蘭多 32765)
[目的] 分析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之間的關系,對近年來國內外公眾對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進行回顧和展望。 [方法] 廣泛查閱近幾年國內外的文獻,對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法和研究對象等的特點進行總結,并對今后研究方向進行探討。 [結果] 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氣候變化趨勢感知,氣候變化知識感知,物候感知、個體適應行為、適應行為評價、政策需求的調查和相應的影響因素等方面,但整體來講仍處于探索和起步階段。 [結論] 結合氣候變化背景,系統開展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測量,深入研究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相互作用機制,探討區域性與代表性問題,進行多學科交叉研究,提出管理決策支持,既是氣候變化科學社會維度理論創新和實證研究的需要,也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
氣候變化; 適應行為; 感知; 認知; 公眾
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AR5)在2014年發布,報告認為氣候變化是引發人類社會系統關鍵風險的主要原因[1]。人類社會對氣候變化的主動適應,是降低氣候變化風險的有效途徑之一。除了國家層面適應氣候變化的戰略研究外,作為氣候變化風險的承受體和適應氣候變化的行動體的最小細胞——普通公眾也應該得到關注。以前降低風險的決策通常由專家制定,可是往往忽視了普通公眾的知識和態度,普通公眾常常被排除在決策之外,從而缺少權力和資源[2],另外公眾的適應行為也常常被各種援助干擾[3]。所以調查和了解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適應行為,有利于獲得比較真實的基礎數據,既可以為氣候政策與引導策略的制定提供參考,對引導媒體和政府工作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反過來也有利于促進公眾積極有效地回應政府的氣候政策[4]。因此普通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適應行為也逐漸受到國內外研究者的重視,并在不同的時空尺度上開展了研究[5-7]。在氣候變化背景下,中國很多區域由于人口的密度大、加上不當的土地利用和環境管理、過度的城市化、以及社會不公平、貧困和唯經濟發展的短視行為都加劇了這些地區氣候變化的脆弱性[8],這給我國的可持續發展帶來嚴峻的挑戰,迫切需要科學應對氣候變化,建立氣候適應型社會。然而目前我國在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方面的研究與國外相比尚有差距,與中國的科技地位不相匹配。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是兩個關系非常密切的內容,本研究首先分析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之間的關系,回顧近年來國內外公眾對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研究進展,展望未來該領域應重點關注的問題,以期為后續的研究工作提供參考。
當前文獻中對感知與適應行為的定義主要集中在在心理學領域,對于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界定還比較少。環境心理學認為公眾一般在環境刺激下獲得信息,然后對信息編碼、加工處理,而感知(perception)就是取得或接受輸入信息并對信息進行加工處理的過程[9]。彭建等[10]認為環境感知是指個體周圍的環境在其頭腦中形成的映象,以及這種映象被修改的過程。地理學視角下的感知與心理學領域的略有差異,地理學方面的研究不太關心生理,神經層次的,而是重視社會層次的感知。目前關于氣候變化感知國內外文獻中尚無明確定義。因此,本研究參照前人的研究[11]將氣候變化感知定義為:在外界氣候變化刺激下,個人透過感官去接收氣候變化所傳送的新信息,并利用過去的知識、經驗和價值觀去整理、判斷并歸納形成對該信息的意識、態度和認識。在同樣的信息刺激下,不同人經過大腦加工過后的感知會有差異。周旗等[5]認為外界氣候信息經過大腦加工時,會有信息過濾,所以用技術過濾層和公眾的個體特征層(性別、年齡、文化程度以及社會經濟屬性)來解釋公眾氣候變化感知的差異。根據當前的研究,氣候變化感知主要包括溫度變化、降水變化、極端氣候事件等的感知和氣候變化造成的影響感知。
適應行為(adaptive behavior)是人們對外界環境的一種回應行為,是隨著外界環境的變化而動態變化的。本文中氣候變化適應行為采用IPCC的定義,即人們為了減少自然系統和人類系統對氣候變化影響的脆弱性而選擇的生活、生產方式等[3]。適應行為可以分為國家、地方政府和普通公眾不同的層次,本文涉及到的是主要是普通公眾的適應行為。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關系非常密切,氣候變化感知是適應行為的心理基礎,有些研究認為氣候變化感知越強,越傾向于采取適應行為[12]。反過來適應行為的效果也會通過經驗、遷移等形成新的氣候變化感知(圖1)。所以氣候變化感知是影響適應行為的一個重要的變量,但這兩個變量之間的關系可能因為環境不同而有所差異,因此感知與適應行為相互作用的機制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圖1 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過程
2.1 研究內容
2.1.1 氣候變化感知方面的測量 目前并無固定的量表來測量公眾氣候變化感知,研究者通常根據實際需要和經驗設計測量內容,已有的研究中感知方面主要包括公眾是否感受到本地氣候的變化(包括降水、氣溫、氣候變化趨勢、氣象災害等)[13]、氣候變化的知識(氣候變化原因、結果)、物候變化、河流流量變化等[13]。很多研究將公眾的氣候變化感知結果與實際儀器測量結果進行比對,例如關中地區的居民對溫度降水的感知與實測結果一致[5],而北方草原地區的牧戶對災害的感知和實測結果相近,對降水的感知與實測結果不一致[13]。另外根據美國的調查結果,公眾和科學家對氣候變化風險的感知并不一致,很多人對此進行了比較[14-15],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還比較少。
2.1.2 氣候變化適應行為 適應行為不僅有區域性特點,而且通常都以當地居民的經驗口口相傳,并沒有廣泛傳播[16]。適應行為的測量也無固定量表,一般是是根據具體地區和具體研究對象設計的。主要包括: (1) 對公眾適應行為的選擇進行研究。對城市居民適應行為研究主要關注出行方式、低碳出行等方面。而對農牧民的適應行為研究比較多,起初只是對農牧民是否采取了適應行為以及影響因素進行分析[17],隨后的研究開始統計公眾采取了哪些具體適應行為以及公眾選擇適應行為的偏好等。一些研究者對某一特定適應行為進行了研究。例如,Black等[18]對“遷移”這一氣候變化適應行為進行了深入分析。遷移對于中國公眾來講成本比較大,有時還需要政府主導才能完成。陳海等[19]對農戶如何通過土地利用行為適應氣候變化進行了探討。 (2) 提升公眾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的管理對策研究[20]。通過對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調查,為各級政府和決策者提供切實可行的建議是今后各類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目前研究中主要是針對國家層面或者某一行業領域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基于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政策研究比較少。周景博等[21]對公眾與決策層對適應政策評價進行了比較,指出感知與溝通是適應成功的關鍵。 (3) 適應行為有效性評價研究。Dang等[22]采用保護動機理論(PMT)對越南農戶的適應行為有效性進行了評價,但此類研究還比較少。由于涉及經濟資本、資源稟賦、技術水平和社會保障等,目前尚無統一或模塊化的固定指標來評價[23]。整體來講,目前的大多數適應行為研究尚缺乏系統的理論指導,隨著研究的深入,今后會有一些經濟學和心理學方面新的理論被用于適應行為研究,例如使用有限理性理論來解釋公眾氣候變化適應行為等。
2.1.3 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影響因素 公眾對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選擇不僅和科學技術有關,而且和社會、經濟和心理因素有關[24]。當前被用來解釋對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變量的因素主要有人口屬性、社會經濟屬性、氣候變化背景和其它一些因素,發現和控制其他影響因素也是未來研究需要注意的事項。 (1) 人口屬性。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適應行為不僅受到氣候變化背景的影響,也受人類主觀因素的影響。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人口特征都是影響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諸多因素中不容忽視的變量。目前的國外研究中基本上都探討了人口屬性對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的影響[25]。例如,Davidson[26]研究發現女性對氣候變化感知比較敏感,不同的政治主張對氣候變化感知也有影響。但Li等[27]在雅魯藏布江的研究發現男性對氣候變化的感知更敏感,所以具體指標和結論都表現出鮮明的地域差異和不可復制性[28],因此今后還要加強在不同地區的實證研究。 (2) 社會經濟屬性。社會經濟屬性中的家庭收入、保險意識和可借款人數等都是影響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針對農戶的研究中,有人把家庭收入分為家庭農業收入和家庭非農業收入來分析其對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的影響。Deressa等[29]對埃塞俄比亞農民的分析表明,距離市場遠近對適應行為的選擇沒有顯著影響。未來可能還有其他的社會經濟因素被納入分析。 (3) 氣候變化背景。公眾主要依靠溫度、降水和氣象災害事件的變化及其對生活的影響等來形成氣候變化的感知,氣候變化背景既是氣候變化感知的原因和對象,也是公眾采取適應行為的目的。有些研究認為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實際變化趨勢一致[30],有些研究發現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實際氣候變化有偏差[5]。例如,中國南方稻區種植戶是否采取適應行為與溫度和降水沒有關系[17],但在埃塞俄比亞的研究表明溫度和降水對改變種植時間(適應行為之一)有顯著影響[31]。氣候變化感知不是知識,并沒有正確與錯誤之分,氣候變化感知無法替代儀器檢測的氣候變化背景,反過來儀器檢測結果也不能替代氣候變化感知,今后應關注的是溫度、降水等氣候變化指標作為變量對公眾氣候變化適應行為的影響。 (4) 其他因素。除了上述人口屬性、社會經濟屬性和氣候變化背景外,信息獲取渠道、經濟發展水平、自然資源稟賦和社會文化價值觀等都有可能影響公眾的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例如,Adesina等[32]研究了非洲農戶對新技術的感知,發現其明顯的影響了適應行為的選擇。朱紅很等[17]討論了地形因素對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的影響。根據研究需要今后還可能將其他的影響因素納入分析模型。
2.2 研究對象
2.2.1 家庭與個人 當前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方面的研究,既有以家庭為研究單位的[33],也有以個人為研究單位的[34]。例如,譚靈芝等[35]對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進行研究,常跟應等[36]對農民的氣候變化感知進行了研究,云雅如等[37]對東北農民的氣候變化趨勢、極端氣候事件的感知進行了研究。不同個體的氣候變化感知會有所區別,針對個體的研究也是很有必要的。而人們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行為既有以家庭為單位的適應,也有個體的適應。前者如種植行為、灌溉行為等,后者如低碳出行行為等。在當前的研究中,選取家庭和個人2個不同的單位究竟有什么區別,并沒有詳細的加以區分。但來自墨西哥農村的研究表明,針對農戶的政策而不是針對個人的政策有利于提高氣候變化適應能力[38]。
2.2.2 不同產業類型的從業者 氣候變化對農業有非常重要的影響,通常會提高農民的貧困率,并增加他們的脆弱性[39]。牧民依賴天然草原維生,也同樣面臨著氣候變化的影響[40]。農民是農業生產的主體,牧民是草原牧區畜牧業生產的基本單位。因此國內外針對農民與牧民的研究相繼開展。例如,朱紅根等[42]對南方地區水稻種植戶氣候變化適應行為進行了研究,韓穎等[41]對內蒙古牧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適應行為開展研究。在非洲地區也開展了很多農民對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的研究。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地區農民的氣候變化風險感知與信息渠道有密切關系[43]。埃塞俄比亞尼羅河盆地的農民主要通過選取不同作物品種、改變耕作方式、灌溉方式等來適應氣候變化[44]。除了對小麥種植戶、水稻種植戶和咖啡種植戶[45]的研究外,還有針對葡萄種植戶與葡萄酒釀造者的研究,葡萄種植戶與葡萄酒釀造者對氣候變化趨勢感知與儀器記錄結果相近,而且氣候變化還影響了葡萄酒的品質[46]。
2.2.3 男性與女性 氣候變化的風險對于男性和女性并不是相等的。在很多貧困地區婦女需要為家庭準備水、食物和燃料,氣候變化使婦女獲得這些資源更困難。同時父母角色假設(parental roles hypothesis)認為,那些有孩子在家的女性會比男性以及其他女性更多的關心環境質量[47]。另外,Demetriades等[48]認為女性在體力方面處于弱勢,在勞動市場上也會受到歧視,使得女性面臨更嚴重的氣候變化風險。我國女性數量龐大,又有自己獨特的文化,盡管目前國內已有性別對于環境意識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但性別與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2.3 研究方法
當前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研究主要有定量研究與質性研究兩大類,不同的研究有不同的方法體系。質性研究的方法包括深度訪談和觀察法等,分析數據則有扎根理論等。鑒于目前文獻主要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本文僅重點介紹定量研究方法。
2.3.1 理論框架 理論框架是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中一個亟待加強的部分。Grothmann等[14]提出了MPPACC(model of private proactiv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模型來分析感知與適應行為,該模型把感知、風險評價、適應評價和適應動機等聯系起來,可以更好地從理論上理解適應行為與感知之間的關系。但是該模型過于復雜,缺乏有效的數學方法實現具體的分析。有些學者[24]對MPPACC模型的某幾個要素進行了實證研究,有些學者則根據自己的經驗建立簡單的模型進行分析。筆者認為計劃行為理論(TPB)相對比較成熟,是社會心理學中重要的態度行為關系理論,該理論認為:態度、主觀規范和知覺行為控制影響行為意向,行為意向進而影響人的行為(圖2)[49]。這一理論可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進行實際數據分析,在社會心理學領域已有大量的文獻發表,今后可望引入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中來。

圖2 計劃行為理論分析框架[49]
2.3.2 問卷調查 在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中,被調查者的感知與適應行為難以用觀察、文獻等方法獲得,所以問卷調查是這類研究獲得數據的重要方法,95%以上的文獻都用到了問卷調查,但實際應用中有很多問題需要得到研究者的重視。在問卷設計方面很少有關于量表的研究,一般都是根據自己的研究需要來進行設計,問卷的效度與信度也很少有檢驗的。另外我們總是根據部分調查結果來反映總體樣本的情況,然而目前研究中對問卷的抽樣方法多數語焉不詳,這直接關系到數據的質量。總體而言,在問卷調查方面,今后的研究應多借鑒社會學和心理學方面的社會調查方法。
2.3.3 數據分析方法
描述統計是一種簡單有效和常用的方法,除了概念分析類的文章外,幾乎所有的文獻都會用到這種方法。其中均值與頻率統計是最常用的方法[50],這可以直觀反應調查數據的統計結果。但是,還有一些統計值也非常有用,在其他學科中廣泛應用,例如,眾數可以反映調查數據中出現最多的變量值,標準差可以反映數據的離散程度,此外還有偏態、峰態也是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描述統計中值得借鑒的統計值。
回歸分析是當前文獻中常用的一種方法,其中尤以Logistic回歸和Probit回歸最為盛行。Logistic回歸又分為二項Logistic回歸、多分類Logistic回歸和有序多分類Logistic回歸[51]。Probit回歸與Logistic回歸類似,只是假設殘差為標準正態分布。但是國內將這幾種模型主要應用于醫學、旅游和社會學等方面,在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方面使用得很少。這兩類回歸的基本原理本文不再贅述,今后研究要注意的是構建不同回歸模型時的假設前提。
3.1 氣候變化感知形成與適應行為選擇機制
公眾氣候變化感知形成與適應行為選擇不僅與氣候變化背景有關,還與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背景等非氣候因素有關,但其內在心理機制尚不清楚。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影響因素眾多,人口學變量長期被用來解釋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除了社會經濟變量、自然背景外發現和控制其他更多的潛在變量也是今后需要注意的問題。
氣候變化具有全球性,而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則有地域性的特點[52]。盡管前人已經開展了很多地區的實證研究,但今后一方面要繼續開展不同區域不同對象的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測量,并提醒決策者注意不同區域不同對象的差異性;另一方面需要注意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還是動態變化的[53],這也是測量的一個難點。
3.2 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相互作用機制
人們普遍認為感知和行為之間的關系很密切,很多研究中把氣候變化感知作為適應行為的一個或多個影響因素,利用數理統計分析氣候變化感知對適應行為有無顯著影響[54]。例如農戶對干旱等極端氣候的感知越強,越傾向于采取適應措施[55]。朱紅根[42]認為農戶的氣候變化感知越強,采取保護性耕作行為的概率就越大。田青等[56]提出可以應用行為心理學來分析農戶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機理和反饋機制。然而氣候變化感知如何作用于適應行為,適應行為怎樣反過來影響氣候變化感知,尚無明確結論和模式提出。這是一個有難度但必須要解決的理論問題。
3.3 代表性與區域性問題
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往往采用抽樣問卷調查獲得基礎數據,然后對調查問卷進行統計分析,得出一個中國或者較大區域的相關結論。甚至有人根據研究的區域大小,來判斷研究的價值大小。當然采用大區域抽樣方法得出的研究結論對我們了解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大體狀況有很大的價值。然而以農戶為例,應星曾在農村研究評述時認為:“就中國村莊之多,差別之大而言,不要說4個,就是作40,400個村莊調查,恐怕也不敢斷言它們就是中國村莊的典型代表”[57]。氣候變化本身區域性顯著,所以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區域性也非常明顯,是否也需要考慮調查的代表性與區域性問題呢?這是今后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3.4 多學科交叉
Palmer等[58]指出今后要鼓勵自然科學家和社會學家之間的合作,因為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方面的研究不僅和自然科學領域有關,而且和社會科學領域有關,涉及到了氣象學、地理學、社會學、心理學等眾多領域。今后的研究應該吸收不同學科中有益的東西,取長補短,整合研究視角,改變過去只依托本學科的背景和方法,討論公眾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的問題。新興起的環境社會學研究內容與研究方法日益貼近,所以其研究視角對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3.5 政策推薦與宣傳
首先,一方面關于在國家層次上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已有很多成果,但是在各級政府層面上的適應氣候變化的政策建議還不是很多。另一方面無論國家還是各級政府的適應氣候政策和對公眾的引導策略都應考慮公眾的氣候變化感知和現有適應行為的特點。根據各區域的實際情況,結合公眾的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為各級政府提供有效的政策建議,既是該類研究的一個重要目的,也是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得到社會各界認可的一個關鍵。其次,已有研究表明,一方面氣候觀測的事實和公眾對于氣候變化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另一方面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可能與大眾傳媒密切相關,而氣候變化的事實只有被公眾所認可,才能成為影響人們行動的一種“客觀”事實。所以今后在對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調查的基礎上,利用媒介進行宣傳,將有利于提升公眾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第三,不可否認當下仍有許多偏重于技術研究的專家和學者對公眾氣候變化感知和適應行為方面的研究比較輕視,認為既然已有氣候變化的觀測事實,無需關注普通公眾的感知。在這種思路下極有可能制定出比較簡單和武斷的政策來,從這個角度來講,今后的政策推薦和宣傳工作也是很有必要的。
因此,基于實證研究的政策設計,傳媒對普通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影響,專家、政府工作人員與普通公眾氣候變化感知的差異等,都屬于未來研究的內容。
(1) 人類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適應可謂伴隨著整個人類歷史的進程,但在當前氣候變化背景和人口壓力下,人們不得不由原先被動適應、自發適應改變為主動適應、有組織的適應,因此迫切需要對普通公眾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進行調研,為組織和引導普通公眾的適應行為,以及氣候變化適應政策和制度的制定提供戰略參考。
(2) 目前我國在這方面的研究既有圍繞氣候變化感知展開探討的,也有針對適應行為進行分析的。起初氣候變化感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索氣候變化儀器記錄與氣候變化感知的差異,分析氣候變化感知的影響因素,隨后新的模型和影響因素被研究者不斷采納進行實證分析。在適應行為方面起初是分析各種適應行為的百分比和影響因素,隨后對不同的群體、不同區域進行了研究。
(3) 在查詢這2個領域公開發表成果的基礎上可知,中國在這方面仍處于起步階段,研究成果的數量與影響力遠遜于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區,同時也無法滿足為國家戰略發展提供咨詢服務的需要。因此面向國家和公眾需求,以主動適應氣候變化為導向,開展不同類型區域不同主體的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調查,深入探討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行為的相互作用機制,提升適應行為的策略與管理政策體系,今后有望做出有影響力的成果來。
[1] 姜彤,李修倉,巢清塵,等.《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和脆弱性》的主要結論和新認知[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 2014,10(3):157-166.
[2] Adger W N. Social capital, collective ac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 Economic Geography, 2003,79(4):387-404.
[3] Fara K. How natural are “natural disasters”?: Vulnerability to drought of communal farmers in Southern Namibia[J].Risk Management, 2001,3(3):47-63.
[4] 史興民,劉春霞.煤礦區居民對環境問題的感知:以陜西省彬長礦區為例[J].干旱區地理,2012,35(4):107-114.
[5] 周旗,郁耀闖.關中地區公眾氣候變化感知的時空變異[J].地理研究,2009,28(1):45-54. ]
[6] Liu Zhongwei, Smith J W J, Safi A S. Rancher and farmer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J]. Climate Change, 2014,122(1):313-327.
[7] Howe P D, Leiserowitz A. Who remembers a hot summer or a cold winter? :The asymmetric effect of beliefs about global warming on perceptions of local climate conditions in the U. S. [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13,23(6):1488-1500.
[8] 張倩,孟慧新.氣候變化影響下的社會脆弱性與貧困:國外研究綜述[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31(2):56-67.
[9] 俞國良,王青蘭,楊治根.環境心理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10] 彭建,周尚意.公眾環境感知與建立環境意識:以北京市南沙河環境感知調查為例[J].人文地理,2001,16(3):1-4.
[11] 徐美玲,王秋原.影響基隆河流域居民對其住家環境之識覺及因應行為[J].中國地理學會會刊,1990(18):23-29.
[12] Grothmann T, Patt A. Adaptive capacity and human cognition: The process of individual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5,15(15):199-213.
[13] 李西良,侯向陽,丁勇,等.天山北坡家庭牧場尺度氣候變化感知與響應策略[J].干旱區研究,2014,31(2):285-293.
[14] Leiserowitz A A. Climate change risk perception and policy preferences: The role of affect, imagery, and values[J]. Climatic Change, 2006,77(1):45-72.
[15] Nisbet M C, Teresa M. Trends: Twenty years of public opinion about global warming[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2007,71(3):444.
[16] IPCC. Climate Change 2007: Impacts, 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 Contribution of working group ii to the fourth assessment report of the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 [M]. Cambridge, UK and New York, US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17] 朱紅根,周曙東.南方稻區農戶適應氣候變化行為實證分析[J].自然資源學報,2011,26(7):1119-1128.
[18] Black R, Bennett S R G, Thomas S M, et al. Climate change: Migration as adaptation [J]. Nature, 2011, 478(7370):447-449.
[19] 陳海,梁小英,郗靜.生態脆弱區土地利用變化與農戶響應研究[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20] 劉華民,王立新,楊劼,等.農牧民氣候變化適應意愿及影響因素:以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為例[J].干旱區研究,2013,30(1):89-95.
[21] 周景博,馮相昭.適應氣候變化的認知與政策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21(7):57-61.
[22] Dang H L, Li E, Nuberg I, et al. Farmers’ assessments of private adaptive measures to climate change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A study in the Mekong Delta, Vietnam[J]. Natural Hazards, 2014,71(1):385-401.
[23] 王全忠,周宏,陳歡,等.農戶對氣候變化感知的有效性分析:以江蘇省水稻種植為例[J].技術經濟,2014,33(2):71-76.
[24] Leiserowitz A A. American risk perceptions: is climate change dangerous[J]. Risk Analysis, 2005, 25(6):1433-1422.
[25] 鄧茂芝,劉壽東,張洪廣,等.干旱區內陸河流域不同特征居民對氣候變化及冰凍圈變化的感知差異分析:以烏魯木齊河流域為例[J].冰川凍土,2011,33(5):1074-1080.
[26] Davidson D J. Haan M. Gender, political ideology, and climate change beliefs in an extractive industry community[J]. Population Environment, 2012,34(2):217-234.
[27] Li Chunyan, Tang Ya, Luo Han, et al. Local farmers’ 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and local adaptive strategies: A case study from the Middle Yarlung Zangbo River Valley, Tibet, China[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52(4):894-906.
[28] Engel U, Potschke M. Willingness to pay for the environment: Social structure, value orient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n a multilevel perspective [J]. Innovation: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1998,11(3):315-332.
[29] Deressa T T, Hassan R M, Ringler C. Perception of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y farmers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2011,149(1):23-31.
[30] 王海,侯向陽,秦艷,等.阿拉善荒漠區牧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及應對措施初探:以阿拉善左旗和阿拉善右旗為例[J].草業科學,2011,28(9):1718-1723.
[31] Deressa T T, Hassan R M, Ringler C, et al. Determinants of farmers’ choice of adaptation metho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19(2):248-255.
[32] Akinwumi A, Adesina J B. Farmers’perceptions and adop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vidence from analysis in Burkina Faso and Guinea, West Africa [J]. Agricultural Economics, 1995,13(1):1-9.
[33] 侯向陽,韓穎.內蒙古典型地區牧戶氣候變化感知與適應的實證研究[J].地理研究,2011,30(10): 1753-1764.
[34] 郁耀闖,周旗,王長燕.陜北地區公眾氣候變化感知的時空變異[J].西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41(1):134-138.
[35] 譚靈芝,馬長發.中國干旱區農戶氣候變化感知及適應性行為研究[J].水土保持通報,2014,34(1): 220-225.
[36] 常跟應,李曼,黃夫朋.隴中和魯西南鄉村居民對當地氣候變化感知研究[J].地理科學,2011,31(6):708-714.
[37] 云雅如,方修琦,田青,等.黑龍江省漠河縣鄉村人群對氣候變化的感知方式與認知結果[J].地理科學,2009,29(5):745-749.
[38] Campos M, Velázquez A, Mccall M.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climatic variability: A case study of small-scale farmers in rural Mexico[J]. Land Use Policy, 2014,38(38):533-540.
[39] Rodima T D, Olwig M F, Chhetri N. Adaptation as innovation, innovation as adaptation: An institutional approach to climate change[J]. Applied Geography, 2012,33(1):107-118.
[40] 汪韜,李文軍,李艷波.干旱半干旱區牧民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及應對行為分析:基于內蒙古克什克騰旗的案例研究[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48(2):285-295.
[41] 韓穎,侯向陽.內蒙古荒漠草原牧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和適應[J].應用生態學報,2011,22(4):913-922.
[42] 朱紅根.南方稻區農戶適應氣候變化保護性耕作行為研究[J].江西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22-26.
[43] Dang H L, Li E, Nuberg I, et al. Farmers’ perceived risk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A study in the Mekong Delta, Vietnam[J].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4,54(2):331-345.
[44] Temesgen T D, Rashid M H, Claudia R, et al. Determinants of farmer’s choice of adaption methods to climate change in the Nile Basin of Ethiopia[J].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19(2):248-255.
[45] Quiroga S, Suarez C, Solis J D. Exploring coffee farmers awareness about climate change and water needs:Smallholders perceptions of adaptive capacity[J]. Environmental Science & Policy, 2015,45(1):53-66.
[46] AntonellaB,GerardB,MarcoB,et al.European winegrowers’perceptions of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options for adaption[J]. Regional Environmental Change, 2009,19(2):61-73.
[47] McCright A M. The effects of gender on climate change knowledge and concern in the American public[J]. Population and Environment, 2010,32(1):66-87.
[48] Demetriades J, Esplen E. The Gender dimensions of poverty and climate change adaptation[J]. IDS Bulletin, 2008,39(39):24-31.
[49] 段文婷,江光榮.計劃行為理論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 2008,16(2):315-320.
[50] 王世金,李曼,譚春萍.山區居民對氣候變化及其影響與適應的感知分析:以玉龍雪山地區為例[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3,9(3):216-222.
[51] 侯彩霞,趙雪雁,張亮,等.社會資本對農戶信貸行為的影響[J].干旱區地理,2014,37(4):831-836.
[52]RashidMH,AfrozS,GaydonD,etal.ClimatechangeperceptionandadaptationoptionsforagricultureinsouthernKhulnaofBangladesh[J].Applied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 2014,2(1):25-31.
[53]AdgerWN,VincentK.Uncertaintyinadaptivecapacity[J].ComptesRendusGeoscience, 2005,337(4):399-410.
[54] 靳樂山,魏同洋,胡振通.牧戶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適應:以內蒙古四子王旗查干補力格蘇木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14,29(2):211-222.
[55]SeresC.Agricultureinuplandregionsisfacingheclimaticchange:Transformationsintheclimateandhowthelivestockfarmersperceivethem:Strategiesforadaptingtheforagesystem[J].Fourrages, 2010, 204:297-306.
[56] 田青,方修琦,喬佃鋒.從吉林省安圖縣案例看人類對全球變化適應的行為心理學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5,20(8):916-919.
[57] 應星.評村民自治研究的新取向[J].社會學研究,2005(1):221.
[58]PalmerPI,SmithMJ.Earthsystems:Modelhumanadaptationtoclimatechange[J].Nature, 2014,512(7515):365-366.
Research Progress in Public Perception and Adaption Behavior of Climate Change
SHI Xingmin1,2
(1.CollegeofTourismandEnvironmentScience,ShaanxiNormalUniversity,Xi’an,Shaanxi710062,China; 2.DepartmentofSociology,UniversityofCentralFlorida,Orlando,Florida32765,America)
[Objectiv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people’s perception and adaption to climate change, we attempt to review the progress in this field. [Methods] Recent relevant literatures about public perception and adaption behavior of climate change were extensively reviewed and analyzed. By the comparison of study contents, methods and respondents, the study progress of the public perception and adaption behavior of climate change were reviewed and forecasted, and flaws in the existing studies and the key points in future studies were listed. [Results]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the examination of public’s perception of climate change, including perception of climate trends(temperature, precipitation, disasters), climate change knowledge, phonological change, private adaptive measures, assessment of adaptive measures, the needs of policy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perception and adaption of climate change. [Conclus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climate change, studies should be enhanced in the measurement of perception and adaption behavior of climate change,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perception and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behavior, the discussion of general representative questions and regional problems, on the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management recommendations. The research framework involves initial climate data analysis and subsequent social enquiry and analysis, so it is important that has embodied a balance of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 analysis. This trend is not only an innovative and empirical theory of the social dimension of climate change science, but also a need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climate change; perception; adaption; progress; public
2016-03-26
2016-06-0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過去300年新疆平原區湖泊演變及其對氣候變化的響應”(41271159); 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15YJCZH141);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14SZYB15)
史興民(1975—),男(漢族),山西省襄汾縣人,博士,教授,主要從事環境社會學等方面研究。E-mail:realsimon@163.com。
10.13961/j.cnki.stbctb.2016.06.043
A
1000-288X(2016)06-0258-07
P467, X24
文獻參數: 史興民.公眾對氣候變化的感知與適應行為研究進展[J].水土保持通報,2016,36(6):258-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