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曉蘋,陳 蓮
(河南應用技術職業學院,河南 鄭州 450042)
我國是農業大國,農村經濟體制的改革一直是我國改革的重點。長期以來我國將主要資源投入到工業經濟的發展中,農業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我國對農村經濟制度進行了長期的探索和嘗試。
在社會主義改造時期,我國農村開始實行農業合作化。合作化初期,農村經濟取得了較快發展,農民增加了收入。但隨著經濟的發展,這種制度的弊端逐漸顯現。這種生產合作社是建立在高度集體化的基礎上,強調“一大二公”,集體吃大鍋飯,干多干少一樣多,挫傷了農民的積極性,使生產力受到的破壞,最終導致農業合作經濟解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揭開了中國經濟改革的序幕。農村率先進行改革,普遍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以包產到戶為主要特征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獲得了生產和經營的自主權,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使中國經濟迅猛發展。1999年,中國糧食產量達到5.08億t,比1978年增加2億多t,生產能力已穩定在5億t以上,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產糧國[1]。隨著經濟形勢的變化,這種一家一戶的家庭生產模式已不再完全適應新形勢,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弊端逐漸顯露,農民積極性無法進一步提高,阻礙了農業現代化和機械化的發展、土地資源市場配置、勞動力的解放和農業基礎設施的修建,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農業的發展。
經濟體制改革將會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有必要建立一種新型的農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以農戶為主體、以農村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的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合作組織,以其成員為主要服務對象,對各類農產品提供銷售、加工、運輸、貯藏等相關信息和技術,實現成員間的互助[2]。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為社員提供所需的服務和技術,主要目的是保障成員的最大利益。
自2007年7月1日《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實施以來,農民專業合作社在河南省得到了迅猛發展。據河南省工商局統計,到2013年底,全省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70 091個,占全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總量的7.1%,居全國第三位。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提高農民組織化和產業化水平,增強農民市場談判能力,提高農民抗風險能力,促進農民增收,推進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有效組織形式[3]。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最關鍵的是發展農村生產力,增加農民收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家庭式生產方式生產成本高,難以形成規模,加上信息不暢、科技含量低,農業經濟效益并不明顯。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為一種自愿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合作組織,通過規模經營、聯合作業,可將資金、農民、土地、技術、服務和信息等生產要素有效組織起來,降低生產成本,實現規模化生產和規模化經營,提高市場競爭力,有效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實現農民持續增收致富的目的。
我國現行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是以家庭承包經營為基礎、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形勢發生了深刻變革,家庭聯產也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在堅持農村基本經營制度——家庭承包經營不動搖的基礎上,農民專業合作社將各種生產要素有效組織起來,為農戶提供種植、生產、儲存、銷售等各個環節的服務,形成了多元化、多層次、多形式的經營體系,進一步鞏固和完善了農村基本經營制度。
農民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主要力量。農村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有文化、會經營、懂技術的新型農民,農民專業合作社就有培訓農民的職能。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訓內容往往結合正在合作經營的項目和當時生產的實際和當地氣候特點,通過課堂講解、實地考察、現場指導、技術示范等多種方式方法,將農業技術、農業信息傳播給合作社成員,解決實際生產中的現實問題,有很強的實用性和針對性,這種手把手、一對一的技術傳播方式,易學易懂,同時使農民意識到技術的重要性,有效提高農民的技術水平和綜合素質,促進農業科技成果的推廣和應用。
近年來我國農業連年豐收,但農民收入并沒有大幅度提高,出現了“豐收悖論”。原因是農民種植作物未經過科學的市場調查,出現盲目跟風的現象。針對這個問題,農民專業合作社可組織社員進行市場調研,指導農戶根據市場需求合理調整產品結構和生產規模,并通過拉長產業鏈,發展深加工業,有效避免農產品集中上市導致的產品過剩和價格低廉的問題,可有效實現農產品供給基本平衡,為農產品市場的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必然趨勢,是快速發展農村經濟必由之路,是實現農村經濟繁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
2015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決定提出,加強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將供銷合作社農產品市場建設納入全國農產品市場發展規劃;加快發展供銷合作社電子商務等措施。
雖然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已非常成熟,但仍存在信息不暢造成的農機服務盲點,農產品銷售困難等一系列問題。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網上信息流通、購物已成為很多年輕人的一種生活方式,而農產品是生活必需品,市場需求巨大。2014年,農產品在無線渠道的交易占比獲得顯著提升,在以淘寶、天貓為代表的零售平臺尤為明顯,從2013年的14.23%提升到38.6%。電商平臺作為農產品零售和批發的重要渠道,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網上供銷合作社秉承綠色、助農、至誠、共贏的價值觀,樹立開放式接入、專業化運營、市場化經營的經營理念,建立專業、開放的涉農產品電子商務平臺“網上供銷社”,連接城鄉、服務三農,努力打造一條從田園到餐桌的綠色農產品通道。
“互聯網+”成為合作社跨區作戰的新利器。山東萊州市趙全憑借互聯網,靈活掌握信息,獲得豐富的網上資源和網上訂單,合作社迅速占領了市場。
利用互聯網,可使農機手和農戶供需信息暢通,使農機手可根據需求信息合理安排時間,農戶也可根據種植作物成熟時間,提前網上預約,避免錯過收割黃金期。互聯網的普及使農機服務渠道更暢通。
品牌是質量的象征、標準的承諾、信譽的保證、文化的凝結和個性的體現,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設有助于推動農業標準化生產,提高合作社成員的素質,提升合作社競爭[4]。真農網的真實農場在線,基于物聯網的農產品生長追溯技術,通過軟件自帶的相機實拍產品的每個生長階段,系統會自動記錄產品的拍攝時間、拍攝地點和拍攝人,給原產地產品一個有力的證明,為消費者提供了一個篩選優質產品的途徑,為農業企業增加了一個塑造品牌信任與口碑的技術手段。
農業專業合作社應全部實行標準化生產,積極培育更多的綠色有機品牌。建立健全農業產業檢測體系,對農業生產所需的化肥、農藥、飼料、獸藥、土壤和病蟲害等進行檢測與檢驗。農業專業合作社可利用物聯網的農產品生長追溯技術,將創立品牌和生產標準化結合起來,金典有機奶就是一個成功案例。河南農產品種類豐富,好想你棗,靈寶蘋果等都可利用此項技術,樹立讓消費者放心的農產品知名品牌,在國內外打開銷售渠道。
2015年6月,大連金州新區推出“集農業電子商務、高品質有機食品源產地直供、眾創空間等于一體”的農業產銷新模式,即“品魏農場”電子商務平臺,將使真正綠色農產品“直通”市民餐桌。
河南“雙匯”肉制品、“好想你”棗產品經過多年經營已初具規模,并在國內外有一定的知名度,現已借助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進行銷售。如果要進一步擴大經營規模,拓寬銷售渠道,應建立自己的網站和微信公眾號,成立網上供銷社,強化農業協會會員管理,借助物聯網的農產品生長追溯技術,建立農產品質量可追溯系統,全面建成線上交易平臺,線下配送體系,使廣大市民一點鼠標就可選擇并享受優質產品,建立農田和餐桌“直通車”。
在當今農村經濟形勢下,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的必然選擇。有著促進農業經濟發展、鞏固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促進農業科技推廣、穩定農產品市場價格的重要作用。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傳統農業經濟存在被重構基礎,利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結合互聯網技術成立網上供銷合作社,重新挖掘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新價值,引領著普通大眾消費方式的變革,不僅有利于未來農業經濟的發展,更是廣大農民致富奔小康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吳劍平,馬懷家.論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利弊及土地規模化經營的趨勢[J].泰安教育學院學報岱宗學刊,2008,12(4):40-41.
[2]晉雪梅,劉從九.網絡環境背景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農產品品牌管理存在問題與對策分析[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6,13(1):63-65.
[3]孟英玉.淺談“互聯網+”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影響[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旬刊,2015(35):262.
[4]李偉偉,史衛軍.農民專業合作社須注重品牌建設[J].上海集體經濟,2016(1):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