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孜古麗·阿布力米提
(新疆國家糧食質量監測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新形勢下黑胚小麥病及檢驗研究
◎阿孜古麗·阿布力米提
(新疆國家糧食質量監測中心,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黑胚小麥病又被稱為小麥黑點病,是一種在小麥胚或其他部位出現變色的病害。文章主要論述了我國在新形勢下對黑胚小麥病的研究及其流行規律和病因,同時闡述了新疆糧油產品質量監督檢驗站在應對黑胚小麥病上的檢驗措施。
黑胚小麥病;檢驗;研究
1913年黑胚小麥病首次被報道后,我國對這種出現在小麥身上的病害進行了大量的研究。黑胚小麥病的出現引起小麥外觀的美觀程度下降,營養品質發生改變,從而影響新出生的小麥幼苗。近些年來我國人民更加注重小麥的品質,對小麥的播種也尤為重視,黑胚小麥病已成為我國在小麥生產上急需解決的問題。
目前,還沒有過黑胚病影響小麥產量的一些相關的報告。黑胚病的病菌主要出現于小麥灌漿期,發病期是其中的顆粒不斷發育的過程中,這時小麥的穗數已基本完成,所以穗粒數和重量極大的影響著小麥生產的質量。有關黑胚病對小麥粒重的影響有很多的報道,有許多的研究認為黑胚病的籽粒的干粒重量都在一定程度上高于正常的籽粒,這類黑胚出現的主要是由于鏈格孢霉菌引起的。黑胚病粒主要影響有以下兩種:黑胚病種子的病情指數與病苗率之間呈明顯的正比例關系,與種子發芽率、出苗率、苗高、苗鮮重、根鮮重和根長呈現出非常明顯的反比例關系。
小麥的品質評價和檢驗的方法和手段均依據我國現有的行業標準進行。我國檢測小麥質量的方法在建國初期時就已確定,主要根據小麥在不同的方面的不同表現進行分類。我國在1962年頒布的對于黑胚小麥的驗證采用的是半等級半增減價格的檢驗標準,通過一些已經規定好的項目確定小麥的等級,用水分和雜質項目標準制定需要上升或降低的價格[1]。在1976年和1986年我國對小麥質量的檢驗標準進行了一系列更改,闡明了不同種類的小麥如何按照其容重分等,將小麥分為五大類、六個等級。1999年,我國出臺的小麥標準的準則更改了調整角質率、粉質率等一系列指標,同時增加了黑胚粒。為使多種小麥在最后的加工過程中的產品的品質有密切的相關性,我國的市場對優質的隸屬于同一個品種的小麥按容量和蛋白質含量進行分類和定等分級。
根據國家規定,我國的小麥按照籽粒顏色分類可分為五大類,包括硬白麥、軟白麥、硬紅麥、軟紅麥和混合麥。我國小麥的品種審定過程對小麥的內部品質和外觀進行詳細的要求,但這種方法影響了小麥的整體質量。雖然篩選出的是同一種類的小麥,但加工后會導致小麥品質不同,好壞品質相差過大,這大大限制我國小麥分類加工的發展,失去了小麥加工利用的本質意義。目前,我國使用國家十五科技通關自主研發的儀器對黑胚小麥進行研究,其判斷依據是小麥的角質指數,這和傳統的僅僅只用感官來測定角質率方法相比,大大提高了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和客觀性,黑胚小麥的詳細分類對于小麥的收購工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不僅保證我國小麥的品質,同時也很好地照顧到農民的利益。有研究表明,我國的小麥種類復雜混亂,質量不同,小麥的籽粒評判指標參差不齊,使我國的小麥分類指標制定受到了很大的限制,主要原因還是我國在相關方面的技術不夠完善,一旦我國掌握利用籽粒的質地分類小麥,將大幅度的減少黑胚小麥的出現。
測定小麥的品質,對小麥進行質量檢測是為了小麥的加工和利用。20世紀80年代中期我國實現了糧食高產目標,那時我國已基本解決了十幾億人口的溫飽問題,為滿足社會的發展需求和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水平,提高糧食的質量成為我國糧食的又一大新的目標,小麥的品質測定逐漸地得到了政府的重視,同時也成為行業上更加熱門的一個項目,在這個前提下,我國的小麥標準逐漸清晰。我國借鑒了西方先進的小麥質量評定體系,在優質的小麥中引入面團流變學,即對小麥的面筋含量和面筋的質量來衡量小麥的優劣,并制定一系列新的行業指標。隨后通過降落數值的限制對小麥進行進一步篩選,減少劣質小麥帶來的危害。我國的優質小麥標準規定的發布和實施,使優質的小麥得到培育和推廣,調整了我國的小麥種植的垂直結構,提高了農民的利益,對增加農民的收入起到了積極的作用[2]。由于小麥的面筋質量是以面粉的穩定性作為評定的依據,但該方法是以西方的面包烘焙技術所用面粉為依據,對于我國傳統的蒸煮面食,其結果還有待研究。
自2001年起,我國糧食局連續幾年在幾個主要省市開展一系列的小麥質量和品質的調查測試工作,為我國的小麥宏觀調控奠定了基礎,指導了小麥的收購和加工,促進了小麥生產和銷售的整個產業鏈的發展,從而大大提高了我國小麥的綜合競爭能力[3]。從小麥質量測試報告的結果來看,我國小麥的特點是品種繁多,同樣的品種在不同地區會有不同的品質,且品質相差很大,形成的商品糧小麥和原小麥品種相比質量有一定的退化,部分地區小麥蛋白質含量雖高但品質很差,然而有些地區用來加工中式面制食品的小麥品質很好,但用現行的國家標準卻無法體現。
黑胚小麥全國各地普遍存在,但到目前為止,我國仍未出現真正可以避免黑胚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小麥的生長受地理條件、氣候因素、栽培條件的影響,但對其品質的影響并不是很大。使用現有的科學技術對黑胚小麥的檢驗也是各不相同,有所差異。
[1]張玉榮,張鴻一,周顯青,等.小麥受谷蠹侵害后其水分和容重變化研究[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16-21.
[2]張玉榮,王君利,周顯青,等.雜質類型及含量對小麥容重的影響[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1):7-11.
[3]吳存榮,唐道五,虞泓,等.小麥硬度指數測定技術研究現狀及應用前景[J].河南工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78-81.
Research of Black Embryo Wheat Disea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ziguli · Abulimiti
(The Center for Grain and Oil Inspecting of Xinjiang, Urumqi 830000, China)
Black embryo wheat disease is also known as the black spot disease of wheat, this is a kind of in the disease of wheat germ or other parts of the discoloration. 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research of black embryo wheat disease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nd the epidemic regularity and causes, expounds the response measures of xinjiang grain and oil products quality supervision and inspection to the question of black embryo wheat disease .
Black embryo wheat disease; Test; Research
S453.12
10.16736/j.cnki.cn41-1434/ts.2016.16.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