漠風



劉大為,1945年生,祖籍山東諸城。1968年畢業于內蒙古師范大學美術系。1980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研究生班。現任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教授、主任,解放軍美術創作院院長,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
主要作品《小米加步槍》《漠上》《陽光下》《馬背上的民族》《晚風》《巴扎歸來》《人民公仆》等。出版有《寫意人物畫技法》《劉大為速寫》《劉大為作品集》《劉大為小品集》《劉大為水彩畫作品》等。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重大展覽并獲獎,且在日本、英國、美國、德國、法國及中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展出。
在眾多描繪鄧小平同志形象的作品中,劉大為的《晚風》是給人印象最深、也是刊用最多的一幅。畫家擷取他閑暇在庭院讀報小憩的場景,以晚風中純樸的詩意捕捉這位偉人的心境。
劉大為是新時期在工筆人物畫和水墨寫意人物畫兩個領域都取得非凡藝術成就的畫家,他的《晚風》《馬背上的民族》《漠上》《巴扎歸來》和《雪線》已成為新時期中國畫的代表作,他所塑造的當代人文形象亦成為具有這個時代審美精神的民族形象。
從內蒙古大草原走出來的劉大為,是新時期從民俗風情中發掘詩情的突出代表。不論是描寫三口之家放牧中休憩的《馬背上的民族》,還是塑造蒙古族少女的《漠上》;也不論是刻畫琴師的《草原上的歌》,還是訓練幼童單騎放牧的《雛鷹》,劉大為在作品中捕獲的草原或沙漠中的人物形象都不在于敘事,而在于形象塑造本身所傳遞出的質樸的情感,在于形象塑造本身揭示出的人對于獵犬、牧馬和駱駝的親情關系,在于形象塑造本身呈現出來的人畜與草原、沙漠的和諧統一。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大草原,他沒有表現蒼涼與荒寒,而是追尋恬淡卻又醇厚的風土人情、漂泊而又寧謐的游牧生活、艱辛而又甘甜的勤勉勞作。他的工筆人物畫發掘了蘊藏在那個粗獷、血性和剽悍的民族中的一種純樸的詩意,從而重塑了一個游牧民族的審美形象。
對于民俗詩情的發掘,也意味著藝術語言的鄉土意韻與純樸質感的創造。劉大為的工筆人物畫,不是用濃艷華麗的色彩去夸張蒙古族人物的膚色與服飾,而是以淡彩減弱其膚色與服飾的厚重感,并以牧馬、獵犬和荒漠的清墨色增加這種具有地域特征的工筆人物畫的淡雅格調。他在畫面中運用的線條,于溫婉柔和之中顯現出內斂的骨力。他的形象塑造具有典型的線條勾勒的工筆畫語言特征,但線條又絕不肆意夸張獨立于形象的塑造之外,而是巧妙地隱顯于輪廓與結構之中,有機地游刃于形象與色彩之間。
如果說寫意性是他在工筆人物畫中求得靈變的重要方式,那么,以工養寫則形成了他的水墨寫意人物畫嚴謹的造型特征。劉大為一直堅守工筆與寫意并舉的路子。他有非常扎實的西畫功底和造型能力,加之長期養成的勤奮畫速寫與水彩的習慣,在水墨寫意畫上的人物造型真正做到了得心應手、手到擒來。他的水墨人物畫往往都是在超越以形寫神之后而體現出筆墨意蘊的品位與格調,并且,這種品格古雅的筆墨之中依然保留著生活中人物形象的鮮活與生動。
在劉大為的寫意人物畫作品中,很少使用濃重的墨色,也很少干皴渴筆,而是用行草書式的線條賦予形象以靈動、灑脫、飄逸的視覺美感,大塊的偏鋒濕墨用于駱駝、牧馬和獵犬的表現,面部的精微之處往往在勾皴的基礎上敷以水潤墨色,從而形成了他畫面特有的線與面、筆與墨、疏與密、虛與實、光與影的辯證關系。他對筆墨有很好的悟性和控制力,既可畫氣勢恢弘的巨制,又能畫趣味十足的小品;既善于駕馭主題性的人物創作,又擅長描繪抒情性的生活小景。他的筆墨率性而不粗野、簡潔而不空疏、灑脫而不恣肆。
劉大為的生活基礎是青少年時代的內蒙古草原生活。廣袤的草原、浩瀚的沙漠、湛藍的天空、悠游的白云以及內蒙古游牧民族粗獷勇敢的性格,都成為他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創作資源。他畫草原、沙漠、雪域、駱駝、牧馬、民風古樸的蒙古民族、新疆維吾爾族和高原藏族人物形象,也都體現了他對自然與人的熱愛,體現了他通過這些審美形象所表達出的藝術主體的胸襟與品格。而在《晚風》《小米加步槍》《人民公仆劉少奇》《朱德與史沫特萊》和《不畏蜀道難》等作品中,我們又可以閱讀到他怎樣通過自己的畫筆來表達他對于現實主題與歷史主題的思考。這些作品不僅充分體現了他自己的藝術追求與個性風采,而且也塑造了當代審美中的中華民族的英雄形象。
從油畫到連環畫,從速寫到水彩畫,從工筆重彩到水墨寫意,從地方研究生到軍旅畫家,從主題性創作到藝術的個性追求,他的藝術旅途既有個人成長的獨特閱歷,也濃縮了他們這一代新中國的美術家所普遍具有的時代性。社會擔當意識和時代的使命感成就了他對于當代民族形象的塑造。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