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間,我國充分依托和利用社會資源,提高國防實力和軍事能力,大力推進軍地資源開放共享和軍民兩用技術相互轉移。以下為中國軍網梳理我國軍民融合科技領域的十大成果。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
“天河二號”超級計算機獲得世界超算“五連冠”。“天河二號”在基因分析與測序、新藥制備、大型飛機和高速列車氣動數值計算、汽車和船舶等大型裝備結構設計仿真、電子政務及智慧城市等領域獲得一系列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激光陀螺
我國激光陀螺研制水平躋身世界前列。激光陀螺集光、機、電、算等尖端科技于一身,廣泛覆蓋陸海空天多個領域。2014年,經過國防科技大學43年的艱苦攻關,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能獨立研制激光陀螺的國家。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的出色表現,更是離不開激光陀螺的貢獻。
北斗導航系統
中國自主建設、獨立運行,并與世界其他衛星導航系統兼容共用。北斗衛星定位系統可在全球范圍內全天候、全天時為各類用戶提供高精度、高可靠的定位、導航、授時服務,并兼具短報文通信能力,廣泛應用于道路交通管理、航空運輸和應急救援等領域。
“高分二號”衛星
獲得“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技術創新獎”。“高分二號”衛星數據正在為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城鄉規劃監測評價、交通路網規劃、森林資源調查、荒漠化監測等行業和首都經濟圈等區域應用提供服務支撐。它提升了低軌道遙感衛星長壽命高可靠性能,提高了我國高分辨率對地觀測數據自給率。
民爆器材及爆破一體化工程平臺
獲得“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產業先鋒獎”。民用爆破器材行業作為國家的基礎性行業,其產品廣泛應用于煤炭、冶金等采礦、建材開采、機械加工、水電工程、農村基礎設施及城市建設和國防施工等多個國民經濟領域。
無人機
可實現高分辨率影像的采集。無人駕駛飛機簡稱“無人機”,是利用無線電遙控設備和自備的程序控制裝置操縱的不載人飛機,既能用于軍事領域執行空中偵察監視、情報搜集、信息中繼、靶標模擬、對地攻擊、打擊效果評等多種任務,又能應用于航空攝影。
智能機器人
精密集成各種傳感設備的智能機器人作戰平臺,被譽為人類士兵的“完美替代者”。智能機器人有相當發達的“大腦”,在腦中起作用的是中央處理器,這種計算機跟操作它的人有直接的聯系。最主要的是,這樣的計算機可以進行按目的安排的動作。
無人駕駛車是中國政府重點支持的七大行業之一。無人駕駛汽車是一種智能汽車,也可以稱之為輪式移動機器人,主要依靠車內的以計算機系統為主的智能駕駛儀來實現無人駕駛。
履帶式輕小型無人平臺
無人作戰平臺指無人駕駛的、完全按遙控操作或者按預編程序自主運作的、攜帶進攻性或防御性武器遂行作戰任務的一類武器平臺。具有無人員傷亡或被俘以及設備的無人化設計優勢,并且成本低廉,隱身性能好。
華龍一號
獲得“國防科技工業軍民融合發展技術創新獎”。“華龍一號”是中核集團和中廣核集團在我國數十年核電建設運營成熟經驗基礎上,汲取世界先進設計理念合作研發的第三代核電技術自主創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