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勝賢
故鄉中秋月
高勝賢

高勝賢
1956年6月1日 出生。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曾任本溪市民藝家協會副秘書長、本溪市投資學會理事。百篇作品在報紙雜志發表,《承諾》獲全國金融政研征文二等獎,《建行出彩溪城》獲本溪市“和諧杯”征文一等獎。在2014年遼寧省資源中心承辦的紅色電影影評中,《熒屏上下話雷鋒》獲一等獎,并入影評合集。
望著越來越圓的中秋月,我回了趟老家。在品味田野馨香、享受故鄉明月時,追尋青春的影子,閃現花甲的靈感。
當靚馬快客行至鐵剎山腳下時,已是黃昏時分。晚霞輝映山林,閃爍搖曳的金光。成熟的大地,陶醉著行者,車內發出的贊嘆,舒展了我的鄉愁。
在故鄉——南嶺就近的公路旁下車。為享受暮露的滋潤,我抄山澗近道,亮開軍步,向嶺上攀登,當汗潤雙眼時,村頭已到近前。
此時圓月初露,我心豁然開朗。明月下,幾排移栽的楓樹,黃紅相間的葉片泛著清韻;村后大片的松林茂盛濃密,莫測高深。幾十棟二層小樓、“北京平”錯落有致。
“村村通”柏油路上,傳來陣陣轟鳴聲,接著駛來幾輛農用小汽車,數道交叉變幻的燈光,晃閃出山村生態園豐盈的秋夜。銀色的月光下,滿載的玉米黃燦燦的。車燈遠射的視線中,幾串懸掛的紅辣椒格外搶眼。被如此美景陶醉的我,靈感中不禁閃現出那次秋收的情致,浮現出“洪月亮”的美麗身影來。
在“改革春風吹滿地”的年代,多年戍邊當司務長的我,轉業回地方后,又經三年財專深造,到建行專業支行工作,管理剛興建的省重點水利項目投資,別提多開心了。恰逢中秋休息,我要回故鄉,賞明月會親人。
當年我從軍時,大哥算卦說我能當“團長”,還真一點不假。在北疆每年寒冷的六個月,能當上半年“團長”,現在仍散發軍人的火熱激情。
另外還有一個小秘密,就是我這個當年的帥兵弟,想見見傳聞中同齡的二哥在外打工時救助并娶回的“洪月亮”嫂子。
那日,在明月高懸時,我先悄無聲息地去看望三大伯和伯母。正是農忙時節,二哥與月亮嫂子,已回家準備明日的行頭了。
月光穿過明凈的玻璃,透亮著整潔的房舍。見二老未睡,我們又接上亮燈時的話題,伯母深情地說:真是蒼天有眼呢,讓你的“嘎”二哥,娶上這么賢惠能干的好女人。
正想曉知詳情的我,就央求伯母慢慢道來。那是你二哥在外打工時,一次大熱天的中午,行走在樓道內,碰巧看到從三樓,平摔下一位年青女子,有些“武把抄”的他,飛身上前,剛好將其托住。
原來是月亮的母親得了重病,她每天夜里都要護理,白天還要做家政活,一天,擦了一上午玻璃的她連困帶餓,正要收工時,發生了險情……
別看你月亮嫂子是南方人,可結婚沒多長時間,就成了這里的一把好手。不是她的一片孝心,經常來幫襯我們,家里能是這個模樣嗎?
第二天一大早,二哥嫂就過來了。果然名不虛傳,沙楞秀氣的嫂子,很像透紅的 “辣椒”,真是小山村一道養眼的風景啊。
一陣問候訴情過后,月亮嫂子麻利地搟出筋道的面條,臥上噴香的荷包蛋,讓大家吃得飽飽的。
滿心歡喜的我,同哥嫂坐著小汽車,來到一塊就近的玉米生態園。恩愛的他們一邊逗趣談笑,一邊痛快地掰著玉米棒。我在后面拿出插隊時練就的身手,緊隨其上,還時不時也溜個縫,風趣幽默一把。
偶遇青棵子就把它割成段,送給哥嫂當甜稈,也回味一下小時候的滋味,感覺與那時差遠了,可也能解渴。接過玉米稈的二哥戲笑說:“還是城里人懷舊啊,這上化肥的秸稈,連牛羊都不喜歡,你卻嚼得有滋有味。”
愉悅的氛圍,讓我們不知不覺就忙活到晌午,日到中天時,我們已把好大一塊地收割完了。這時哥嫂的小兒子高興(龍鳳胎),把從昨天收獲的玉米中翻找出的“末芽老”,放在早飯后還有余火的爐灶里,連皮帶瓤,外加地瓜、土豆一起燒烤,拿來當午飯。你別說,可比吃“青棒子”過癮多了。這時二哥借題發揮:“你嫂子就像這老苞米,越嚼越香啊。”二嫂幸福得更幽默:“當年你接我時,可是嫩著的村花呀。”
下午,我們加快了收割速度,看著還有大片站立的玉米,我就用在北疆戍邊時學到的方言土語,打趣道:“老爺子可就剩一桿子來高了,我們趕快把扒下來的玉米棒裝車吧。不然的話等掌燈一大后可就看不清了。”嫂子連忙一語雙關地戲笑說:“這不剛過中秋嗎?太陽落了,十六的月亮更圓呢。你哥可最喜歡‘紅月亮’了。”這時二哥望著嫂子傳情的杏核眼,美滋滋地接話道:“俺不是‘你走我也走’嗎。”
真如嫂子所言,當我們把沉甸甸的玉米棒運回家里時,圓圓的月亮升上天空,一天的勞累也消解了一半,那心情別提多爽了。
由于在縣城待久了,這樣累的活干得越來越少,所以一天下來感覺挺乏的。不過,借著銀色的月光,看到房檐下掛著的紅辣椒,余興仍濃的我,不由得唱起“紅月亮啊,紅月亮,溫柔又大方。紅月亮的嫂子情意長,醉了家鄉醉四方……”,看著嬌嗔的嫂子,會意的二哥,堆滿糧倉的金黃玉米,夢想故鄉美好的前景,我不由得大喊一聲:芝麻,開門……
晚飯的餐桌很有特色,三大娘炒了香噴噴的笨雞蛋小根菜、臘肉燉面瓜土豆,還有蘇葉地瓜梗、小黃瓜“鬼子姜”等小咸菜。哥哥溫熱了家鄉特產 “太平窯”(南嶺是太平村的一個組)老酒,入口濃醇,再喝上兩碗酸湯子,真是勞累變香甜,樂趣在其中啊。
“掌燈”多時,一些留守在村里的本家哥們紛紛前來敘舊,他們議論著要利用周邊新開發的燕東盛景——鐵剎山旅游資源,開發綠色生態園,觀光食宿街,把深山里的楓樹移栽到嶺前一些,加上各種水果樹,一年四季讓小山村葉紅、花艷、果香、菜鮮、雪白。再把外出打工哥們閑置的房舍騰出來,把老法炮制的湯子面、笨雞蛋、面倭瓜、特色小咸菜等綠色食品,充分利用起來。
兄弟們的一席話,讓我特感興趣,于是提議,幫他們把長期存單抵押“貸變現”,等投資盈余時再贖回來,減少利差損失,得到了大家的贊許——
再次踏上故鄉的富裕路,沐浴中秋月的清輝,看著生態園的五彩繽紛,感受旅游食宿街的光景,回憶往日的美好時光。我雖60掛零,但心向年輕,見景抒情,我好似正在喝“太平窯”,家鄉的美酒真醇哪,讓游子醉了田野,醉月亮!
責任編輯 劉宏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