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 限
長征后人的“長征”之路
吳 限

吳限
祖籍徽州,生于沈陽,畢業(yè)于沈陽師范學院中文系。現為遼寧日報采訪中心主任記者,遼寧散文學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曾旅居格魯吉亞、法國多年,任《歐洲時報》特約記者。旅法期間就讀于巴黎索邦大學世界美術史專業(yè),于《歐洲時報》《光明日報》《遼寧日報》《中國書畫報》《芒種》等發(fā)表散文、隨筆、美術評論數百篇。作品多次獲中宣部月評及國家、省級新聞獎。
當我見到葛江洋時,他正準備在沈陽新華購書中心做一次公益講座。“講的是關于長征的故事,題目就叫 ‘你所不知道的長征’。”他脫掉軍裝已經十年,可那軍人的灑脫和英氣依然可見。
“如果我們的后代遺忘了長征,將是整個民族的悲哀!”作為長征親歷者的后代,他對長征有著天然的親情;作為一個作家、一個解放軍退役大校,他又對傳承長征精神有著一種責任和擔當。
葛江洋的父親葛接調,曾任沈陽軍區(qū)后勤部軍需部部長、油料部部長,行政九級,享受正軍職待遇離休。他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4年挑著一臺縫紉機跟隨中央縱隊走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后,還親手為毛主席縫制了棉衣。老人家現今離開人世已經整整20個年頭了,歲月崢嶸,往事匆匆,他的經歷幾乎是中國工農紅軍的一個縮影。
如今,已近耳順之年的葛江洋,曾沿著父輩的足跡兩次重走長征路,四次登上井岡山,幾乎走完了中央紅軍長征時的主要路線;他經年研究長征的歷史,撰寫了大量關于長征的隨筆和散文,從特殊視角闡述長征的偉大意義,解讀長征精神;他義務為社會各界做長征講座,告訴人們所不知道的長征故事。他說,自己要用這樣一種方式體味父輩們的偉大和艱辛,讓長征的偉大精神影響和感動更多的人。
本來筆者是想聽一下就離開,可是一坐下就被葛江洋所講述的長征故事所吸引了,盡管精神準備不足,卻在那里足足聽了兩個小時。我發(fā)現,不僅是我,周圍那些自發(fā)前來聽講的人也都是全神貫注,他們既為長征的偉大精神和傳奇故事所吸引,也為葛江洋那神采飛揚、慷慨激越的情感所感染。
講座的開場,葛江洋說了自己的一段親身感受:
2003年,是自己當兵的第27個年頭。這一年,他晉升為大校軍銜。當他把自己佩戴大校軍銜的照片與父親授銜的照片放到一起時,他的內心感到一種震撼,甚至一種不安,一種膽怯。
他說,父親從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到1955年授予軍銜,也恰好是27年。“可那是怎樣的27年呀!那是槍林彈雨、九死一生的27年!”
他突然感到自己根本就不了解父親,也沒有認真地讀懂過父親,沒有認真去讀父輩們創(chuàng)造的歷史。而父親一生最榮耀和驕傲的,就是參加了這次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創(chuàng)舉。從那個時候開始,葛江洋下定決心,要認真地學習和研究父輩,研究長征。
提起父親葛接調,葛江洋說:“父親說自己是幸存者。”
葛江洋說,父親葛接調出生在江西省于都縣一個叫葛坳的小山村。當父親很小的時候,爺爺就去世了,是奶奶領著他到處討飯。當父親7歲時,要強的奶奶擔心孩子從小要飯會沒骨氣,就下狠心,把他送到城里一家裁縫店當了學徒。舊社會給人家當學徒是很苦的,頭幾年根本別想學手藝,凈是給人家干雜活。吃了無數苦頭,他終于學成了手藝,逐漸在當地還小有名氣。
1928年秋天,父親參加了共產黨的外圍組織“反帝大同盟”,并在當地組織抗捐抗稅斗爭,為此得罪了當地的地主惡霸們,他們要抓帶頭鬧事的葛接調,他只好躲到了山里。后來共產黨派人找到他,給他講了革命的道理,他便回到村里,動員村里的100多名青壯年成立了赤衛(wèi)隊,他當隊長,專門抗捐抗稅,與地主老財做斗爭。
村里的地主惡霸知道后,把奶奶抓起來吊打,逼她讓兒子回來投降。奶奶寧死不從,后來村里有人跑到山上給父親送信,他帶人連夜下山救出了母親,并警告老財們:今后誰要是再敢動他母親一根頭發(fā),就殺死他們全家!直到1945年,地主們確信紅軍已經走遠,葛接調音信皆無,遂找了一個借口,把奶奶抓起來毒打致死。1953年當父親第一次回鄉(xiāng)探親時,才知道分別了近20年的母親已經慘死。看到姑姑保存的血衣,他悲痛萬分,在母親的墳前號啕大哭,并不顧違犯紀律,拔出手槍對天連放數槍……
1929年,葛接調帶著自己的赤衛(wèi)隊參加了工農紅軍,這時他已經先后5次負傷并有彈片在身。
紅軍長征時,他隨中央紅軍一縱隊,和中央機關一起踏上了漫漫征程。可誰知,大多數人從此就再也沒有回來!
父親從家鄉(xiāng)村里帶出來參加紅軍的63個弟兄,經過幾次戰(zhàn)斗,很快就失去了聯(lián)系。直到全國解放后,他們幾經周折,才知道只有3個人活了下來,其他人就再也沒有了下落。后來,葛接調多年不敢回鄉(xiāng)探望,他說,家鄉(xiāng)的親人已經被敵人殺光,他不敢面對那些失去了親人的父老兄妹……
“你活著回去了,人家問你,我家的那個哪去了,你怎么回答?其實我也不知他哪去了,人家讓我出證明,說他們是紅軍家屬,我也沒法出呀!”
所以老區(qū)的許多紅軍家屬,因為找不到確實的證明,竟然無法享受紅軍家屬微薄的優(yōu)待政策。
父親曾經說,江西人民為中國革命付出了血的代價,長征路上的每一步都有江西兒女的鮮血,長征路上的每一天都有江西兒女在犧牲!
擁有一位參與過長征的父親,是葛江洋至今認為的最大“財富”。父親的力量,指引著他走過一個個人生坎途。
葛江洋,1958年出生,1976年入伍被分配到沈陽軍區(qū)一個偏遠倉庫,每天站崗放哨,施工種地,扛彈藥箱,運混凝土,他憑借著吃苦勤奮的品質一路摸爬滾打,在100多名新戰(zhàn)士中第一個入黨,次年又第一個直接提干。他在機關組織、干部、宣傳等部門都干過,當干事、當科長,年年都是先進;到基層倉庫、醫(yī)院當政委,單位也是連年達標,最后成長為一名師級指揮員。
在人生最風光的時候,他突然申請轉業(yè),并且選擇了自主擇業(yè),成為沈陽軍區(qū)唯一一個“棄官為民”的師職軍官。他說,要做自己喜歡的事。“政府不缺做官的,”讀書寫作成了他后半生的最愛。近年來,他出任了遼寧省散文學會秘書長、副會長,把文學社團搞得風生水起,發(fā)展成為省內最大的文學社團,并且在全國也頗有影響。學會期刊《遼海散文》成為許多文學愛好者的鐘愛。
于是,葛江洋也有了更多的時間來閱讀父親。
他說,父親是—個普通人。他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出神入化般的傳奇,他所給予的,只是一個老紅軍戰(zhàn)士、老共產黨員對黨、對革命的無限忠誠和無比投入;還有的,就是他那出自窮苦家庭,又經歷槍林彈雨、生死考驗之后,對一切利祿浮華所表現出的超然和淡漠。
父親是裁縫出身,他從參加紅軍那天起,—共做了三十多年的軍需工作,當了十幾年的被服廠廠長,直到成為軍區(qū)的軍需部長。一生中不知為別人裁制過多少衣服,批領過多少衣服,可在葛江洋的記憶中,除了部隊發(fā)的軍裝和一套灰色中山制服外,父親幾乎沒有穿過什么新衣服。父親穿的襯衣,都是補丁摞補丁,而且有舊不穿新,尤其喜歡穿部隊發(fā)的那種粗線襪子——葛江洋在當兵以后,還常常把部隊發(fā)的那種襪子帶回來給父親穿。有時,父親要洗澡時,發(fā)現家人將他的舊襯衣?lián)Q走,讓他換穿新襯衣時,甚至會大發(fā)脾氣。以至在父親病重住院時,全家翻他的木箱里,竟找不到—件新衣服帶去。葛江洋說,他的父母都是十分勤儉的人,在他們眼中容不得一點浪費和奢侈。比如,父親就很愛舊,他很少看到他有什么東西因為用得時間長了、用得舊了而輕易扔掉。父親用過的眼鏡、打火機、圓珠筆、煙嘴、毛巾等,都很有“資歷”的。父親和許許多多革命老前輩—樣,看他們吃的用的,很難相信他們是為全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出生入死過的功臣。
葛江洋說,當父親離開以后,母親曾難過地說:“你父親這一生,山珍海味沒吃過,名山大川沒去過,他太虧了!”但葛江洋說,父親卻給他留下了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長征到底是什么?”重走長征路,重讀長征的歷史,讓他重新認識了父親。葛江洋在講座中動情地告訴大家:長征在兩年的時間轉戰(zhàn)14個省,先后與強悍的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zhàn)役戰(zhàn)斗,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戰(zhàn),攻占七百多座縣城,共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平均每300米就有三個紅軍戰(zhàn)士犧牲,他們每天平均行軍近40公里,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跨越近百條江河,穿越方圓15200平方公里、被稱為“死亡陷阱”的水草地……
再來看一組數據。長征是付出巨大犧牲換來的:長征出發(fā)的時候,紅軍一方面軍86000人,最后到達終點時不到7000人,比例為11∶1,就是說長征路上是十死一生。長征是一場理想信念的遠征,更是一場不畏犧牲的遠征。
兩個小時的講座,聽者并沒有感覺時間漫長,人們被他生動的講述深深打動著。一位大學生后來說,這是我有生以來聽到的最生動感人的一課。還有一位部隊學員,主動介紹葛江洋去他的母校武漢軍事經濟學院去講課,當場預訂了機票。面對聽眾的熱烈反響,葛江洋謙遜地說,這其實是長征的力量,同時說明社會需要長征精神,年輕人也需要長征精神。因為長征精神是一種民族精神,它凝聚了中華民族精神寶庫中最珍貴的內涵。我們有責任,把長征精神傳遞給社會,傳遞給青年。他表示,只要有人想聽,他就會一直講下去。
這不禁使我想到于右任先生的詩句:“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在當今時代,我們承擔了民族復興的重任,面臨著執(zhí)政黨的考驗,面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的挑戰(zhàn),面臨著價值觀多元化的考驗,其實我們都更需要長征精神。長征精神中那些堅定理想信念、不怕犧牲付出、堅持獨立自主、維護團結統(tǒng)一和艱苦奮斗、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對我們每個人都有十分現實的意義。
分手時,葛江洋躊躇滿志地告訴我,我們今天一起回憶長征,解讀長征,是為了把人們拉回到那個有信仰、有信念的年代。正如習主席所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征,作為長征后人,我有責任把長征的歷史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真正認識到長征精神的偉大之處,不斷接受新的考驗。對我們而言,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只腳永遠放在另一只腳的前面。
目前,葛江洋受聘于遼寧省中共黨史學會講師團,已經先后在學校、部隊和社會團體中宣講了多場。他表示,要向更多的人宣傳長征精神,使長征精神成為我們今天實現中國強國夢、民族復興夢、個人幸福夢的精神動力,讓長征精神薪火相傳,發(fā)揚光大。
責任編輯 黃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