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麗萍
開放在因特拉肯的“茉莉花”
馬麗萍

馬麗萍
1962年生,女。遼寧省沈陽市人。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1984年畢業于遼寧文學院中文專業。曾在軍企做過文秘工作,現從事財務專業。自幼喜愛閱讀,尤其對文學.歷史及建筑方面有其獨到見解。愛好旅游,熱衷散文詩歌的寫作,《書城故事》征文獲得沈陽日報和書城聯合評比一等獎。部分作品發表在文學相關報刊及盛京文學網。
從小就知道瑞士有個聞名世界的阿爾卑斯山,長大才知道山底下還有個聞名瑞士的因特拉肯,就如同“桂林山水甲天下,陽朔山水甲桂林”是一個公式。因特拉肯小鎮坐落于圖恩湖與布里恩湖之間,兩汪如孩童眼睛般透明的湖,靜靜地滋潤著小鎮,就連那乖巧的波紋也是那么文靜、羞澀。自從影星赫本新婚燕爾到此度假,更讓溫婉柔美的小鎮名揚四海。小鎮從此染上赫本的碧玉唯美,赫本則終身透著小鎮的靈氣優雅。
2015年的早春,濃濃的草香把我從晨曦的夢中喚醒。漫步在只有5.7萬人口的小巷,花枝招展的野花肆無忌憚地撒滿路旁和圍墻,有幾簇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爬到了尖尖的屋頂,耀武揚威地在同伴面前炫耀著。碎石子鋪就的路旁,一座座別具一格的庭院建筑,將我帶入了安徒生童話般的夢境。院落里一般都是二至三層的小樓,有菱形三角形的,正方形和多邊形的。所有墻面都爬滿了青藤,院落沒有一塊裸土(因為瑞士法律規定,庭院綠化由主人負責,不允許有裸露土壤)。每個房子的朝向很隨意,星星點點的,錯落有致。有奶黃、橘紅、玫粉、果青等不同的顏色,建筑有哥特式、拜占庭式、俄羅斯式、羅馬式等不同風格。家家院落的大門不是羅馬柱式,就是鋼制鏤空藝柱。包括每個庭院的窗簾都是不同情調的,一般由三條不同顏色的布等距離錯落在精雕細刻的窗口,窗口上方鑲嵌著荷花邊的帆布雨搭。從外面一看,每個窗口都像在展示歐洲各國的國旗,同時也在展示女主人生活的安逸與雅致。
路旁一駕的歐洲20世紀古樸的馬車慢慢地向教堂行駛著。車上坐著一對滿臉皺紋的老夫婦,戴貝雷帽的老頭不知道說了一句什么笑話,胖胖的老太太一邊拍著他的手背一邊笑得流出了眼淚,老頭看著老伴的樣子則故作矜持的一臉得意。馬車四周插滿了鮮花,緩緩地游走在如同迪斯尼樂園色彩的街道上,一路笑聲飄香……這真是車在畫中走,畫在車邊游呀!看得癡呆的我真不知是跟著馬車前行,還是繼續留在樂園里欣賞詩情畫意的風景。
沿著一汪由阿爾卑斯山上的雪水蘊蓄的湖泊,幾只白天鵝禮貌地向我們不斷地點頭打著招呼,將我們的腳步牽引到鎮中心的街道。和藹守時的陽光暖暖地灑在街道上,來自世界的各色人種,豈肯放過這天景絕色的機會,擺姿勢,練造型,忙得不亦樂乎。走了幾個小時肚子開始耍脾氣了,姐妹們商量在就近的賓館用餐。
一進大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架漆黑的鋼琴。琴椅上一位二十多歲金色卷發的陽光帥哥,打著手勢歡迎我們。由于異國語言的障礙,我們禮貌地點頭回禮。突然帥哥做個請留步的動作,用流利的英語邀請我們為他的鋼琴配唱。面對突如其來的盛情,異國他鄉我們唱什么老外才能聽懂呀?隨行的麗姐靈機一動,脫口而出“茉莉花”。哈,帥哥興奮得手里打著響指,嘴里“ok,ok”叫個不停。
就在我驚詫之余,一首婉轉、悠揚的樂曲突然在大廳的四周蕩漾開來。剛剛還在賓館服務臺辦理手續和過往的賓客們大都停下手頭所有的事務,紛紛把頭轉向我們,并神奇般地挪動著腳步,開始向我們靠攏過來,并逐步把我們圍在了一個圓圈里。或許受了音樂的情緒調動,我們突然間不約而同地唱出了“好一朵美麗的茉莉花……”。
就在我們陶醉在家鄉茉莉花海之際,一對對客人開始翩翩起舞,熟悉的和不熟悉的,自動組成了舞伴,跳得是那么悠揚、嫻熟。有兩個胸前挎著孩子的奶爸,也經不住眼前的誘惑,抱著幼兒融入了舞池。孩子那清澈透明的藍眼睛,出神地觀賞著各色人種的表情,兩只胖乎乎的小手還隨著音樂的抑揚頓挫一揚一揚地伴奏。呵呵!舞池中央,一對70多歲的老年夫婦尤其引人注目。男士滿頭銀發,舞步嫻熟,一襲身白色休閑服。女士酒紅的羊毛連衣裙,一朵白色的茉莉花胸針恰到好處地鑲嵌在胸前。他們輕輕移動著優雅的腳步,如醉如癡,眼睛始終都沒有離開對方那深情的注目。我想,他們肯定在咀嚼著年輕時那段最浪漫的時光。被擠到角落里的一對黑白膚色的中年夫婦,一左一右護著褐色的女兒,美少女細腰翹臀,如公主般享受著三人共舞。這時,愈來愈多的人被現場的氣氛感染,擠不進舞池的人們就配合我們的歌聲用掌聲或腳踏聲打著節拍伴奏。
我完全被眼前的畫面驚呆了,難道小小的“茉莉花”,會有這么大的感染力?被這么多國家的人所接受著、熱愛著、傳唱著。瞬間,我身為花的故鄉人而興奮,并為跨越時空、超越國界的音樂而折服。看來茉莉花不僅僅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真想給茉莉花的作者點一萬個贊。樂曲終了時,所有在場的人都熱烈鼓掌,再鼓掌。身旁的兩個老外還挨個擁抱了我們幾個姐妹,一邊擁抱一邊指著自己的頭,用生硬的舌頭發出“西班牙”。其中一位還紳士般親吻了領唱者麗姐的手背,讓50多歲的美眉姐姐如少女懷春般臉色緋紅。嫉妒得我們幾個邊笑邊抓拍他們的 “罪行”,準備回去給姐夫 “告狀”。有三個法國小伙子用生硬的漢語與手勢配合,表達一定要到中國看長城,欣賞茉莉花。并豎起大拇指:中國“ok”茉莉花“ok”。此情此景,我這感性之人,馬上體驗了“潮濕的心”。
異國他鄉中人們對生活的熱愛,對音樂藝術的互動,對中國藝術的渴望,對中國人的友善。一曲“茉莉花”漂洋過海,將中華文化傳播到北歐的山山水水,連通了中西文化,溫暖了各民族多人種的心。
在國內我們經常聽到這首歌,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嗅”到如此的芬芳。我們也經常合唱這首歌,可從來沒有像今天這么多種族的人同時“醉”倒在美妙的旋律里。愿這株幽香淡雅的民族茉莉樹深深地扎根于因特拉肯,播撒友誼的種子,永遠盛開在熱愛生活的人們心中。揮別瑞士,別樣的風景境遇,徒生了一份由內而外的人文情懷。我一直都在苦苦地思索,我走了這么多世界名勝古跡,夢里夢外唯一讓我魂牽夢繞的因特拉肯究竟是什么呢?不就是那盛開的“茉莉花”嗎?
責任編輯 王瑞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