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蕙蕙
長征的腳步從未停歇
完顏蕙蕙

完顏蕙蕙
本名王曉暉,1996年畢業于遼寧師范大學中文系,現居沈陽,供職于中國農業銀行遼寧省分行。中國金融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自幼愛文,喜精致、幽默、有思想的文字,愛溫暖、感性、有活力的生活。
80年前的那個10月,陜北西風殘照,紅旗漫卷,歷時兩年的軍事史上最悲壯的武裝力量大轉移以紅軍的勝利會師作結。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紅四方面軍、紅二十五軍行程六萬五千里,轉戰14個省,以犧牲和失散16萬人的代價,擊潰國民黨軍數百個團,從此開創了中國革命新的一頁。
對長征,我原來只是在書本上認識的。直到有一天,我走進了沈陽軍區后勤史館,看到了一架德國生產的飛人牌手提式縫紉機,陪伴它的還有納鞋的錐子和纏線的線板們。據史館館長徐文濤大校介紹,1935年,時任紅一方面軍軍直縫紉班班長的葛接調就是挑著這種縫紉機走過雪山草地的。那一瞬間,于都渡口無聲的送別,大渡橋頭生寒的鐵鎖,岷山峰口凜冽的風雪,漫漫草地危險的泥潭,一個個可歌可泣的長征故事,一張張堅毅勇敢的鮮活臉龐,爭先恐后從記憶深處涌出,赫然站立在這個小小的木箱子上,我似乎聽見了80年前隆隆的炮聲,似乎看見了戰斗和行軍的間隙里,年輕的縫紉班長支起縫紉機為戰友縫補衣裳。我虔誠地伸出手,指尖觸在展覽柜沁涼的玻璃上,雪山草地的冰寒、長征精神的熾熱交替著從心頭轟然駛過,留下歷史的足音。
曾幾何時,人們認為長征早已遠去,早已在歷史的檔案中塵封沉寂。這次對史館的拜謁,讓我重新認識了長征,重新認識了長征精神。機緣巧合,我有幸結識了老紅軍葛接調的兒子葛江洋,聽他講述長征,講述父親的故事。他說,作為沈陽軍區后勤部軍需部長的父親帶著他們背著糞筐上街撿糞,從來沒為子女的事情寫過一張條子、打過一個招呼。他說,父親為毛澤東做過棉衣,有人讓他證實一張照片上毛主席穿的棉衣就是他做的,可父親倔強地對人說從照片上哪能確認就是那件棉衣,做什么都不能靠猜測。他說,從小,父親就鄭重地讓他在籍貫欄寫上江西于都,長大后他才知道,那些個夜晚,于都人民悄悄地送別了幾萬紅軍,父親那個叫葛坳的小山村就有60多個青壯年參加了紅軍,而后天涯一望,寒水不見歸人。他說,作為紅軍的后代,他有責任接過長征精神的火把,把長征精神、把民族精神講給人民群眾聽,世代傳承,生生不息。
什么是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是長征最寶貴的財富。毛澤東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從長征路上走過來的人,都經歷過生死,不怕犧牲,有大勇,都有堅定的理想信念,珍視團結,有骨氣。
傳承長征精神的路上,葛江洋并不孤獨。沈陽軍區后勤史館館長徐文濤大校,2004年辭去實職籌建史館,四處奔波搜集史料、文物,走訪數百位老前輩和他們的后代,建成了全國第一座史料翔實、內涵豐富、圖文并茂的后勤史館,開館10年為軍內外近20萬人做過講解,無論是團體還是一兩個觀眾,也無論是重要領導還是普通百姓來參觀,他都親自講解,把觀眾帶回戰火紛飛的時代,震撼和感動了一批又一批來客,也像長征一樣,是宣言書,是宣傳隊,是播種機,樹起了一座紅色記憶的豐碑。
葉劍英在80歲的時候寫道:“導師創業垂千古,長征接力有來人。”長征的戰鼓雖已遠去,但長征的腳步從未停歇。
長征精神,永存!
責任編輯 王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