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占恒
小河口,長城腳下還有戚繼光兵丁的后裔
李占恒

李占恒
祖籍山東乳山,1944年生于黑龍江勃利。1962年畢業于佳木斯一中,同年應征入伍,服役于內衛執勤部隊,1976年調沈陽軍區政治部,成為專業作家。1980年就讀中國作家協會文學講習所,1984年成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以小說創作為主,兼及報告文學、散文、電視劇、美術評論。其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中尉們的婚事》《李占恒小說選》,長篇報告文學《凍土禁地》《特赦回臺北》《萬名罪犯大轉移》《18歲,永遠的卓婭》,長篇游記 《關東寶地》《白山黑水三人行》,整理出版《一個軍統上校的自述》。
由綏中抵永安堡,準備第二天早晨登小河口長城。
這一夜,鄉動物檢疫所的劉守全給我們補長城課。此前這段長城有諸多名稱:永安堡長城、錐子山長城、小河口長城、野長城、女性長城、戚繼光長城……
老劉侃侃而談:這一線長城是未修復的長城,所以稱作“野長城”;位于永安堡鄉境內的“野長城”,統稱“永安長城”;但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錄里,這一線長城稱之為“錐子山長城”,名字源于不遠處的錐子山,錐子山是三條長城的結合點:東至鴨綠江,西出嘉峪關,南抵山海關;所說“小河口長城”,是指長城腳下,小河口屯山上的那段錐子山長城。此段長城因為風景好、開發早、新聞界與攝影界人士光顧得多,便使“小河口長城”早早揚名;有史學界人士做調查,發現這一線的長城,是抗倭名將戚繼光率南方士兵鎮邊關守衛的長城,于是又有“戚繼光長城”之稱;所謂“女性長城”,源于戚繼光的一項政策,他知道鎮守北部邊關不會一年半載,要長期駐守,帶兵經驗告訴他,要緊的是把將士的心安頓下來,遂頒令,鼓勵將士攜帶家屬共守邊關,于是長城敵樓里住進了女人——女人與丈夫一起站崗放哨,于是感動了現實的文人,為這段長城取了個浪漫的名字——“女性長城”。
入夜,翻開美國學者黃仁宇的《萬歷十五年》,《孤獨的將領》一節專門寫戚繼光:在南線無戰事的情況下,朝廷調戚繼光到北方“拱衛帝都”——戚繼光于1568年卸任福建總兵,出任薊州總兵,防區為北京東北一線。
薊州軍鎮的軍備改革,最初,戚繼光建議把北方各鎮十萬兵士交給他訓練三年,由于計劃過大,在政治上和技術上都有許多不易解決的問題,因而未能實現。但是中樞政府批準了他的另一項建議,即把他在浙江所訓練的一部分士兵,調至薊州,最初員額為三千人,以后擴充為二萬人。
凡將領都有自己的用兵之道,戚繼光“兩用兩不用”:不用城市兵,用農村兵;不用北方兵,用南方兵,在這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戚繼光的威名及武備,震懾了蒙古韃靼,戚繼光出任薊州總兵不到3年,首領俺答便放棄了騷擾政策,立誓不再入犯。于是戰時體制轉入和平體制,有國防觀念的戚繼光,深知常備不懈、不戰而屈于人的武備方略,決定修筑長城。北京一帶的“邊墻”原為明初大將徐達等所筑,戚繼光在原邊墻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規模的翻新、加固與再建。“南兵守城,北兵營生自給”,戚繼光重視自己帶來的浙江兵。
而今由山海關到居庸關,散居大量義烏兵的后裔,據《浙江義烏圖冊》記載:“400多年前,3000多名義烏火槍手在完成抗倭任務后,跟隨名將戚繼光挺進薊鎮,在秦皇島一帶修筑長城,屯墾戍邊,在長城腳下繁衍生息,發展成無數個義烏兵后裔的自然村落。在秦皇島境內374.5公里和遼寧綏中境內58公里長城沿線,150余個自然村有長城后裔聚居。”
劉守全聯系到了義烏兵后裔曹長鶴,確定:“上山回來到你家吃晌飯。”
第二天早上7時半吃飯,8時出發,8時30分到達小河口長城腳下。
面對大山的埡口,舉目張望:左面山上一座敵樓——葉家樓,右面山上一座敵樓——曹家樓。朝兩側延伸,有王家樓、駱家樓、陳家樓……蜿蜒的長城把這些敵樓串連在一起,形成一道巍峨防線。
黃仁宇在《萬歷十五年》中寫道:“薊州全境內建造的堡壘總數,原定為三千座,后來批準施工為一千二百座,綿延十載才全部峻工。這種筑成的堡壘,其標準規格為三層,臺頂見方十二尺,可駐守三十至五十名士兵。”放眼連綿不斷的長城,我確信,蒙古大軍憑戰馬的腿是難以逾越的。
登曹家樓的路太陡,選擇了葉家樓。葉家樓的正門與后門都有三塊條石砌成的拱形門,每塊條石上皆刻有鮮花:牡丹、水仙、山菊、半枝蓮,及我叫不出名的花兒。敵樓里面很寬敞,容一個排的兵力不是問題。敵樓四面露天,有戰事,望敵情;無戰事,望風景。當月亮爬過山頂,升到空中的時候,士兵擁著美麗的妻子望夜空——夫妻一同守邊關,那是何等地浪漫,何等地壯麗,何等地了不起啊。不過軍事常識告訴我,隨軍家屬不會住在敵樓里面,而是住在敵樓院子里的家屬房,夫妻哨也是不可能的,非緊急軍務,男人上哨,女人帶孩子,如此共守一段長城,亦是貨真價實的“夫妻雙雙守邊關”。
多年無戰事,人口得以繁衍,敵樓院小盛不下那么多家屬,于是山下建村屯,葉家有立根臺村,曹家有曹家房子村。曹家房子村前有一棵空心未死且結果的老梨樹,證明了村子的古老。
曹家房子村,現有300口人,80多戶,只有兩戶外姓人,余之都姓曹,且是一個祖宗,都是隨戚繼光守長城來的士兵的后裔。曹長鶴說:“祖宗名曹瑞龍,是大將吳維忠(音)手下的一個文官。家譜排輩:瑞文治國士,重永萬德成,天長明大廣,君正占臣良……我,長鶴是第12代,我家第12代還有二弟長義、三弟長利,妹雅斌。”
火炕上放一張飯桌,脫鞋上炕,圍攏飯桌,喝茶,吃飯。我發現長鶴能盤腿打坐,這點肯定不是義烏人的長項——義烏無炕,桌立在地上,人坐在凳上。
錫平把老孫介紹給大家,老孫興奮地跟這些守邊關的后人說:“我也是守邊兒的。”……我們的邊防部隊,一度主張“扎根邊防”,但極少有人付諸行動,實事求是,如今這個口號已不再喊,可五百年前戚家軍做到了!并且是南方士兵、南方妹子!讓士兵做到的,統帥亦做到了,史載戚繼光任薊州總兵15年,拱衛帝都的時間是他的10位前任時間的總和!
老孫建議,國防教育當講這段史。
義烏鄉親對跟戚繼光來的家鄉兵相當親熱,南方曹氏給北方曹氏獻了一副對聯:
戚家軍南蕩倭患海波平
義烏兵北抗虜犯長城堅
來者感念長城腳下生活貧苦,決意幫助他們脫貧,他們對曹長鶴說:“你帶100人到義烏來,每人1年20萬不成問題,1年解決100,3年,全村每戶姓曹的都會富起來。”
長鶴說:“我細想,1年100人,3年下來曹家房子村就沒人了!我說,不行,那一來,對聯可就抹去下聯了。”
我擔心曹家房子、立根臺乃至更多戚家軍后裔堅守的村子會消亡,以曹長鶴家為例,他的弟弟已安家到河北的仁丘了,兒子也到山海關找事做去了,現代化、城鎮化,即或老家義烏拉不走他們,他們自己也要出去闖世界。可以預言,贊賞戚家軍的那副對聯,只能保留在史冊里。
責任編輯 王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