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斌
仰首櫻花俯首英魂
王 斌

王斌
山東臨沂人,2002年入伍,現(xiàn)任駐丹東某部軍官,熱愛寫作,撰寫了大量反映軍旅生活的作品,先后在 《解放軍報》《人民日報》《前進報》等媒體發(fā)表文章400余篇。
春風十里,花海軍港。
從大連到丹東,這8年的時光里,我幸運地在這條長長的海岸線上走過春夏秋冬,飽覽了春華秋實,山海雄音,然而,最讓人難以忘懷的是兩種花——孤山的杏花和旅順的櫻花。
如果說四月是大孤山杏梅花開的專屬,那么五月則是旅順櫻花的醉美亮相。
生命是一場美麗的邂逅,許多緣都是不期而遇的。四月天,如果你被那漫天的杏梅花雨驚艷了,那么別忘了在一個海的港灣,還有另一處特別的花海——櫻花爛漫妝海港。在我看來,這里的櫻花很沉很沉,它們并非只是美麗的花,也是半部中國近代史的縮影……
“小園新種紅櫻樹,閑繞花枝便當游?!痹谖业挠∠笾?,櫻花、櫻桃都是極其美好的,小的時候家里就有一棵櫻桃樹,每年春天早早的開花,早早地結(jié)果,給我的童年留下了抹不掉的美好回憶。如今的旅順,因這里的櫻花越發(fā)名聲鵲起,地方政府每年都要舉辦一屆“櫻花節(jié)”,因此前來旅游觀光的人流車流會把整個旅順都擠得滿滿的。
目睹這一排排怒放招展的櫻花,從游人的目光中,除了溢于形的驚奇外,對于百年來這里發(fā)生的人間慘劇卻不曾憶起,將目光定格在一處處戰(zhàn)爭留下的遺址,我忽然有種觸摸歷史的恍惚。
看櫻花,念歷史。走進旅順,像是走進一個天然的戰(zhàn)爭博物館,小小的櫻花卻傳奇般地成了穿越百年的歷史見證者。旅順口,舉世聞名,因其地處海防要沖,港口天然形勝,近代戰(zhàn)事頻仍,在中國近代史上有著特殊的地位,因而才有人將其歷史歸結(jié)為“半部中國近代史”。當歷史的硝煙幾經(jīng)散盡時,之于歷史與當下,櫻花應(yīng)是一個美麗的開始,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的旅順,被人們口口相傳最多的是它那爛漫多姿的櫻花,櫻花也成了旅順一個響亮的“名片”。
在櫻花節(jié)的宣傳標語上赫然寫著 “醉美櫻花”,看后讓人越發(fā)神往,但聽導(dǎo)游關(guān)于旅順櫻花是由當年日本人引進栽植的介紹后,很多人都可能會有同一個疑問:為什么日本人要選在旅順這個地方來種植櫻花呢?走進旅順,走近旅順的櫻花,在怡情的同時,我們更應(yīng)該了解一些櫻花背后的歷史。
在古代日本,櫻花最主要的功能還不是供人觀賞,而是為了農(nóng)耕的占卜。日本人站在山上遠眺開在山間的櫻花,然后根據(jù)花的狀況,來估計一年稻谷的收成。如果在櫻花盛開的季節(jié)播種,就可以保證水稻的豐收;如果櫻花紛紛落下,就意味著收成不會太好。所以古代日本農(nóng)民對櫻花一直都有一種又喜又憂的復(fù)雜心情。喜的是,櫻花一旦開放,就是一片繁榮似錦;憂的是,轉(zhuǎn)瞬之間,不知哪夜櫻花就要凋零。到了日本平安朝的中期,櫻花才漸漸取代梅花,成為日本人最主要的觀賞對象,而且在日本文化中的地位也漸漸升高,被寄托了眾多的精神內(nèi)涵,并將櫻花定為的國花,櫻樹被尊為“圣樹”“神木”,日本一些神社每年都要舉行名叫“安樂祭”的民俗活動,以祈求櫻花神的保佑。
一株櫻花并不起眼,既沒有牡丹的富貴,也沒有玫瑰的熱烈,色彩也只有素淡的紅、白兩色,顯得陰柔有余而陽剛不足。但是櫻花的魅力不在單株,而是群體。十株、百株、成千上萬株的集中連片,卻是鋪天蓋地、錦簇堆積、欣欣向榮的。這種集合的力量,為日本人所崇尚。
軍國主義的陰魂漂洋過海來旅順。我與太陽溝附近的一些老人聊天中得知,當年日本人發(fā)現(xiàn)旅順口是天然良港,氣候條件與日本相近,就想把此作為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從此就開始了一步步爭奪與侵占。1894年中日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日軍攻陷北洋水師基地旅順口。1905年,日本與沙皇俄國為了侵占中國東北和朝鮮,在這片土地上又進行了一場帝國主義分贓不均的戰(zhàn)爭,結(jié)果日軍又在大連和旅順戰(zhàn)勝了沙俄,將“旅大”改為“大連”,自此之后,日本侵略者便開始了對大連、旅順開始了長達40年之久的殖民統(tǒng)治,并大面積種植日本的櫻花。
歷史殘留的疑問總是讓人沉重,沒有什么比重讀歷史更讓人感慨。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開戰(zhàn)之時,為什么文武百官不是在同仇敵愾,而是向慶祝壽誕的“老佛爺”慈禧太后溜須拍馬?為什么前線告急,戰(zhàn)報不斷,慈禧太后仍警告朝廷官員勿攪她的雅興?為什么當時清朝的海軍配備是亞洲之首,李鴻章經(jīng)營旅順16年,船塢、炮臺、軍儲的實力為北洋軍之首,卻沒能守住一天?最終,日軍在死傷280人的情況下,連續(xù)攻占旅順半島20多個炮臺。攻占旅順后,日軍進行了滅絕人性的4天3夜大屠殺。短短4天就殺害了城內(nèi)外百姓兩萬余人,槍聲、呼喊聲、尖叫聲,叫天天不應(yīng),叫地地不靈的無辜平民在絕望中被日本鬼子推進了“鬼門關(guān)”,屠城后的大街小巷堆滿了尸體,血流成河、血洗全城,誰能想像那種慘象?萬人坑、萬忠墓、關(guān)東軍司令部、日俄監(jiān)獄……這一處處鐵的罪證任憑歲月侵蝕,卻依然矗立,仿佛是告誡后人,硝煙雖已散盡,但屈辱和警鐘卻從未息停。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在人類的歷史上,沒有哪個民族能夠雙重歷經(jīng)飽嘗創(chuàng)造文明的榮耀與遭受欺凌的屈辱,前者讓我們找到自信,后者更能讓人清醒地看淡前者,看清自己。櫻花無言,自信者強,但愿每一朵櫻花代表的一個逝去的靈魂,既使沒能看到今天的繁盛中國,卻也能感受到正在一步步發(fā)展強大的中國氣場。
滿月櫻花肥,落地細無聲。再看那一簇簇粉紅的、粉白的漂亮櫻花,我不禁想起這些花是根植于中國人民的鮮血和淚水中的。朋友,無論您是漫步在斯大林路櫻花道,還是到龍王塘、二零三高地攬櫻入懷親密留影,請不要忘記旅順櫻花所代表的那段歷史……
責任編輯 黃文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