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裳
澄明心性顯自然
——讀程顯好《晨昏隨想》有感
黃 裳

黃裳
本名龔素潔。遼寧撫順某機關工作。中國散文詩學會會員、中國詩詞學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會會員、撫順作家協會會員、遼寧省傳記協會理事。
顯好老師的新作問世,我急著一睹為快,于是約好在濱河路一見。
丙申荷月的傍晚,我手執顯好老師帶著墨香的簽名新作,倚在河堤的長椅上靜靜聽他為我講述早年讀書經歷,那份師長的溫和寬厚,那份智者的學識素養,博學中不失風趣,謙遜中不失自然的大家風范讓人怡然。而經他舒緩輕松的語調講述的往事,亦就愈發感覺其思想散發著馥郁的醇香,就如我手中這本厚重的札記一樣,雖然都是些真實簡明的話語,但是,當你靜靜地傾聽時,那份澄明的心性便會凸現出來。
翻開《晨昏隨想》,徜徉在50年哲思匯聚的歲月長河,從一段段或長或短隨手記錄的瞬間感悟里,你會看到,從年輕時起,顯好老師就展現出與眾不同之處。“在普列漢諾夫的全部思想中,當會有某一部分在闡述真理的深刻性、準確性、全面性上較之烏里揚的思想還要優秀,但在當前的論戰中倘是引了前者出來,卻遠不及用后者更有力量,因為烏里揚畢竟是雙方公認的導師,這也可以說是一種論辯的技巧,就中也可以看到革命權威在傳播革命思想過程中的特殊作用。在這里,權威實質上是被利用了!”開篇這段隨筆,似乎會讓人感到幾分個性的張揚,但卻真實地再現了60年代,一個年僅21歲的青年激越且善于思辨的心性潛質。
著名詩人李松濤給這本書作序時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這是一本避世閉門的自言自語,絕然想不到有一天會出版印行,由私密的抽屜而躍入公眾的視野。也正因為如此,它便自始至終擁有了一種難能可貴的屬性:真實!”顯好老師在自序之一中曾自謙地說自己喜歡“胡思亂想”。而我通過品鑒了他書中有關對社會、生活、情感、道德、哲學、藝術等等寬泛到無所不及的思想情感在每一時刻揮灑流露的閃光點時,想到:我們原來也可以這樣去感悟生活。
細細品讀《晨昏隨想》,就會發現,顯好老師是一位真正敏于思考的智者,你可以從他早期記錄的生活感悟中找出其不同尋常的思想軌跡。早在15歲時顯好老師就閱讀了吳晗的《投槍集》《燈下集》《春天集》《學習集》,“一時間儼然成了吳晗‘專家’”。他曾在一篇關于讀書的文章中寫道:“有了讀吳晗的經歷,我便產生了讀魯迅的勇氣。為了讀《魯迅全集》,特地把家里的《新華字典》拿到學校,堅持了一年,終于把十卷本的這套全集一字不落地讀完,包括所有的注釋。18歲之前通讀了《魯迅全集》一直成為我的驕傲。”由此可見,早年的他是伴著一部部立體滾燙熱氣騰騰的好書成長的。在大量閱讀中積累智慧,廣見世面。較之同齡的年輕人,他更勤于思考,善于內視,敏于捕捉心靈閃過的每一束光。通過觀察及思索來分析事物的表象,豐富自己的心靈。一個年僅18歲的青年已擁有這么深厚的文學積淀和素養,這樣看來,就不難解釋其隨想開篇記錄的那段文字,也不難理解他那些經典的語句和筆觸間何以帶有濃厚的魯迅風格了。
“生命是短暫的,又是無比豐富,無比生動的。有時,生命的瞬間閃光,便會沉淀下來成為歷史。經歷過波瀾壯闊、驚心動魄的歷史事件之后,生命仍會歸于平靜,重新走上自身的正常軌道。”
“生活不能沒有感情。也許,生活本身就是由感情推動的。感情本身也正是源于對生活最直接、最切近的感受,由感情出發產生的行動往往會演變為異常壯烈的歷史。”
“上帝真是絕頂聰明,他只是給人類注入了一點欲念,又讓世界有了幾分不平,竟然就把人間搞得轟轟烈烈、天翻地覆。”
“聰明好似一枚光亮奪目的珠寶,無時不在炫示其耀眼的光芒。智慧則像一潭難測底蘊的湖水,時時引誘人們探求的目光。”
當你順著時光的脈絡靜靜品嚼這些鮮活的文字時,那種由時代生存引發的精神思考,無論是性靈短語還是沉思箴言,也不論是侃侃詰問還是娓娓懇談,都是一種心靈的溝通和情感的慰藉。
一直認為:一本書能讓人有興趣讀上三遍的一定是上佳之作。一度,顯好老師的書就擺放在我的床頭,早晚必翻看閱讀。我甚至將書中精彩部分分享給家人和朋友,這實在是因其文思不凡所致。
顯好老師的《晨昏隨想》不是抽空勻出筆墨講述一些先哲的故事,而是“我思故我在”的潛思默想。比起《燈下雜彈》的詼諧犀利,《閑潭落花》的博雅豐厚,《晨昏隨想》更像是一條自然流淌的歲月長河,本真的性情只向心覓,一次次迸發綻放演化成睿智的經典闡釋,毫無遮掩、虛飾,經過漫長光陰的過濾淘洗,沉淀下來乃彌足珍貴,一句“世上有一種美,那就是:自然”,讓他的文字立見脫俗超凡。
其實,具有極大開放性和自由性的散文隨筆原本都是時代的產物,就如漢賦、唐詩、明清白話小說一樣。社會的變革,讓原本敏銳的文人更容易將心靈的精神圖譜與情緒節奏融合在一起,豐富筆端的素材,生發出靈感的源泉。真文人的稟賦是使發自內心的生命之音不去走調。顯好老師是有大情懷的人,更是真文人,修齊治平抱負天下、直面世間。盡管青年時期社會動蕩,給文人內心帶來不可彌補的影響,但是,對于顯好老師而言,無論社會如何轉型,怎樣使人的內心世界碎片化,那些經歷了心靈煎熬、掙扎、碰撞、交融的自我獨白,都充滿襟懷坦蕩的思想創造性和高貴精神世界的深刻表達。
愛默生說:“一個人應該學會發現和觀察從內部閃過他心靈的微光。”人類作為唯一有思想的物種,顯好老師無疑把她運用到了極致。《晨昏隨想》中不同階段隨時隨地的感悟,充分說明顯好老師是一位善于捕捉思想情感珍貴的閃光點并敢于直視內心,將自己深厚的內涵與強烈的需求,通過筆鋒轉達靈魂深處世界的人。他的大腦無時無刻不在發出高頻電波窺視心靈,將那些細微末節的靈動感觸,經由善于思考的特質,衍生出深刻的思想,你俯身隨意撿拾起一串文字,都是閃光的碎玉珍寶。
走近顯好老師,品讀其歷經半個世紀積淀的哲思,那些靈動的吉光片羽有如一個社會長鏡頭,而顯好老師猶如一個巴爾扎克式的時代的記錄員,22萬排列整齊鮮活律動的文字,無論是鞭撻抨擊還是哲思警言抑或生活感悟,都是自己乃至社會真實人生的歷史備忘錄。而對于我們今天的讀者而言,感受心靈的涅槃與重生較之社會的進步似乎更值得品味和珍視。
一個敢于將靈魂軌跡裸呈于天下的人一定具有慷慨的美德。《壇經》里有一句話:“心量廣大,猶如虛空。”顯好老師是有大氣度的智者,他的智慧是一種穿透現象直抵本質的能力。他的世界觀、他的人格、他的境界是包含著對存在的洞察和看透了生存究竟后的覺悟。想到他為我講述人生經歷時那份淡然澄定的語態,忽然想起一首偈子:心地含諸種,法雨即花生;自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或許真如六祖所說,顯好老師的箴言慧語、思想筆墨不只因了某種影響,而是原本他的內心就一直在思考,在尋找;而剛巧因著某種原因他看到了某些文字、遇到了某些事,于是,他原先的所思所想,就變得更加確切與豐富。或許,用“激發”這個詞更能確切地描述顯好老師的內在心性。而他的靈魂——生命最原始最本質的發自內心深處的潛在意識,無時不在釋放和追求生命的最高境界,這種最高境界正以自己高度原始的純潔心境,不拘泥于某種形式抒發自己真正的所想所感。
我以為,《晨昏隨想》正是用靈魂的姿態將澄明的心性自然而然地呈現給今天,而在不久的將來,已是《遼海潮音》副主編的顯好老師更會在佛光禪意里以定慧等一的心境將眾多經典之作奉獻給大家。
責任編輯 孫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