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英
[摘要]1942年冬天,日偽軍2萬人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實行空前殘酷的“拉網合圍大掃蕩”。敵后抗日軍民遭受了嚴重的損失。海陽軍民,同仇敵愾,眾志成城,自制土雷大顯神威,譜寫了一部壯烈的抗日史詩,在膠東抗戰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地雷戰;精神;歷史地位
一、海陽地雷戰的形成
地雷戰在海陽興起和發展并非偶然,有其客觀必然性。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地方黨組織的發展,為海陽抗日地雷戰提供了可靠的政治保障
1915年,在于會友、王延齡等進步文人的努力爭取下,海陽第一所私立高級小學——香山小學成立。在香山小學的創建和發展過程中,王之鳳、張靜源等一批優秀的革命志士以香山小學為基地,積極開展黨的秘密工作,發展了大批的黨員積極分子,為黨的工作在海陽發展壯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26年9月,海陽小紀夏澤村的教員孫杰三(又名孫克俊)經萊陽籍黨員宋海艇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海陽縣的第一名黨員。1928年在小紀夏澤成立第一個共產黨小組,孫杰三任黨小組組長,發展黨員十余名。革命的種子在海陽生根發芽,海陽黨組織不斷發展成熟,黨員隊伍不斷發展壯大。從1926年—1937年,海陽的黨組織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快速發展。截止1939年6月,海陽擁有黨員1007名,1941年,全縣共建立村級黨支部144個。為海陽地雷戰的開展奠定了組織基礎。這些黨組織負起了領導抗日戰爭的重大歷史任務,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也是我們海陽抗日地雷戰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證。
(二)良好的社會群眾基礎,為海陽地雷戰提供了力量源泉
海陽地雷戰中,我們黨堅決廣泛地發動全體的民眾,喚起民眾,贏得民眾的支持,獲得了無窮的力量,贏得了戰爭的勝利。
1937年盧溝橋事變后,原來被關押在國民黨監獄里的原海陽縣委書記劉仲譽、委員孫銘瑞、孫世堂等得到釋放,返回了海陽,恢復和發展海陽黨組織。重新成立了海陽特支,建立了抗日民主政府。“提出有人、有錢、有力、有槍”的口號,積極發動群眾,著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1941年5月,膠東各界抗日救國總會在海陽成立。同時成立海陽縣各界抗日救國會,之后,各區相繼成立教救會。在黨的領導下,海陽人紛紛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青年抗日先鋒隊”、“青婦隊”、“抗日游擊小組”、“兒童團”等組織,積極抗日。另一方面,海陽的抗日武裝也得到發展。1940年3月,根據抗日形勢發展,成立了海陽縣游擊大隊。1942年3月,改變為獨立營,并相繼成立各區中隊。在軍事上受主力部隊指導,配合膠東軍區十六團作戰。1942年5月,根據形勢的發展成立了海陽縣人民武裝抗日自衛委員會(簡稱武委會),統一領導各種群眾武裝的抗日斗爭。武委會的成立,開創了海陽民兵事業新篇章,有效組織了海陽民兵,為海陽地雷戰開展提供了力量源泉,為海陽抗日地雷戰的成功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三)抗日斗爭形勢日益嚴峻,是海陽抗日地雷戰發生的時代背景
1939年4月,日軍空襲海陽。1940年2月,日軍從青島侵入海陽行村,駐守海陽的趙保原和秦毓堂部等國民黨頑固派潰逃、不戰而降,致使日軍很快攻入縣城,并在鳳城、魯古埠、大山所、行村設下據點,對附近村莊進行掃蕩,燒殺搶掠,無惡不作。海陽軍民在黨的領導下開始了抗日戰爭,抗日烽火在海陽燃起。1941年3月,海陽軍民配合山東縱隊許世友的清河獨立團,先后在郭城、發城圍殲趙保原、秦毓堂等大小投降派2萬人,恢復了牙山抗日根據地,解放了海陽大部分鄉村,膠東區黨委、行署機關駐扎在海陽北部一帶,海陽成為膠東抗日根據地的腹心地帶。
1942年冬天,日本華北方面軍2萬對膠東抗日根據地實行空前殘酷的“拉網合圍大掃蕩”。特別是海(陽)萊(陽)邊區,正西方向面對據點林立的煙青公路,西南方向是國民黨暫編第十二師趙保原部的巢穴,成為敵我頑三方斗爭的最前線。但是海陽民兵的武器裝備十分落后,幾乎沒有什么象樣的槍支,海陽的抗日斗爭形勢日益嚴峻。
從1943年春,在小紀區沙埠前村召開的全縣人民武裝委員會會議上,縣武委會主任欒進階介紹了平度縣大澤山民兵利用地雷殺傷敵人的經驗,參謀楊兆龍現場傳授了埋雷的基本方法。并發給各區數枚地雷。從此海陽民兵認識了地雷,并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保衛根據地,粉碎敵人的“大掃蕩”,海陽軍民在黨的領導下,積極配合主力,運用地雷,開展群眾性的反“蠶食”反掃蕩的斗爭,取得了抗日地雷戰的勝利。
二、海陽地雷戰的歷史地位
海陽地雷戰,充分顯示了人民戰爭的巨大威力,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成功實踐,是中華民族不畏強敵、團結抗戰的光輝典范。是以弱勝強以土敗洋令人嘆服的奇跡。自1966年毛里塔尼亞、阿爾巴尼亞、巴基斯坦、巴勒斯坦、羅馬尼亞、坦桑尼亞、南斯拉夫、緬甸、老撾、越南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參觀或學習,并給予極高評價。
(一)沉重打擊了日軍變膠東為太平洋戰爭基地的陰謀,堅持了在膠東的敵后抗戰
在開展地雷戰的同時,海陽軍民綜合運用了麻雀戰、破襲戰、離間戰和封鎖圍困戰等多種戰法,有效打擊了敵人,包圍和擴大了抗日根據地。先后取得了仗子山伏擊戰、小灘河伏擊戰、困敵鋤奸戰、盆子山105天“反掃蕩”斗爭的勝利。先后運用地雷配合主力或獨立作戰數千次,踴躍參軍、擁軍支前,共殲滅敵人1000余人,繳獲武器600余件,粉碎了日偽軍打通煙臺、青島、交通線的陰謀,為膠東抗日根據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二)有力地支援了膠東其他地區的抗戰
海陽軍民傾心傾力支援抗戰,為膠東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在上級武委會指揮下,1944年到1945年期間,海陽爆炸大王于化虎、于鳳鳴、趙同倫等率領海陽民兵10余人,組織遠征爆炸隊,到周邊縣如萊陽、蓬萊、龍口等地配合當地部隊作戰,為當地民兵和部隊培訓了2000多名爆炸能手。1944年10月,膠東軍區調文山后村民兵隊長、爆炸大王于化虎帶領5名爆炸隊員,到煙濰線開展地雷戰,歷時四個多月。他們在黃縣(今龍口市)、蓬萊一帶,教給1000多名民兵埋雷技術。1945年1月,膠東區武委會派帶領4人爆炸組,再赴蓬萊執行任務。在十余天中,于鳳鳴等教部隊民兵600多人學習爆炸技術,并布雷封鎖大辛店據點,斃傷敵人40多人,受到膠東武委會的通令嘉獎。1945年5月初,趙同倫受膠東軍區委派,帶領趙炳昆等5名爆炸隊員,扛著膠東軍區授予的“膠東遠征爆炸隊”的大旗,到膠濟鐵路沿線的藍村一帶,配合西海獨立團作戰,并向部隊干部、戰士傳授爆炸技術。同部隊一起實驗用地雷加炸藥,爆破敵人鐵路3次,炸毀鐵路50多米,致使敵人的鐵路運輸長期中斷。海陽地雷戰有力地支援了其它地區的抗戰,保衛和鞏固了膠東抗日根據地,為膠東地區的抗戰勝利做出了杰出的貢獻。許世友將軍《在膠東反“掃蕩”的歲月里》對海陽地雷戰也大加贊譽,“海陽的民兵以地雷戰聞名于整個膠東”。
(三)磨煉了膠東抗日軍民的意志,弘揚了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日軍對膠東地區的大“掃蕩”,無論兵力規模之大,還是殘酷性和野蠻性,在全國抗戰后期都達到了極至。1945年,日軍侵入海陽盆子山區,在行村、何家、索格莊、野口、夼里、孫家夼等村安設據點,修炮樓,在周圍山頭修筑碉堡,對行村區、大山區、小記區、風城等61個村莊進行瘋狂掃蕩,殘酷地推行“三光”政策,制造了周圍幾百里駭人聽聞的“無人區”。其“掃蕩”的殘酷性和手段的野蠻性,都達到了駭人聽聞的程度,簡直是令人發指。但海陽抗日軍民英勇不屈,頑強斗爭。在海陽抗日地雷戰中,海陽抗日軍民團結奮戰,以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奏響了一曲曲愛國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凱歌。地雷戰中,海陽不僅涌現出了趙守福、于化虎、孫玉敏等三位全國民兵英雄,而且涌現出于晉江、趙同倫、紀常勝、紀中勝、陳桂香等100多膠東民兵英雄。海陽軍民的抗戰受到上級黨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先后被授予海陽“民兵工作模范縣”、“戰斗模范縣”光榮稱號。更為重要的是,在悲壯慘烈的抗戰中孕育、產生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地雷戰精神(堅忍不拔、勇于擔當;艱苦奮斗、開拓創新;無私奉獻,團結協作),體現了海陽人民的民族氣節和豪邁壯舉。這筆寶貴的精神財富已經深深地扎根于海陽,扎根于海陽人的血脈中,至今仍激勵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參考文獻]
[1]李永軍.海陽地雷戰[M].黃海數字出版社,2009(6).
[2]海陽市黨史方志辦公室.中共海陽地方史(第一卷)[M].中國出版社,2007(2).
[3]李青漢,李傳敏.潮起膠東[M].黃海數字出版社,2009(9).
[4]煙臺市委黨校編寫組.膠東革命斗爭與黨的群眾路線讀本[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