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雅欣
古琴,雅稱七弦琴,其實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為琴冠上“古”之前綴,是近代以來為了區別鋼琴、提琴等眾多涌入中國的西洋樂器名稱。
古琴在構造上,充分體現著天人合一的價值觀念。
古琴由琴面和底板兩塊木頭合精而成,琴面拱圓,是為“天圓”,底板平坦,是為“地方”,天圓地方,陰陽相合。琴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寬六寸,象征“六合”(東、西、南、北、上、下),容納宇宙天地洪荒;琴面上十三點琴徽,代表一年中十二個月及一個閏月。七弦中,最初成型的五根弦是五行的象征,分屬金、木、水、火、土,從音樂屬性講又是五音,宮、商、角、徵、羽,同時還表示了君、臣、民、事、物五個等級。而第六弦、第七弦相傳為周文王和周武王后加,是文、武之聲,也是君臣合恩的化身;七弦懸于琴上,亦是北斗七星掛在高空的象征。琴頭上部稱為“額”,額之下,一條架弦的硬木稱為“岳山”,它在整個琴面中位置最高,確似山之高嶺。根據《易經》,山澤必相對,而在古琴的構造上也充分印證著古人的這種宇宙觀,“澤”即是琴軫部位的“軫池”,是琴底部的兩個音槽,也就是兩個發聲孔,其中位于底板中部、較大的一個稱為“龍池”,尾部較小的一個稱為“鳳沼”。山澤相應,龍鳳相對,這便是萬象天地。
如此看來,小小一具琴身上,有天、有地、有年、有月、有山、有水、有龍、有鳳、有君、有臣、有文、有武、有時間、有空間。天地之道,萬物之和,便是古琴的化身,亦是古琴的精神。
古琴在眾多的藝術形式中,要屬偏于寧靜的形式。琴的氣場,更傾向于,是靜中呈現出的美感。古琴的曲風格調,不推崇急和重,而重在情和味。它在彈撥之間可以從容間歇,宛若是留待手指的呼吸、心情的釋放。而在這瞬息的無聲之際,正是弦外之音冉起的片刻,用短暫的靜默給出聽者一個空間、一個余地、一個不確定性,讓人的心扉開啟,在獨屬于自己的精神花園里,勾畫翩翩的景象、釋放款款的律動。一首琴曲,往往是一份靈魂的洗禮體驗。就像繪畫布景中的留白,用大片的空白成就了畫筆之外的廣闊空間;就像書法筆跡中的斷缺,用時斷時連的筆觸構成了內在的氣脈流動。而在琴曲里,并不用緊鑼密鼓聲聲不絕的調子,而用余味深長的停音歇音,悄悄叩開心門,直入內懷。
于熱鬧中聽安靜,古琴攜帶著它的幽古、高遠、安詳、深刻,以及善于融合的品格,在這個喧囂浮躁的時代里,體現著它獨特的怡情功效。
(摘自光明網《國學》欄目,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