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聯網+”風起云涌的背景下,云、網、端等新基礎設施不斷松綁數據依附,加速信息要素在各部門間的滲透,促進人們日常行為互聯網化。導航、微信、音樂、游戲、新聞等各種新興應用正在切切實實改變著社會,讓我們的工作和生活越來越多姿多彩。我們能看到的是生活正在改變,看不到的是整個改變背后的推動力。回顧人類歷史的發展,人類社會的每一次變革與進步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的積淀。蒸汽機推動持續了5000多年的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發電機和電動機推動持續了300多年的工業社會向電氣時代的轉變。然而,在電子計算機和網絡為推動力的信息時代,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人類社會便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新興技術風起云涌,經濟和社會大力發展,國民生活質量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這種速度是傳統的社會變革模式無法比肩的。為此,我國各級政府一直以來對新的信息技術應用給與了充分的認識和政策支持。
當前,人類社會正處于全面向信息社會過渡的新工業革命階段,主要的推動力是新興信息技術,其中的核心推動力是云計算。在2000年前后,信息產業從工業時代的一種產業形式,逐漸以其影響力和滲透力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基礎,推動著物理世界向信息化、智能化發展。在前端,移動終端時時處處感知物理世界的狀態,通過物聯網、移動互聯網傳輸到后端數據中心,經存儲、建模和分析后形成信息,之后再深度挖掘成為知識,最后形成智能應用來影響物理世界。可以預見,前端計算將更加便攜化、輕量化和泛在化;而數據多樣性、格式復雜性和語義不確定性使得計算重心向后端轉移,后端計算量呈現集中化和規模化,這也就對數據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云計算就是應對這種壓力的必然選擇,它提供了一種資源動態流轉、按需彈性伸縮的互聯網服務模式,利用云數據中心龐大的計算能力為“互聯網+” 提供基礎動力。
總結云計算的發展規律,一般要經歷物理集中、數據融合和應用創新三個階段。第一步,借助虛擬化、云管理平臺將基礎設施資源池化,完成業務上云。第二步,利用大數據處理平臺,對數據進行整合與協同處理。第三步,將組織內的數據與互聯網數據結合,催生數據領域的化學反應,促進生產領域的應用創新。目前,物理集中做的比較成熟,各大企業在業務云化的實踐中嘗到了甜頭,持續加大企業的云計算工程項目建設力度,極大地促進了大型云計算數據中心的猛烈發展勢頭,百度、騰訊、阿里,以及電信、聯通等運營商,都有已建在建和籌建規劃。預計在5年之內,云計算中心每年將以50%的增速在發展。數據融合正處于起步階段,企業內部數據關聯模式已基本形成,數據應用局限于基于專家個體經驗的局部數據挖掘,數據商業化組織意識薄弱,數據應用價值較為有限。應用創新發展空間還很大,企業數據內外聯動的應用價值尚未挖掘,未來隨著基于人工智能的數據挖掘方法形成、組織數據積累意識、計算能力逐步強化,以數據為核心的完整生態產業將展現巨大商業價值。從目前的市場動態來看,云計算的市場炒作熱度有所降低,云計算已經經過了從無到有的泡沫化峰值,進入穩定發展和深入成熟階段。
正是在這種趨勢下,從十二五開始政府在政策和行動上都給予了巨大的支持。《國務院關于促進云計算創新發展培育信息產業新業態的意見》明確了我國云計算發展總體目標。意見指出,至2017年,云計算在重點領域的應用得到深化、產業鏈條基本健全、服務能力大幅提升、創新能力明顯增強、應用示范成效顯著、基礎設施不斷優化、安全保障基本健全,到2020年,云計算成為我國信息化重要形態和建設網絡強國的重要支撐,推動經濟社會各領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高。在中央精神的指導下,各地積極響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鼓勵各級單位購買云服務,各地數據中心建設如火如荼。總書記稱道的“云上貴州”以云服務取代傳統的軟硬件優化服務質量,提升了政府治理能力,推動了產業發展,改善了民生服務。
在政策推動下,公有云進一步穩步發展,私有云和混合云迅速發展。其中,混合云兼具了公有云和私有云的優勢,可以認為是一個兩全其美的做法,敏感、核心的數據和業務運行在私有云上,確保信息安全和數據主權,而當負載過高時,將部分業務快速、平滑遷移到公有云上,實現計算能力彈性擴展。另外,云計算也在深刻改變著產業布局。傳統基礎設施提供商不斷兼并整合,做大做強,構建完成云解決方案;傳統軟件廠商向云轉型已成必由之路。
與此同時,傳統的資源管理和數據處理技術在云計算時代不斷發展和升級。例如,超融合基礎架構實現計算、網絡、存儲和服務器虛擬化等資源和技術在同一套單元設備中的高度整合,實現模塊化的資源無縫橫向擴展,使得大規模云數據中心的效率、靈活性、規模、成本和數據保護得到了較大提升;基于內存計算的TeraSort只需Hadoop所需資源的 1/10,而耗時只有1/3;容器比虛擬機啟動更快,占用資源更小,基于容器的微服務架構比傳統SOA更加輕量化、實用化。此外,以Openstack、Hadoop等為代表的開源軟件已經可以和傳統商業軟件抗衡,不僅是互聯網公司,傳統IT公司和大客戶都在擁抱開源。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市場需求旺盛以及開源技術發展,給國內廠商趕超世界水平、提升自主可控能力創造了機會,國外廠商為了開拓中國市場,也在通過各種形式與中國廠商進行技術合作。
產業變革和技術升級為創新帶來了動力,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又產生了更多的應用和創新模式。慕課將教育資源放在云端,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學到知識;社區醫院可以通過遠程醫療平臺為患者精準預約上級醫院,當遇到疑難雜癥時,還可以尋找同行專家遠程會診;余額寶背后的天弘基金核心系統上云后的性能表現超出期望,實時處理能力可達到每秒上萬筆,3億筆交易的清算可在兩小時內完成。
綜上所述,云計算驅動的大數據“信息經濟”,帶動了移動互聯網等產業的發展,撬動了包括制造領域在內各行各業的市場潛力和無限創意。在這種“互聯網+”背景下,云計算政策、產業、技術和應用相互影響和促進,正逐步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