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乃青
近兩年來,中國藝術市場進入新的發展時期。新常態下,政治上反腐倡廉,經濟轉型升級,文化多元創新,藝術市場呈現出新的發展態勢。在海內外市場日益變化的新情勢下,中國藝術品市場如何尋找新的市場增長點,拓展新的銷售渠道,利用各種資源創造新的產業鏈條,搭建更為廣闊的綜合性平臺,使市場逐步走向成熟,是社會各界需要共同面對的關鍵問題,也是市場調整期的探索焦點。
繼2013年5月首屆“藝術市場·北京論壇”舉辦之后,2015年,適逢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市場專業成立10周年。為進一步強化業界與學界的交流與聯系,促進新常態下國內藝術市場的良性發展,2015年10月17-18日,第二屆“藝術市場·北京論壇”隆重召開,本屆論壇由首都師范大學主辦。首都師范大學美術學院、首都師范大學文化研究院承辦。
本次論壇共邀請五十余位學界專家與業界精英,包括趙榆、尚輝、張敢、邵建武、王中文、于波、董峰、徐曉庚、劉幼錚、寇勤、劉尚勇、甘學軍、謝曉冬等人。在為期一天半的會議中,共進行三場主題發言,并設置自由討論環節。與會嘉賓圍繞“新常態與藝術市場”這一會議主旨展開探討,兼具深度與廣度,既有宏觀構架,總攬全局,亦有微觀切入,以小見大。
聚焦國內藝術市場,為應對新形勢,市場不斷尋求與消費者溝通的新方式,藝術品經營機構對于傳統運營模式的創新,以及國際藝術市場格局的變化,都將成為影響中國藝術市場發展的重要因素。針對當下藝術市場的整體發展狀態,與會嘉賓各抒己見。中國嘉德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寇勤發表了題為“中國藝術市場的生態與心態”的主題演講,以“熱”與“燥”兩個關鍵字概括當前中國藝術市場的整體面貌以及市場參與者的心理狀態,指出當下中國藝術市場需要“溫和與冷靜”。北京榮寶拍賣有限公司劉尚勇根據現今經濟轉型所引發的產業結構調整。提出新常態下藝術品經營所亟需的新思維與新文化。原中國畫研究院趙榆闡述了1992年至令中國內地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的流變與階段性成就。全面梳理并總結了其發展沿革和經營概況。《人民日報》文藝部邵建武針砭時弊,頗為犀利地點評了當代國內藝術市場存在的問題。同時,諸多青年學者也紛紛發表了個人見解,馬健作了題為“中國書畫市場的新常態與書畫評價體系的轉變期”的演講,劉曉丹則圍繞“雅賄中的藝術品金融化”現象進行了論述,李抿吳楊波、高紀洋、劉燕四位學者分別就京津冀、廣東、山東以及內蒙古等地藝術市場的發展狀況進行詳細論述。
當代藝術市場呈現出多元化狀態,各類新興的藝術品運營模式層出不窮。藝術品經營機構為應對新的市場情勢,試圖在傳統營銷模式的基礎上尋求突破與創新,從而實現藝術品經營手段與營銷方式的升級,以期在新的產業調整階段構筑更為合理的運營模式,開拓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挖掘新的市場增長點。北京拍賣行業協會甘學軍立足于藝術品拍賣企業的角度,對藝術品拍賣業所面臨的困境。以及行業運營模式的轉型與變革,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對策。藝術市場研究中心(AMRC)馬學東則通過詳盡的市場數據,歸納出當今藝術市場發展的兩大趨勢——“全球化”與“連鎖化”,他認為傳統一、二級市場間的聯系正日益緊密。藝術品市場行業經營邊界在一定范圍內趨于模糊化。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通信技術及互聯網平臺被廣泛利用。互聯網與藝術市場行業深度融合。如何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生態,搭建綜合性的藝術市場平臺?如何將互聯網的資源優勢運用于市場營銷環節,實現藝術品經營手段與營銷方式的創新?針對上述問題,與會嘉賓發表了相關演講。《燃點》雜志董事長THOMAS WILHELM WANG就互聯網藝術市場的運行機制與成因進行了深度解析。肯定了網絡平臺對于藝術市場發展的重要意義。劉永濤、劉達從各自視點出發。對“互聯網+”時代的藝術品經營方式提出見解。為如何將互聯網的資源優勢運用于藝術品營銷環節出謀劃策。具體到藝術品電商的生存狀態,易拍全球蔣奇棲通過鮮活的市場案例,詳細闡述了藝術品電商的“核心價值”取向,呈現了國內藝術品電商的生存現狀。武文龍則聚焦于國內藝術品電商的發展業態。探析藝術品在線交易的源流和未來的發展方向。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論壇中,眾多學界學者與業內專家針對國內高校藝術市場專業教學模式的建構狀況與探索經驗發表了相關意見。季濤針對當前市場與行業對人才的需求取向,對高校的人才培養方式提出了有益建議。楊應時簡述了國內博物館藝術教育的發展狀況和踐行經驗,探討其與藝術市場相結合的可能性。董峰以南京國際美術展的市場化運作方式為案例。呼吁學界與業界在市場中充分合作。吳明娣客觀評述了中國內地藝術市場專業人才的培養現狀。并針對個中問題提出可行性對策。此外,吳曉歐、張金霞、陸霄虹等學者先后就藝術管理專業教育模式的改良發表了各自的觀點。業界方面。謝曉冬以宮廷藝術品的綜合價值為探究對象,強調了學術理論合理介入市場的重要意義。明晰了藝術品的文化與市場價值。劉幼錚總結了首都師范大學與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教學合作的實際狀況,從行業的角度出發,充分肯定了校企聯合的培養方式,以及首都師范大學藝術市場與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雙導師”制度在提高學生實踐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為其他高校提供了借鑒與啟發。陳鑫以“民營美術館與高校合作”為題,暢談民營美術館、藝術教育、藝術市場三者間的緊密聯系。通過此次論壇。業界深入傾聽學界的聲音,學界緊跟業界的腳步,雙方的交流與互動有利于高校教學內容的落實,增強了業界與學界的聯系,消除了學校教學與市場人才需求間的隔膜。業界對人才的需求也讓教育界意識到,人才的培養與輸出不僅要提升品質,更要順應市場的標準。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內地與海外市場的交流日益頻繁,在“一帶一路”戰略與區域合作平臺構建的過程中,中國和海外藝術市場的互聯、互通需要得到重視。會議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章銳通過綜合分析畢加索作品早期市場的形成過程,闡述各種商業因素對藝術家市場價格的影響。探討當代商業運作模式對藝術創作的推動作用。上海大學美術學院王洪義以點帶面地談到了20世紀后半葉德國藝術市場的需求取向對新萊比錫畫派的重要影響,藝術品經營者和收藏者對藝術創作的推進作用。隨后。香港獨立策展人方敏兒總結出中國藝術“走出去”與“引進來”的對外交流方式,及其在全球化的趨勢下,中國藝術品牌的推廣策略與手段。
在藝術市場“新常態”的背景下,“藝術市場·北京論壇”與社會、市場形成緊密銜接,促進了學界與業界的融合,既傳承文化,又服務社會。在2013年首屆“藝術市場·北京論壇”的基礎上。本屆論壇的學術水平和社會影響力進一步提升。期待兩年后的第三屆“藝術市場·北京論壇”能夠在本屆論壇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責任編輯:歐陽逸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