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魯賓遜漂流記》幾乎是被改編次數最多的文學作品,由美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2014)是一部全新的星際探險經典。如果把《魯賓遜漂流記》與《星際穿越》放置于“科學與人類”的語境下去分析,它們之間就有了共同點,即《星際穿越》中的宇航員庫珀與艾米莉亞·布蘭德和漂泊于大西洋中的船員魯賓遜一樣,都是人類生活里的放逐者,兩者的主要區別只在于他們身后的時代差異,以及與當時的科學技術手段聯系在一起的人類的精神訴求。
[關鍵詞]《魯賓遜漂流記》;《星際穿越》;時代反差;典型意義;科學與人類
英國作家笛福的長篇小說《魯賓遜漂流記》(1719)是文學史上第一本用日記形式寫成的英文小說,其創作原型是18世紀初被船長流放在大西洋中的一個名叫亞歷山大·塞爾柯克的水手,笛福以塞爾柯克的傳奇故事為藍本,把“魯賓遜”這個孤島歷險者描述成了西方文學中第一個理想化的新興資產者形象。基于魯賓遜的個人英雄主義色彩和傳奇性質,這部現實感極強的小說分別于1922年、1946年、1954年、2003年、2009年被墨西哥、法國、蘇聯、英國、美國導演們搬上銀幕,幾乎是被改編次數最多的文學作品。由美國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執導的《星際穿越》(2014)是一部全新的星際探險經典,影片展示的是未來的高科技條件下的地球,環境嚴重惡化,糧食絕收,水源枯竭,空氣污濁,人類的生存將無以為繼。因此,科學家們產生了大膽設想,他們要利用一個神秘的“時空裂口”,穿越外太空尋找太陽系里僅有的適合人類移民的星球。在名叫“Endurance”的飛船上,宇航員庫珀與艾米莉亞·布蘭德勇敢地踏上征程,去面對人類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戰。本片以精美的電影語言斬獲第87屆奧斯卡金像獎,被提名4次,成為2014年度最受觀眾矚目的影片之一。這兩部時間跨度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影片,如果放置于“科學與人類”的語境下去分析,它們之間就有了共同點,《星際穿越》中的宇航員庫珀與艾米莉亞·布蘭德和漂泊于大西洋中的船員魯賓遜一樣,都是人類生活里的放逐者,都是懷揣生存夢想苦苦掙扎的個人英雄,而他們的主要區別只在于其身后的時代差異,以及與不同時代的工業技術聯系在一起的人類不同的精神訴求。
一、《魯賓遜漂流記》的時代特征
笛福的《魯賓遜漂流記》的出版時間為1719年。18世紀初,英國資產階級已經于1688年推翻了英國封建專制,建立了以資產階級和土地貴族聯盟為基礎的君主立憲制度,從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確立資產階級政治統治的國家。在這種嶄新的社會制度之下,剛剛登上政治舞臺的英國資產階級異常活躍:他們通過海外貿易和殖民地的開發,積累大量財富,將英國的財富資源擴張至大西洋、太平洋彼岸;他們利用國家政權加速推行發展資本主義的政策和措施,促進了工業革命各種前提條件的迅速形成;他們加速科學研究及科研成果的實踐化,使經典力學、熱力學等學科實現了更大的理論創新,形成了新的科學生產力,也為未來的英國工業革命帶來了契機。于是,18世紀初的英國社會充滿著一種拼搏向上的氛圍,各種身份的人士,特別是小資產者都想要在這個時代抓住機遇大干一番,實現個人的夢想與價值。這是一個呼喚英雄的時代,而且這種積極的進取意識正在被社會廣泛認可,成為新型的時代風尚。魯賓遜就是新生的資產階級代表,所以《魯賓遜漂流記》一出版便很快風靡整個英國,特別是在水手、士兵、小商販、小工匠及其他小資產者中廣為傳閱。
改編成電影的《魯賓遜漂流記》(1954年版)依從了原著的現實主義精神,電影一開頭的那段魯賓遜的內心獨白——“作為一個富裕家庭的第三個兒子,我滿腦子都是離開英格蘭去世界冒險”,就是當時所有英國資產階級青年一代的想法,也是那個時代的主流話語。影片中的魯賓遜用一把老式的圓規在地圖上隨手畫了個圈,驚濤駭浪聲中,魯賓遜的創業夢就此破滅,船只顛覆,船員死亡,幸存的魯賓遜漂落荒島,忍受著食物和飲水的匱乏。這就是現實對于資產階級創業者的打擊,魯賓遜必須面對這種嚴峻局面,重新樹立起生存信念,迅速建立自己的荒島生涯。
于是,一個人、一只貓、一只狗,構成了魯賓遜的荒島社會。讓人深思的是,雖然在地域上魯賓遜與英國社會遠隔重洋,但在精神與物質方面,魯賓遜仍然享用著英國工業技術的產品,這正是導演(也是小說的原作者)要把科學技術的重要力量帶到人類生活的各個角落的理念。17世紀中期,英國已經變成擁有廣大殖民地的海上強國。英國資產階級作為一種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其主力就是英國的手工業者。正在醞釀的英國工業革命使機器工廠代替了手工工場,創造了巨大生產力,英國即將成為“世界工廠”,這也是英國資產階級力量的一種強有力的表現。所以,魯賓遜雖然獨處荒島,但導演利用一艘漂泊擱淺的破船,讓他得到許多現代工業用品,用以支撐他未來的孤島生涯。他可以用望遠鏡觀察海上,用槍支火藥狩獵,用一整套鐵制工具修葺洞穴,用他掌握的知識去種植、釀造、養殖、制造,表現出資產階級強大的生存能力和生存意念,這正是《魯賓遜漂流記》賦予人物的精神風骨,也是18世紀初英國社會的擴張理念和進取精神在這個小人物身上的折射。
二、《星際穿越》的時代特征
《星際穿越》將時間定位于未來的地球,描述的是人類下一步的自我拯救行動。在未來的地球上,自然與科學之間的巨大摩擦與沖撞成了地球人類生存下去的阻力,人類將面臨諸如糧食、空氣質量等生存困境。雖然我們還不知道數十年后的地球上會有什么高端的科學技術,但從現在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科學理論的多元化來看,蟲洞、黑洞、平行維度、五維空間等諸多高端的科學理念有可能被進一步突破,物理學上時間流逝的不均衡性也會進一步被人類掌握,人類有可能擺脫地球的束縛到天際之中去探索可能屬于人類或生命種群持續繁衍的另一個星球。突飛猛進的科學技術和日益仄逼的生存空間,科學家們多元化的設想與無孔不入的技術控制,還有人類對科學的狂熱與高調的科學氛圍,形成了《星際穿越》恢宏無比的時代特征。
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強大而精密的敘事追求本身就是這個高科技時代的具體產物,《星際穿越》一如既往地秉承克里斯托弗·諾蘭的科幻與現實相結合的風格,試圖在宇宙和人類心靈之間構建出一種相生相克的生物學原理。為此,導演克里斯托弗·諾蘭把物理學上的相對論、時間旅行、蟲洞、五維時空等抽象概念用科普的方法帶給觀眾的同時,影片中制造的巨大而燦爛的外太空、鐵灰色的外星球、奇異的空間站、時光穿越的宿命感,有效地表達了未來地球上壯麗的科學宏圖。但是,在這種突飛猛進之中,科學這把鋒利的雙刃劍也顯而易見地傷害到人類自身,把人類逼進灰暗的陰霾、沉重的饑餓、無數的疾病之中。于是,在科學技術這個視域之下,《星際穿越》中的宇航員庫珀與艾米莉亞·布蘭德實際上已成了漂泊于外太空的魯賓遜。他們雖然操縱著最高配置的科學儀器,但他們的生存狀況其實和魯賓遜一樣,同樣是與現實生活脫節,走上了一條孤獨的不歸路。而且在無法克服的時間差里,庫珀與艾米莉亞·布蘭德發現飛船上的一個小時相當于地球上的七年,也就是說,他們不但再也無法與自己的親人重逢,也無法救出地球上現存的人類,于是這種救贖行為實際上只剩下理論上的意義,并沒有多少實用價值。
三、兩部影片時代特征的反差與典型意義
誠如前文所言,如果把魯賓遜與庫珀、艾米莉亞·布蘭德放置于“科學與人類”的語境之下,這些來自于不同時代、代表著不同科技能量的兩類人物就有了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各自時代的漂泊者,都具有折射時代精神的典型意義。只是魯賓遜生活在科學技術蒸蒸日上,科技作為生產力正在大幅度造福于人類生活的時期;而庫珀、艾米莉亞·布蘭德則生活在科學已顯示出它對自然的巨大殺傷,并對人類造成強大威脅的時代。正因為“科學”內質所發生的轉變,《魯賓遜漂流記》和《星際穿越》才產生了比較學上的意義。
魯賓遜生活的時代正是大航海貿易時代,寬闊的海洋拓展了英國新興資產階級的視野,也讓人產生更大的夢想。對財富的渴求不僅僅是英國公民個人的事情,也是英國政權的需要。當時大西洋沿岸的西歐國家急欲增加國家的金銀儲備,急切地卷入到東方淘金的世界貿易體系之中,使英國處于極其不利的經濟地位,因此,政府鼓勵和資助一些航海家去探尋遠東航路的政策,更加激勵了全社會的冒險創業精神。這種社會環境刺激了公眾對于物質財富的追求,也產生了以個人經濟的成敗作為標準的價值觀。而英國日新月異的造船業給這些躍躍欲試的小資本家和冒險者提供了技術力量,讓勇敢的資產階級在科學的支持下可以走得更遠。因此,這是一個需要冒險者、需要科學技術來解放生產力的時代,魯賓遜的出現正好迎合了精神的時代。他敢于拋棄被父親稱為“最安逸的階層”的中產者生活,能夠使用先進的航海技術和航海知識在海上闖蕩,本身就說明科學技術正在為人類樹立新的生活目標,魯賓遜的行為代表著一股強有力的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所以,魯賓遜的典型意義就是“冒險、勵志、進取”,還有英國資產階級巨大的生存能量,被這種精神氣質掌控著的科學技術,自然就成了造福于人類的驅動力。
出現在《星際穿越》中的科學技術已入末路,經過了數百年(從英國的工業革命算起)的大工業時代之后,地球環境早已被科學技術徹底改觀。《星際穿越》開頭的一段話清楚地說明了當時人們對于科學的態度:“那時候好多人都是農民,但他們并不是一開始就是農民?!碑敃r的學校也以培養熟練的農民為目標,像庫珀這樣熟練的宇航員都回鄉種地,本身就說明人們已經拋棄了對科學的崇拜與信任,正在為每天的食物而忙碌。因此,庫珀不再是正面的英雄形象,也不是公眾學習和追捧的人物,而是一個被老科學家布蘭德以欺騙的手段,誘惑他走上不歸路的可憐的漂泊者。庫珀的“放逐”不但得不到公眾的認可,甚至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庫珀登上飛船遨游于太空期間,女兒一直拒絕和他對話,影片里庫珀困在五維空間里,無法與女兒溝通的情景,正說明父女二人心靈上的隔絕。因此,庫珀是在一種眾叛親離、孤家寡人的狀態下漂泊于外太空中,他前無希望,后無歸程,身受欺騙,心懷悲痛(因為女兒的固執和孫子的死亡),盡管手中掌握著高科技飛船和一系列的科學技術(如速凍生命、萬能機器人、太空站等),但他連自己和親人的命運都無法掌控,所以他的漂泊只能是一場悲劇。最讓人深思的是,當庫珀撞入木星、與臨終的女兒見上最后一面時,女兒也說出了“你走吧,我有我的生活”,再次將他從親情里驅趕出去,所以他不得不再次開啟太空船,去漫無邊際的外太空尋找同樣孤獨的艾米莉亞·布蘭德,這種結局,也如同影片里公開表現出的排斥科學的話題一樣,排斥了庫珀和艾米莉亞·布蘭德兩位科學人物,使他們成為永久的漂泊者。
通過比較可以看到,兩部影片雖然相隔半個多世紀,但在“科學與人類”的命題下卻發生了關聯:《魯賓遜漂流記》講述了科學對人類的拯救,《星際穿越》講述了科學帶給人類的災難。即使是同樣的漂泊、同樣的孤獨、同樣的艱辛、同樣的危險,《魯賓遜漂流記》最終是以科學技術拯救的方式(被另一艘海上貿易船救起)完成了自己的生存考驗,而《星際穿越》卻在人類(包括自己的親屬)的排斥之中,無法在地球上(包括地球空間站)找到自己的位置。產生這種差別的原因就是人類對于科學技術態度的改變,時代不同了,語境也不同了,當人類已認識到科學不但能造福人類,亦可毀滅人類的時候,這種與魯賓遜時代完全不同的時代反差就會加大,直到產生完全相反的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蘇]塔塔里諾娃.英國史綱[M].何清新,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62.
[2] [英]丹尼爾·笛福.魯賓遜漂流記[M].林惠珠,譯.北京:大眾出版社,1977.
[3] [英]E·羅伊斯頓·派克.被遺忘的苦難——英國工業革命的人文實錄[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3.
[作者簡介] 王晶晶(1980—),女,遼寧阜新人,長春工程學院外語學院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