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奇窩窩

一個在美國進修的同學回來后一起吃飯,其間我們聊起了中美的教育差異。在說到父母如何看待孩子打架時,他說的美國父母教育方法完全出乎我意料——他們支持孩子打架!
美國父母認為,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特別是男孩,如果不讓孩子打打架、發發飆,往往會產生不好的結果。因為他們沒有體驗過“疼痛的程度”或“打架的分寸”,這樣長大以后,如果真的打起架來,弄不好會弄傷他人甚至更嚴重,同時也會害了自己。
而支持他們這樣做的邏輯在于——每個孩子成長的過程中都有個特點,就是只要不是自己經歷過的、靠身體記住的,就不能理解那種行為會帶來什么嚴重的后果。我們生活中常說“初生牛犢不怕虎”其實就是這個道理,因為孩子小時候不知道分寸和天高地厚,但吃一次虧就記住了,慢慢地就學會思考和謹慎了。
記得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在海邊玩沙子,一次不小心將沙子弄到自己眼里,費了好大勁才搞定。事后我跟女兒說:“知道眼里進沙子的難受了吧?所以和別的小朋友玩鬧的時候,一定不要抓起沙子往小朋友眼里扔,他們會和你一樣難受的,甚至導致失明。”這樣的話我只說了一遍,但相信孩子能永遠記住。
美國父母允許孩子打架,也是同樣的道理。
如果孩子從小積累了很多經驗,經歷了各種各樣的失敗,通過身體進行各種學習,這種孩子長大后是不會胡來的。因為他們在開始每做一件新事情前,會考慮怎么做才好,預測其結果再落實行動。可以說,有了這個基礎,才能培養出具有高度靈活性,回避危險能力很強的孩子。
美國小學里,有的甚至通過《學生守則》明文規定打架的規矩,“第一,不許抄家伙;第二,不許打眼睛”。而在我國的《小學生守則》,相關的規定卻是“尊敬師長,團結同學,對人有禮貌,不罵人,不打架。”我們這樣去說,老師和家長按著這種規則去要求,當然沒有錯;但美國父母認為打架是孩子天性的釋放,好像也有道理。
允許孩子打架,不等于撒手不管。畢竟他們還小,如果孩子用金屬制成的堅硬的鏟子亂揮一通,或是沖著小伙伴拋石頭;如果多個孩子聯合欺負一個孩子,出現了危險的趨勢,家長就不能靜觀其變了。雖然說過早介入孩子沖突讓孩子學不會“我很強大,能夠承受住沖突”,但如果覺得可能會導致受傷,還是要立刻沖上去制止孩子的行為,該出手時就出手。
對于孩子打架問題的教育,除了尊重天性,告訴孩子安全注意事項外,還得教會孩子打架之后如何整改,如何面對。要讓孩子意識到為自己不好的行為埋單負責。
說到底,孩子間打架是讓孩子參與到社會行為中接受教育,要相信,當沒有大人對孩子的事情進行評判時,孩子反而能夠更快地為自己的行動負責任。所以說,孩子間打架,本身就是一種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