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芹
(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絲綢之路之于中國古代音樂史的特殊意義
趙 芹
(山東藝術學院 山東 濟南 250014)
絲綢之路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是東西方政治、經濟、科技、文化、藝術交流的通道。本文通過對絲綢之路帶來的中國古代樂器、歌舞樂、音樂家以及音樂理論等方面變化的描述,總結了絲綢之路在促進中國古代音樂多民族性交流融合和溝通古代人類之間文明的交流等方面的特殊意義。
絲綢之路;中國古代音樂;交流融合
絲綢之路,指的是起始于古代中國,連接亞洲、非洲和歐洲的商業貿易路線,由于在這條路線上運送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因此被稱為“絲綢之路”。在中國歷史研究中,絲綢之路有廣義和狹義之分,狹義上的絲綢之路指的是陸上絲綢之路,廣義的絲綢之路則包括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本文所研究的絲綢之路主要是狹義絲綢之路,即陸上絲綢之路,以下文章中簡稱“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西漢時期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為起點(東漢時以洛陽為起點),由長安西行至敦煌后,在新疆境內分為南北兩道。南道出陽關(今敦煌西南),沿昆侖山北麓至于闐(今和田西南),然后越過蔥嶺(今帕米爾高原),向西可到大月氏、安息、條支、大秦,向南可達身毒。北道出玉門關(今敦煌西北)西行,沿天山山脈南麓至疏勒(今喀什)等地,再越過蔥嶺,可到大宛,向西北可達康居、奄蔡。這是一條重要的中西陸上交通干線,不僅是東西方商貿交易之路,更是中國和亞歐各國政治、文化、藝術交流的通道。西域的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天文、歷算、醫藥等科技,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蘭教等宗教,均通過此路傳入中國;同時,中國的紡織、制瓷、繪畫、建筑、鑿井、造紙、醫學、儒學、道教等,也通過此路傳向西方,因此絲綢之路對彼此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古代人民以其勤勞與智慧,造就了燦爛的中國古代文明,從中也孕育著輝煌的中國音樂歷史。就音樂作品的性質而言,中國音樂可分為傳統音樂和創作音樂兩大部分。以時間為序,中國音樂的發展經過了古代音樂、近現代音樂和當代音樂三個階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發掘的河南舞陽賈湖骨笛,以科學的依據將中國音樂的可考歷史推進到八千年前,自此中國音樂歷史序幕拉開。回望中國古代音樂史的演進歷程主要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以鐘磬樂為代表的先秦樂舞階段(遠古—春秋戰國)、以歌舞大曲為代表的中古歌舞伎樂階段(秦—唐),以及以戲曲音樂為代表的近古俗樂階段(宋—清)。其中,在以歌舞大曲為代表的中古歌舞伎樂階段,伴隨張騫絲綢之路的開辟,西域音樂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原,形成了中原地區與西域諸國或諸民族之間極為密切的音樂藝術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絲綢之路開辟后,民族間的大融合帶來了音樂文化上的繁榮景象,大量具有異域風情的樂調、樂器傳入中國,一些擅長樂器、歌舞的樂人也隨著本族音樂的傳入而進入中原定居、生活并與中原人民進行音樂文化交流。
在樂器方面,豎箜篌、鳳首箜篌、曲項琵琶、五弦琵琶、篳篥、羯鼓、都曇鼓、雞婁鼓、銅鈸、羌笛、笙、簫等都是這一時期從西域傳入中原的樂器,有些樂器經過中原樂工的改進,與中原固有的琴、箏融合,構成了豐富的音響。如西域傳入中原樂器中的曲項琵琶傳入時四項無品,以木撥鼓弦,到唐朝開始廢木撥改用手指彈奏。
在歌舞樂方面,涼州(今甘肅敦煌)一帶《西涼樂》逐漸形成,西域的《龜茲樂》、《疏勒樂》、《安國樂》、《康國樂》、《高昌樂》以及古印度的《天竺樂》,古朝鮮的《高麗樂》等等都紛紛傳入中原,少數民族音樂與漢族音樂的自然交融,中國民族音樂與外國音樂的長期融合,為隋唐七部樂、九部樂、十部樂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隨著西域音樂的大規模傳入,一批西域音樂家也進入中原,與漢族人民一起創造著中國古代音樂的燦爛文明。其中比較著名的有以曹妙達為代表的曹氏家族,他們對于我國琵琶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另外一位著名的西域音樂家是龜茲人蘇祗婆,他不但擅長于龜茲琵琶的演奏,而且精通龜茲音樂的宮調理論,他帶來了龜茲音樂“五旦七調”樂律理論,并將“五旦七調”樂律理論傳授給中原音樂家鄭譯。到了隋代,音樂家萬寶常和鄭譯便在蘇祗婆“五旦七調”樂律理論基礎上提出了“八十四調”樂律理論。這一理論的產生,適應了漢族傳統音樂和外來的西域音樂交流發展的需要,也是我國古代音階、調式發展演變中的一個歷史里程碑。蘇祗婆對于促進西域和中原地區的音樂交流,以及對于后來隋唐燕樂宮調理論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絲綢之路的開辟,改變了上古時期華夏文化的發展相對處于封閉式狀態的格局(這是由于古代交通不發達的條件下,中國大陸的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所造成的),開啟了中國古代音樂史的嶄新篇章,開拓了中外藝術文化交流的新紀元,大量的樂器、樂舞、樂人以及音樂理論從西域傳入中原,與中原的音樂相融合,形成了更為高級的藝術表現形式,眾所周知的唐代大曲《霓裳羽衣舞》就是中原、西域樂舞藝術的集大成者。從中古時期開始,中國古代音樂逐漸形成了以華夏音樂與西域音樂相互交流融合為特征的音樂文化面貌,對促成中古時期音樂的興盛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絲綢之路的歷史性貢獻,在于它溝通了古代人類之間文明的交流,不僅使漢唐音樂的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且多民族的音樂在古老的中國音樂文化中積淀下來,形成了多樣性的音樂文化傳統。從絲綢之路開辟的西漢時期開始,我國古代音樂藝術形式就從先秦時期單一的樂舞走向多樣化的漢唐歌舞大曲,體現了各民族人民在藝術文化方面的互相吸收和合作交流。從漢唐時期絲綢之路開辟開始,中國古代音樂藝術一直在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傳統中延續、發展并逐漸走向輝煌。
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繁榮,絲綢之路中的文化藝術交流,對促進中西文化發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對絲綢之路音樂藝術的研究有利于全面了解東西方藝術文化交流、融合的歷史,有利于更好地傳承、發揚與發展中國的民族傳統音樂文化,有利于促進中外音樂文化交流、提升中國民族音樂在世界音樂中的地位。因此,無論從音樂理論研究層面到音樂理論的實際應用層面、從漢唐時期的音樂文化到當今的文化現象的研究、從國內和國際音樂文化的交流等諸多方面來看,對絲綢之路音樂的高度關注與深入研究都具有很強的理論研究意義和現實應用價值。
絲綢之路從古至今在音樂文化交流方面一直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不僅在古代發揮了文化藝術交流與融合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絲綢之路至今仍是一條重要的文化藝術長廊,在其沿途各地區各民族的藝術和文化生活中,到處都可以尋覓到民族交流與融合的身影。新時期,在黨中央“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戰略指引下,我們將通過多樣性的音樂文化與教育合作,使作為文化交流與融合象征意義的“絲綢之路”繼續延伸并發揮重要作用,孕育音樂創造的內在活力。
[1]劉再生著.中國古代音樂史簡述[M].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12).
[2]陳應時,陳聆群主編.中國音樂簡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
[3]黃翔鵬.論中國古代音樂的傳承關系[C].載《傳統是一條河流》(音樂論集),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4]吳延.傳播學視域下的絲綢之路音樂文化的交流與融合[J].音樂天地,2015(5).
J609.2
A
1007-0125(2016)12-00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