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敏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云南 臨滄 677000)
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及鋼琴音樂發展的若干思考
彭 敏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云南 臨滄 677000)
在中國近現代音樂歷史的發展過程中,無論哪個民族的文化發展都是需要緊隨歷史和時代的發展腳步,在學習鋼琴的浪潮中,我國的現代音樂體系變得豐富多彩。與此同時,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已經逐漸成為音樂界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
鋼琴音樂;中國風格;音樂;發展
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包含了不同的民族特征、地域特征和人文特征,是一個復雜的集合。這個復合性的集合,促進了鋼琴音樂的繁榮發展。中國鋼琴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對西方的鋼琴音樂不斷地繼承和發展,使中國的鋼琴音樂在具有中國風格的同時,也注入了西方元素。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音樂,成為中國鋼琴音樂在世界鋼琴音樂領域獨特的藝術標識。
(一)對中國鋼琴音樂風格的理解。西方國家劃分音樂風格的標準是時代流派和作曲家個人,是這個風格的劃分標準如果放在中國是不合情理。原因是,中國鋼琴音樂從誕生時已經出現許多流派,多風格雜糅。
(二)中國風格需具備統一的風格感。中國風格在中國鋼琴音樂中的核心是對于民族的表現和民族音樂技法的有機融合。在中國風格的中國鋼琴音樂作品中,我們不僅能夠感受到音樂的民族性特點,同時也能在作品中解讀出一些民族音樂技法。但是民族性和民族音樂技法不是獨立的,而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從而使中國鋼琴音樂作品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由此可見,中國風格是需要統一的風格感的,只有這樣才能夠包容更多的民族文化和民族觀念內容,能夠使得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彰顯出其獨特的優勢。
中國鋼琴音樂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它的產生和發展受到所處社會環境和人們價值取向的影響。鋼琴音樂可以說是一種唯美的藝術,能夠使人們賞心悅目。人們在感受音樂審美價值的同時,可以凈化自己的心靈,使自己浮躁的心靈得到沉淀。
在整個20世紀,中國的鋼琴音樂是隨著社會的轉變不斷發展的。同時,中國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體現出了不同的特點。1956年,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藝術背景下,中國的鋼琴音樂嘗試了對民族性的解讀,但是由于政治局面的變化,使這一嘗試沒有結果。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音樂創作是以政治斗爭為主要特點的,創作出了一批具有革命性、進步性的鋼琴音樂作品。在這一時期,鋼琴音樂的作品開始有了中國風格的體現,如鋼琴協奏曲《黃河》。到了80年代,是鋼琴音樂爆發式發展的階段,其中,對民族和聲的引入,運用12音技法創作,體現了活潑的社會氣象等特點,既體現了傳統性,也體現了民族性的特點,產生了一批獨特性的中國風格的音樂風格作品。
在元代時期開始出現西方的古鋼琴,當時古鋼琴是外國的貢品,和百姓的距離是比較遠的,直到清朝末,西方的古鋼琴才被一些青年知識分子所認識,并且把鋼琴列入學校教育。
30年代,出現了一批中國人自己創作的鋼琴曲,但是很多群眾聽不懂鋼琴曲,這引起了鋼琴家的反思。所以,鋼琴家開始把熟悉和喜愛的歌曲改編成鋼琴曲,例如,賀綠汀的《牧童短笛》、《搖籃曲》,劉雪庵的《中國組曲》,江定仙的《搖籃曲》等等,這些鋼琴曲具有明顯的民族特色和生活氣息,慢慢開始得到群眾的喜愛。
50年代以來,隨著中國文化事業的全面發展,中國鋼琴音樂的作曲技巧和多聲技法的民族化水平也有了極大提高。一批新的鋼琴曲目作品開始出現,馬思聰的《舞曲三首》,江文也的鋼琴套曲《鄉士節令詩》等。當時的鋼琴家還一起對鋼琴協奏曲大型的體裁進行試探,其中一部影響力比較大的作品是《黃河》。
70年代,中國鋼琴音樂的創作水平得到了極大提高,且呈現出了很多優秀的鋼琴作品。主要是以我國傳統民族器樂作品為基礎的鋼琴改編曲。如黎英海根據《琵琶曲》改編的《潯陽奇葩》,陳培勛根據同名廣東音樂改編的《平湖秋樂》,王建中根據同名笙曲改編的《百鳥朝鳳》,儲望華根據同名二胡曲改編的《二泉映月》。這些鋼琴曲的音樂語言在運用聲樂音調改編后具有了更明顯的器樂特色和豐富的表現力。一些作曲家的創作思路也開始變得開闊,實現了中西方創作技巧的融合。因此,鋼琴作品不僅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還有西方元素,使中國的鋼琴曲實現了中西方文化的碰撞交流。
中國鋼琴音樂在發展中所創作的作品,體現了時代性與作曲家的個性,也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融合。具有中國風格的中國鋼琴音樂,將會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完善,使中國鋼琴音樂的發展出現繁榮。
[1]吳榆.讓中國鋼琴改編曲與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J].重慶西南大學,2006.
[2]代百生.何謂鋼琴音樂的中國風格從文化的視角研究中國鋼琴音樂[J].中國音樂學,2007.
[3]陳文紅.20世紀中國鋼琴音樂風格探分析[J].音樂風格,2008.
J624.1
A
1007-0125(2016)12-0107-01
彭 敏(1978-),男,漢,云南鎮雄人,學士,助教,單位:滇西科技師范學院音樂學院,主要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