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林峰
(漢口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從電影《盲井》看中國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
鄒林峰
(漢口學院 湖北 武漢 430212)
中國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對于捍衛本土電影乃至民族文化起了不容質疑的作用,但由于其本質上的文化冷戰思維以及過于狹隘的視野,導致其在中國電影民族化世界化的過程顯露出不足之處,本文以電影《盲井》為例,反思當代中國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
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盲井
后殖民主義是20世紀70年代興起于西方學術界的一種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文化批判色彩的學術思潮,其產生的社會及文化背景是隨著中國內地的改革開放,經濟文化實力進一步增強,中國民族電影文化走向世界的雄心壯志和西方強勢電影文化的入侵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所引發的日漸高漲的民族文化危機和民族文化焦慮。[1]在中國,后殖民主義理論直接批判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主義”,在其一系列概念和范疇中,“最具有特色并作為中心的就是‘本土’和‘他者’。這二者的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民族主義和殖民主義的抗爭,從而產生了‘第三世界文化批評’。”[2]中國當代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對中國本土電影文化獨立和發展做出了功不可沒的貢獻。我們也應當看到,在全球化不斷加深的新時期,中國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的不足之處。本文將就電影《盲井》為例,進行分析。
《盲井》榮獲第53屆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藝術貢獻銀熊獎,金馬獎最佳新人獎。導演用紀實的筆調以小見大,直指社會深處。有一篇批評《盲井》的文章指出,“李揚的目的就是以中國現實社會作為背景,使影片不僅僅是一部孤立地反應人性骯臟的影片,進而具有國際意義。電影《盲井》的意識形態策略,就是努力使自己以‘他者’的身份進入到西方視野中,在西方‘中心主義’的潛意識支配下,順從西方觀眾所能讀解和辨認的意識形態指向。”[3]后殖民主義在對中國電影研究的時候天然地帶有一種文化冷戰思維,即將第一世界與第三世界、西方與東方、他者話語與本土話語之間進行截然二元對立設置。[4]正如一位學者所言,“中國后殖民批評回避本土社會文化對抗,卻大談西方對于中國的話語壓迫,這是有意無意地迎合主流意識形態。”[5]張藝謀,陳凱歌等人在國際上獲獎的作品也被后殖民主義批評為“為西方提供了‘他性’的消費,一個陌生的,蠻野的東方,一個夢想中的奇異的社會和民族。”[6]這種過激批評顯得過于意識形態至上,民族文化自尊心過強。
中國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還會將批判點落在影片的表現風格上,認為為了迎合西方主流觀眾,這些電影會運用不同于好萊塢電影的藝術策略來迎合西方的獵奇心理。第六代導演大都受到過西方電影理論思潮的影響,在他們的電影里,我們都能看到一些新浪潮或者新現實主義的影子,這加強了電影的紀實性。那些認為通過不同于好萊塢電影的手法來吸引西方觀眾眼球的說法是根本沒有立足之地的。
在中國的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中,遭到攻擊的還有一些電影的制作模式,認為這些電影以叛逆的姿態講述反主流的題材,并以此獲得西方資金,從而躲避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中國電影的審查制度,通過行政手段于法律手段規范電影生產,特別是對電影題材、內容、風格、形式等方面的限制缺乏靈活性,與電影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的文化特性還存在一定距離。[7]這在一定程度上約束了電影作者的藝術自由表達和原創能力的發揮;同時限定某些題材在電影中的正常表現,造成了電影在類型、風格、形態上的多樣化與層次性的缺失。現行的電影審查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電影作為藝術的正常發展。[8]著名德國哲學家、社會學家哈貝馬斯以極富浪漫主義的語調宣稱,“不同文化類型應當超越各自傳統和生活形式的基本價值局限,作為平等的對話伙伴相互尊重,并在一種和諧友好的氣氛中消除誤解,摒棄成見,以便共同探討對于人類和世紀有關的重大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這應當作為國際交往的倫理原則得到普遍遵守”。[9]
我們應當相信,沖破后殖民理論的局限,以寬廣的胸懷擁抱世界,智慧地接納外來文化,并不失時機地發揚本土文化,鼓勵民族電影有益的嘗試,積極地提升本土電影的國際競爭力,才是中國電影發展的王道。
[1][4]李曉靈,王曉梅.中國后殖民主義電影批評之批評[J].云南社會科學,2009(2).
[2]方夢璇.“偽民族”的民族勝利——從《盲井》看當下后殖民電影[J].東方藝術,2005(10).
[3]方夢璇.“偽民族”的民族勝利——從《盲井》看當下后殖民電影[J].東方藝術,2005(10).
[5]趙稀方.中國后殖民批評的歧途[J].文藝爭鳴,2000(5).
[6]張頤武.全球后殖民語境中的張藝謀[J].當代電影,1999(3).
[7]尹鴻.世紀之交——90年代電影備忘[J].當代電影,2001(1).
[8]唐峰.對比中國與美國的電影審查制度[J].電影文學,2010(2).
[9](德)哈貝馬斯.從感性印象到象征表現[A].平等對話:文化交往的倫理原則[C].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0.
J905
A
1007-0125(2016)12-01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