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10)
窺斑見豹話戲曲
李 丹
(武漢市藝術創作研究中心 湖北 武漢 430010)
由三臺戲曲劇目的演出,窺視到當下戲曲生存的形態,即令人喜憂參半。
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戲曲;喜憂
十月中旬,有幸赴西安參加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活動,觀摩了三臺戲曲劇目,分別為秦腔《易俗社》、川劇《塵埃落定》和越劇《二泉映月》。中國藝術節是中國藝術最高規格的盛會,能夠參加中國藝術節并角逐文華獎的戲曲劇目,可以看作是代表了當今戲曲創作及表演的真實水平。
以上三個劇目,都是取材于上世紀前半段的故事,為觀眾展現了同一時代不同的生活側面,既有古典氣息,又有現代風格;舞臺呈現方面,它們皆在加強戲劇沖突的同時,融入了更多的文學意境,使之既讓觀眾可看,也讓觀眾可思,表達了戲曲新的發展方向;音樂方面,各自都有創新,老腔老調少了,流行元素明顯,劇種特色似乎也淡薄了,雖然清新,但總覺缺了韻味;舞美方面,有走實景路線的,有走簡潔路線的,顯示了戲曲舞美的多樣性與個性化;表演方面,演員雖然都很投入,對人物的處理也都到位,但由于水平的差異,還是有著高下之分。
由于演出的順序,最先觀賞到的是《易俗社》。然而,該劇遠遠沒有達到人們的期望值,其原因:一、戲劇節奏混亂。該劇追求的是真實與虛擬相結合的構思方法,一會兒把觀眾帶入戲中,一會兒又把觀眾帶出戲外,遺憾的是它既沒能夠產生布萊希特效果,也未能產生斯坦尼效果,而其結果是破壞了觀眾欣賞的連貫性,整臺戲也變得支離破碎。二、說教味道濃烈。該劇處處流露著說教,因此其藝術感染力便大大打了折扣,變寓教于樂為寓樂于教了,觀眾沒有得到藝術的享受,得到的是一種耳提面命般的灌輸,強迫的意味大于主動接受,政治的呈現大于藝術熏陶。三、人物主次模糊。整臺戲人物讓觀眾分不清主次,演員表排在第一位的男主在劇中卻沒有多少戲份,更像是配角。排第二位的女主在劇中的戲份也不夠,沒有突出她的場次,人物顯得平淡。四、音樂本色丟失。作為古老劇種,音樂應該有一種古樸、純正、深沉的體現,而該劇卻沒有將這些音樂特色充分發揮出來,一味地夾雜許多現代的音樂,揚了己短,避了己長,使之成為該劇最大的敗筆。該劇講了一個故事,遺憾的是卻沒有講好,沒有充分利用戲曲特點把故事講得打動人心。走出劇場,觀眾想到的就是:戲曲如此表現,令人憂啊!
觀賞到的第二臺戲是《塵埃落定》。該劇是根據同名小說改編而成,故事跌宕起伏,唱腔悠揚空靈,舞蹈婀娜多姿、舞美濃墨重彩,散發出濃郁的民族氣息,充滿了古老劇種獨特的藝術魅力。然而,相比較那些經典的戲曲劇目,該劇讓人長久回味的東西還是有所欠缺,走心的程度還不夠深,遠遠沒有達到原著的深度。該劇雖然讓人們看到了戲曲的一點希望,減掉了一些對戲曲的憂,但也并沒有增加人們對戲曲發展前景之喜。
觀賞到的第三臺戲是《二泉映月》。這是一部帶給觀眾許多驚喜的優秀劇目,其一,熟悉的“陌生化”。一個優秀的藝術作品要產生強大的藝術感染力,其重要方法就是熟悉的陌生化,即從新的角度去看待它,然后變換視角去表現它,該劇做到了這一點;其二,演員的“優表演”。該劇從主角到配角,其唱腔、身段、動作、舞姿、氣質等皆屬上乘,既準確地表現了人物,又具有表演之美,讓觀眾賞心悅目;其三,音樂的“創新性”。該劇將幾首經典二胡曲納入劇中,與劇種音樂巧妙結合,營造出獨特的音樂意境,讓觀眾沉浸其中;其四,舞美的“簡潔美”。空曠的舞臺,一桌二椅般的布局,既保留了傳統戲曲神韻,又具有現代唯美氣息;既給演員提供了寬敞表演空間,又傳達了一種無盡典雅意味。劇終,觀眾起立,熱烈鼓掌,久久不愿離去。該劇讓人們感到了“喜”。
戲曲發展的一波三折,從高峰到低谷,從萬人空巷到門可羅雀,無不說明戲曲的生存艱難。造成這種局面的因素有很多,有時代的需求問題,有觀眾的認識問題,更有戲曲的創作問題。戲曲通過歌舞演故事,其目的除了娛樂,更是為了深刻地認識人生并更有力地把這種認識藝術地呈現出來。然而,戲曲的創作及表演總是存在著差異,有讓人們動心的,也有讓人們無動于衷的,更有讓人們憂心忡忡的。以上三臺戲恰好代表了戲曲的這三種形態及存在。
戲曲,如何在守舊與創新中尋找到最佳平衡點?如何在立足傳統基礎上增強現代表現力?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我們不需要等到把花生米吃進嘴里,才發現它是霉的;我們更不必把整個海洋游遍了,才說海水是咸的。所謂窺斑見豹,雖然只是看見一斑,人們卻可以判斷豹子大概是個什么樣子了。對戲曲也是一樣,我們不必費心費力看完全部參賽劇目,才了解戲曲的現狀,我們只需用類似抽撿的觀摩,就可知今天戲曲的存在狀態。通過第十一屆中國藝術節三臺戲曲劇目的演出,當下戲曲一方面艱難地進行著改造與提升,在對戲曲傳統技藝的繼承中創新,重視當代人們對戲曲的新需求,加強戲曲詩意空間的追求;另一方面,戲曲某些內在意向呈現的不明性與外在觀眾欣賞的非同步,成為戲曲最大的困境所在。
戲曲,有過輝煌,但未來的發展仍渺茫,它已成為人們心頭的一道疤,且癢還痛,令人喜憂參半!
[1]張贛生.中國戲曲藝術[M].百花文藝出版社,1982.
[2]李建華.湖北中青年文藝評論文選[M].長江文藝出版社.
J805
A
1007-0125(2016)12-004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