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勇
(新鄉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
音樂劇在國內的發展現狀
李志勇
(新鄉學院 河南 新鄉 453003)
隨著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音樂劇在國內的呼聲越來越高。本文在研究音樂劇在國內的發展現狀的基礎上,分析我國國內音樂劇的發展態勢,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目前我國音樂劇發展出現的問題,并提出一些建議。
音樂劇;舞臺藝術;發展
音樂劇在早期稱為歌舞劇,是用舞臺的形式體現出來的,在舞臺之上結合表演、舞蹈、人物對白等。通過歌曲、人物動作、人物臺詞等形式體現出來,音樂劇最大的特點在于重視歌曲和對白。音樂劇誕生在20世紀的英美國家,在美國的百老匯和英國的西區音樂劇最為興盛。在20世紀的80年代,音樂劇進入我國,我國第一部音樂劇是《我們現在的年輕人》,是由中央歌劇院創作的。在21世紀初,我國成功引入西方的音樂劇《貓》,我國音樂劇的發展方式一直堅持“原創、引入”的發展方式,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短短幾十年時間,音樂劇憑借著無與倫比的舞臺效果成為最受群眾歡迎的藝術形式之一。但是,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網絡信息化的興盛以及市場娛樂化的傾向,大眾的審美方式和審美眼光變得多樣化,因此加入新鮮元素的音樂劇成為觀眾們的“新寵”。縱觀我國音樂劇的發展,主要呈現出以下趨勢:
首先,我國的音樂劇正在從各個側面找發展的方向。我國在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引進音樂劇,起初,人們并不認同音樂劇,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大多是一些娛樂八卦和戲曲。另外,我國也沒有像西方國家一樣的戲劇舞臺。總之,各種原因造成我國音樂劇在引進之初發展的落后。
其次,隨著音樂劇在我國的逐步深入,人們對音樂劇的認識逐漸增強。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也在不斷增長,因此,人們對音樂劇逐漸認同是必然的。人們的審美取向由單一逐漸向多元轉化,不再滿足單調的娛樂方式,開始追求真實的感性體驗,由自身的體驗來達到內心深處的審美欲望。人們對娛樂的追求給音樂劇的發展帶來良好契機,加上近年來音樂劇商業化的運作和強大的宣傳力度,使越來越多的人想要了解音樂劇。
最后,音樂劇成功融入我國的本土文化,具有深刻的文化烙印。我國的音樂劇自從引入以來就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在短短幾十年時間里,中國音樂劇贏得觀眾的同時不斷開創我國文化藝術的市場。我國具有濃厚宗教色彩的音樂劇《六祖慧能》,將六祖慧能的生平事跡和他的佛學思想融入進去,音樂劇的舞臺主要是現代交響樂為主,在舞臺中融入木魚和鐘聲等佛學,使觀眾獲得不一樣的審美體驗。
目前,我國音樂劇發展最大的問題是許多原創性的音樂劇作品沒有市場發展前景,也不具備產業化的操作方式。商業化的音樂劇發展方式大多是迎合觀眾的低級趣味,但是如果音樂劇無法實現產業化的發展形式,就無法在人才和專業上積累素材。再加上如果演員沒有足夠的戲的話,不能滿足個人的生計問題他們就會轉向其他行業。關于在音樂劇人才的培養方式上,我國與西方國家的差別很大,在西方國家,演員如果對音樂劇感興趣,會自己去學習專門的音樂劇課程,等自己具有充足的專業能力之后再去音樂劇劇組應聘。但是我國國內的音樂劇并不具備專業化的操作方式,音樂劇營銷和創作平臺等都沒有建立起來。
音樂劇在我國缺乏觀眾基礎,首要的原因是音樂劇的票價太高。大部分人并不了解音樂劇,加上音樂劇屬于“陽春白雪”的產業,大多人并不認同音樂劇,加速我國音樂劇行業的惡性循環。根據調查資料顯示,北京、上海的音樂劇演出票價最高,音樂劇票價太高,一般的老百姓無力消費,造成音樂劇在我國嚴重缺乏群眾基礎。
我國本土音樂劇創作能力有限,引進過多,混亂了我國音樂劇的發展現狀。在我國音樂劇界,許多人認為做原創不如從國外引進,從國外引進更能吸引群眾。其實,音樂劇忽視原創是對音樂劇認識的一種誤區。音樂劇想要取得長遠發展需要原創的作品,需要在品質上加強,如果只是引進國外的作品或者是翻譯國外的經典作品,我國的音樂劇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止步不前的狀態。因此,我國的音樂劇如果只是單純地引進作品的話,在未來的原創道路上,仍然是非常困難的。
目前,我國音樂劇的發展還是很樂觀的。音樂劇缺乏群眾基礎,原創性低,不具備長遠的發展態勢這些問題是容易解決的,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提高音樂劇的原創性,降低音樂劇演出費用,節省成本,使更多的人可以進劇院觀看演出。總之,我國音樂將會有更加遠大的發展前景。
[1]余翌子.關于中國音樂劇振興之路的一些思考——中西方音樂劇之比較[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10(03).
[2]徐占海,李靜.我國音樂劇的市場化規范運作模式分析[J].樂府新聲(沈陽音樂學院學報),2006(04).
J643
A
1007-0125(2016)12-0050-01
李志勇(1988-),男,漢族,湖南人,新鄉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劇。